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道如天     
艾迪 《党课》2010,(5):105-106
中国人自古就对“天”充满了热情和崇拜之意,天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天所养育的子民。这种感情到了中国古代哲人的笔下,便抽象出了“天道”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老六月雪 《党课》2010,(16):112-115
在皇帝身边混事由,你必须学会一种本事,或者说只需有一种本事:会说话。 在人生必须具备的诸般技能中,“会说话”是比较难的,因为“会”的标准是既让听者觉得你的话十分受用,还得让他听着舒服。这标准很简单,却简单得令人大肠九曲、小肠千廻,心思用尽,也难得要领。  相似文献   

3.
敬畏规则     
点兵 《党员文摘》2008,(2):21-21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2,(20):45-45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客观现实变化万千、错综复杂,隐藏在其背后的客观规律需要深入研究,付出艰辛才能获得。这在浮躁的时代是很难做到的。  相似文献   

5.
大凡对人生抱有积极态度的人,都希望能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更是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不懈追求。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禀赋、能力、机遇等等。然而,除了这些人们熟知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却常常被一些人忽视,那就是"有所畏"。  相似文献   

6.
霍华民 《奋斗》2008,(11):62-62
想写这个题目。是我最近欣喜得知。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大会上讲到了“三敬畏”。他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是呀,做人没有“敬”不行,没有“畏”也不行。有敬畏,才会有自律。  相似文献   

7.
呼唤敬畏     
正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可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越思考越觉神奇,内心也越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当然,  相似文献   

8.
敬畏日子     
日子是什么?日子是一部大书,一部没有结尾永远读也读不完的书。日子如一座巨钟,钟摆始终都在“嘀嗒嘀嗒”地跳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止息。日子是白天与黑夜的衔接,是太阳与月亮的交替,是季节与季节的转换。日子如长江黄河之水,汹涌澎湃,奔腾向前,义无反顾。绝不倒流……  相似文献   

9.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入了歧路。  相似文献   

10.
山清水秀,海晏河清,是人类敬畏大自然而得到的回报;地震海啸,水灾雾霾,是人类蔑视大自然而受到的惩罚。 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才能有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才会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免受灾害灾难之苦。  相似文献   

11.
何谓敬畏?《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笔者认为,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敬,源于自然和社会;畏,发自人性和天理。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一些正气。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之前,欧洲人观察了上千年,见到的天鹅全部是白色。于是得出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以至于,“黑天鹅”曾经是他们言谈和写作中的惯用语,大概就像我们惯常说的,“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来代表不可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童祥龙 《当代贵州》2011,(26):66-66
在我的两个小书房兼卧室内,均摆放着一壁五开门的书橱。柜子里装满了我心爱的、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有的已伴随我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书桌前,打开护眼灯,与书本作无言的对话,世间的烦恼之事,都抛至九霄云外,真是其乐陶陶。捧读书本,其利者有三:  相似文献   

14.
艾迪 《党课》2011,(13):102-103
有人说,法律首先是让人敬畏的,其次才是对人惩戒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有了敬畏之心,就会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会触犯法律,甚至也不会违背法律之外的道德律;而当一个人需要法律惩戒的时候,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证明,这个人已经没有了敬畏之心,更不会顾及所谓的道德律。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3,(3):57-57
在1月1日的《新京报》上刊登的新年寄语指出:新年在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时,也别忘了祝福自己:敬畏理想,相信未来。选择相信未来,就选择了不回到过去,就选择了相信变革。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1,(10):60-60
李义平在8月17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接受专访.在谈到如何看待宏观调控的作用时,李义平说,按照规范的市场经济理论,“看不见的手”——市场的调节是第一位的,宏观调控是第二位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制度基础,制度比人为操作的技术的作用更伟大,技术操作不能代替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敬畏制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敬畏闲书     
池莉 《党建文汇》2006,(4):54-54
古代医家都强调“春捂”的说法:“春不忙减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等等。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明哲 《党课》2013,(20):61-64
“敬”体现的是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促使党员干部“有所作为”;“畏”则瞎含着一种界限、一种自省,警示党员干部应“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唯实》2008,(1):95-95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成平说;“中国这一代人是五千年来的唯一不敬鬼神的一代,古人‘抬头二三尺有神明’、做坏事下地狱的简单封建理念,到了这一代荡然无存。”这话可能不无夸张,但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顾忌的“滚刀肉”,而且还往往顺风顺水,活得很滋润。于是有人便因此总结说:“这年头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并在这样的“感召”下加入了什么都不怕的队伍。如果一个社会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秩序就会更加混乱,道德会更加沦丧,风气会更加败坏。因而,人还是要有所敬畏,得尊重并害怕点什么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