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这一行动不仅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苏联出兵东北既有美英等国方面的原因,也有苏联自身国家利益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陈辉 《党史博采》2023,(9):35-39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1614名开国将帅大都荣获共和国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但其中5位将军有的只佩戴着苏联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红星勋章、卫国战争勋章等不同的勋章、奖章,有的佩戴共和国三大勋章的同时还佩有苏联勋章。这是因为他们参加了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和苏军消灭日本关东军的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这是中国对苏联革命的支持,也是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相互支持的国际主义的生动体现,还可以说是苏联支持中国革命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曾对中国革命给予重要支持和授助,但也有过错误的指导。中共党内某些犯有“左”、右倾错误的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处理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初期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背景下,苏联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和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东北问题采取双重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正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这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历史进程,对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搭建了平台。中国共产党正是充分利用了苏军进驻东北的诸多有利因素,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科学灵活的战略策略方针,克服苏联对中国共产党军队在东北活动加以限制的消极影响,成功实现了建立了东北革命根据地,从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在对待错误的问题上,有的人总是躲躲闪闪,文过饰非,生怕丢了面子。而李立三同志则不然,他直面错误,能够知错改错,敢当反面教员,为我党树立了一个榜样。解放战争初期,李立三在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工作。在一次庆祝苏联“十月革命”纪念大会上,负责同志请刚从苏联回国的李立三同志讲话,他欣然同意了。主持人宣布:“请李隆郅同志做报告。”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李隆郅是谁。只见李立三走到讲台前讲开了,他先讲了苏联“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讲到中国革命特  相似文献   

7.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25):65-65
正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也仿照苏联,对领导干部建立了各种住房分配制度、"特供"制度、医疗保健和疗养制度。但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经历过革命战火考验的理想主义的一代人,绝大多数都律己很严。对于"公家"和私人分得很清楚,生活简朴,个人所求甚少,有的甚至不允许管理部门为自己装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进驻中国东北的苏军未与中国政府商议,即以"战利品"名义,擅自拆迁了东北主要的工矿设施,搬运了大批物资财物,国民政府对此进行了多番交涉,但苏联一直坚持"战利品"的说法。1946年2月中国出现反苏运动,苏联在东北的劫掠行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苏联依然拒不归还东北的日资设备,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恢复,也影响了日后中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与斯大林关系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克敏 《党史纵览》2002,(10):24-27
毛泽东和斯大林是20世纪世界的两位历史巨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有共识,也有分歧;有深厚的友谊,亲密的合作,主动的配合,也有矛盾和斗争。期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对中国革命作过重大的贡献,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有过宝贵的支持和援助,也有过错误的干扰。但总体而言,两人之间的关系,友谊、合作、配合是主流。尤其是解放战争进入到关键时刻,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关系也达到了历史上最为亲密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饶品良 《党的文献》2005,4(6):54-56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直到1946年5月撤出除旅大外的东北地区,而全部撤出旅大地区则在1955年5月.苏军在对日宣战和驻扎东北期间,为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做出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1948年9月初,东北全境解放前夕,毛泽东已经开始勾画新中国的未来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东北局负责,选送了21位青年去苏联学习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人才。这21人是新中国向苏联选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12.
体制模式是理论模式的实践样态。苏联模式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其思想根源深深扎在列宁世界革命的理论逻辑中。世界革命理论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理论前提,它建立在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基础上,并在长时间内成为苏联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苏联模式是列宁世界革命理论合乎逻辑的产物,它的备战性质决定其对外部环境的高度依赖。时代主题的变化使苏联模式的功能衰竭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赵立刚 《党史纵横》2009,(11):38-41
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反复说明争取东北的重要性。他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基础。东北在创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辽宁,不仅是东北的核心,而且在共和国的历史关节点上也处于重要地位,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支援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是太平洋战争后期短暂的一段历史。显然苏联出兵东北存在其政治目的,并且在出兵中国东北的过程中存在军纪不严等问题,但这一事件对加速日本投降和对日后中国解放战争胜利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聚会雅尔塔,雅尔塔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问题。《雅尔塔协定》主要内容如下: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陆续派出一批骨干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以此推动中国革命发展。苏联也希望通过对中共干部进行培训来保卫苏联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应对日本的威胁。这一时期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苏联院校主要有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和伏龙芝军事学院与东方大学合办的短期军事速成班,学员范围涵盖了中共和红军的各级干部。这一时期的留苏教育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支援了中国革命,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脱离中国国情、师资严重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史这门学问,是很有意义的学问。中国这个党革命几十年,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这个党是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它从农村搞起,实行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经过了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这和东欧、苏联的情况不同。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几十年的历史,都要搞清楚,要很好总结经验教训,从中理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当然  相似文献   

17.
正抗战伊始,由于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与中国的陆路、海陆通道均被切断,于是与苏联接壤的新疆,此时独特地域位置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在抗战初期接收从苏联至内地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自1937年至1941年,中国战场上80%的国际援助物资来自苏联,这些物资的90%都是经新疆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运至内地的。  相似文献   

18.
陈媛 《党史纵横》2011,(12):12-14
中国共产党与莫斯科有过长达40年的密切关系,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与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在国共两党关系和中国革命问题上存在重大政策分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共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和历史进程。毛泽东与莫斯科在抗战时期的政策分歧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共合作的问题,二是抗日战争胜...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对华采取了一种睦邻和援助中国革命同构的外交政策.因中东路事件,1929年7月17日苏联宣布与中国断交.到了1931年9月,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使其远东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苏联以此为契机,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本文拟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苏联对华实行的"联华防日"政策,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20.
《党史纵览》2010,(10):56-56
1947年至1948年间,毛泽东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之间就其访苏问题多次交换过意见。毛泽东从来没有到过莫斯科,但苏联对毛泽东的邀请还在1947年6月就已经送达他本人,并表示愿意接待他共同讨论中国革命问题.以及军事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要遇到的课题.其中包括中苏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