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试论参政党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政党能力建设是民主党派建设的重要方面,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是新阶段新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阐明参政党建设的意义,根据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探讨参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指出了加强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怎样建设参政党"是民主党派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回顾参政党建设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不断深化对参政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成效,要全面加强民主党派的思想政治、组织、履职能力、作风、制度五大建设。  相似文献   

3.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加强党派内部监督十分必要。认真研究参政党内部监督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努力建设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参政党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实际,重点从参政党内部监督机制设计原则、参政党内部监督机制目标以及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的要求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参政党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以期为加强参政党内部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包括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既要提高执政能力,又要帮助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能力。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参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要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不断提高对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要紧密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局面;要帮助民主党派加强参政党能力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加强协商能力建设是时代赋予参政党的使命和责任。加强民主党派协商能力建设是加强政党协商实效的必然要求,是统一战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时代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本文从加强民主党派协商能力建设的价值入手,分析加强民主党派协商能力建设应具备的三种思维方式,进而从操作层面提出加强民主党派协商能力建设的方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其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应有之义。因此,必须从建立健全有关民主党派的法律制度并切实推动制度执行,提升民主党派自身的法治理念和法治能力等方面着手,加强民主党派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与执政党一道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给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了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出了"四新""三好""五提高"的要求,为参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参政党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方面还有待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滞后和参政党履职实效与履职要求有差距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建议如下:即加强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要积极发挥领导者的引领和主导作用,要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要努力实现执政党执政能力与参政党参政能力的彼此提升;同时也要以政治建设统领其他建设,主要包括以政治建设为根本、不断增强民主党派的政治把握能力和自身建设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中国,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基于执政党、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实际要求,将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相互借鉴、互相促进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除了加强自身建设以外,还要肩负起对民主党派建设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民主党派也要借鉴执政党建设经验,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建设,通过自身建设来协助共产党搞好执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选择。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给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课题,民主党派的自身能力建设显得日趋重要而紧迫。因此,必须从坚持正确方向,继承优良传统,夯实思想基础,加强班子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加强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