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1,(4)
在合同违约的情况下,对期待利益进行赔偿是最常见的救济手段。期待利益虽然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较全面的赔偿,但依然存在着证明难度高、证明责任大以及对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当事人无法给予充分救济等问题。信赖利益基于其是既存利益的特性,证明难度低,可以对期待利益进行补充。对信赖利益进行赔偿,可以充分救济非违约方,保障交易安全,防止出现非违约方无法获得赔偿的不公正现象。违约中的信赖利益赔偿主要适用于期待利益难以证明或难以确定,以及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导致期待利益无法弥补信赖利益的损失的情况。如若期待利益和信赖利益并存,二者不能得到同时赔偿,当事人只可择一主张。  相似文献   

2.
将合同诈骗从诈骗罪中独立,成为诈骗罪的特别法,是在满足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的条件下,将一类特殊的扰乱市场秩序的以签订履行合同的行为方式实施诈骗的行为规定为合同诈骗。但是,法条的简洁性满足不了现实案件的复杂性。合同诈骗罪的成立标准,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及普通的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分适用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对财产性利益、处分行为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从适用规则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将二者的界限予以明晰。  相似文献   

3.
财产性收入校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关政策设计中关注低收入者利益,同时改革既有分配体制弊端随着居民个人财产的增加,财产性收入已从街谈巷议走进中央的决策。新数据显示,2003~2006年四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平均增长11.2%,而财产性收入平均增长高达24.5%,其中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日趋复杂,以债权债务的取得和灭失为代表的财产性利益越来越需要得到刑法的保护.但是,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盗窃罪的对象存在分歧,并由此导致司法实践的困惑及执法不统一情况.这既不利于维护司法权威,也不利于维护人权和打击犯罪.基于此,通过分析评述中外刑法学界关于盗窃罪犯罪对象属性的不同观点,提出对盗窃罪犯罪对象属性的看法,然后从财产性利益的概念、特征入手,阐述债权凭证等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盗窃罪犯罪对象,并以司法实践对相关案件的处理佐证.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6)
公司诉讼中,有很大一部分关于股权转让,但我国目前对于侵犯股东优先购买权后的司法救济问题无论在学界还是司法界都尚无统一意见,分析目前司法界及学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的情况出发提出建议如下:虽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但未形成稳定的股权结构时的权利救济时,股东可直接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支持其优先购买权,而无须就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进行确认;已签订股权转让合同且形成稳定的股权结构时权利的救济时维护公司现有的股权结构,而赋予享有优先购买权的股东以侵害赔偿请求权的救济方式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可以列举出许多来。这里我提出两个问题,我认为这是当今重大的理论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一、关于全人类利益与阶级利益的关系问题戈尔巴乔夫在《改革和新思维》一书中指出:“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就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这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全人类的价值或利益?全人类和益与阶级利益的关系是怎样的?承认全人类的利益或价值高于一切,是不是否定阶级利益,否定阶级斗争,否定用阶级观点看问题?这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修正主义?这不论在苏联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明显的分歧。戈尔巴乔夫在这本书中明确指出:承认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这并不等于否认阶级斗争,用阶级观点看问题”。“阶级斗争仍然是划分阶级的国家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利益主体多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在经历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过程。所谓利益主体多元化,是指个人利益独立化和多种利益群体并存格局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单一化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民法理论中,无合同即无义务.在司法实践中,因一方当事人在订约过程中的过错而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并由此对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情形大量存在,但此时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有效合同关系,难以凭借传统违约责任追究致害人的责任.着重从几个关键方面初探可以填补此缺陷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说明建立该制度不仅完善了中国的债法体系,而且也完善了交易规则,利于保护缔约当事人的利益、维护社会正义、制约商业欺诈.  相似文献   

9.
行政合同中的契约精神,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天然的契合点.行政合同在我国历经数十年发展,已涵盖教育、经济、治安管理等重要领域,形成了服务行政的生态网.与传统政府行为规制不同,在行政合同视角下对政府行为的规制正经历三重转变,即:权力命令向权利商定转变;单向服从向公开竞争转变和传统救济向多元救济转变.加强对行政合同的研究,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买卖合同标的物检验的法律后果有两种观点,丧失合同救济权利说和初步证据说。丧失合同救济权利说侧重于对出卖人的保护,与合同公平原则相悖;适于商事买卖,于民事买卖不妥;导致不真正义务的法律后果免除真正义务的法律后果;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逆向选择的问题。初步证据说具有合理性,与《合同法》第158条第1、2款可反驳的法律推定本质相符,符合由"买者当心"向"卖者自负"的理念转变,利于瑕疵担保责任向违约责任的统合。立法修改建议为:买受人未于检验期间发现标的物瑕疵并通知出卖人,视为标的物数量或质量符合约定的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11.
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政治学和公共行政理论认为 ,政府是社会利益的代表 ,其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现代团体主义政治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否定了传统的观点 ,它们分别认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或者是团体利益 ,或者是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这些观点都有其不足之处 ,其中有些观点甚至是根本错误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从根本上说 ,在阶级社会 ,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必然是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民的政府才有可能真正把人民利益作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环境行政合同制度的功能和我国政府环境行政管理方式的滞后,说明构建我国环境行政合同制度已有必要。环境行政合同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发展和我国企业环境意识的提高,说明构建我国环境行政合同制度已经具有可行性。我国的环境行政合同制度主要包括环境行政合同的程序控制、主要内容、责任制度和救济制度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合同特权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合同特权产生的基础是行政合同的行政性和公共利益优位理念的存在 ,对行政合同特权进行控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对行政合同特权的控制可以从权力内容、行使程序、救济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行政合同中相对人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合同是现代行政法上较为新型的一种实现行政目的的法律方式。本文从将民法理念引入行政合同的角度分析了对相对人权利救济的合理性,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潘晶晶  曾秀兰 《学理论》2013,(18):82-83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资间的问题也不断涌现。从近期的劳资对抗事件上看,劳方的权益不再是受到损害或者是丧失后寻求救济的抗争,而是出现了主动抗争的色彩。工人争取自我利益的选择上出现了非正常的维权途径,即在既定的环境条件下依据个人的偏好选择不同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李泽东 《学理论》2012,(14):119-121
从1995年起互联网广泛应用于我国各行各业,技术革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深刻而全面的革命性影响。联合国颁布了关于电子商务的示范法,世界各国也相继进行了电子商务的立法,我国颁布了《电子签名法》,这些立法活动都是电子商务立法史上的重要事件。电子商务是指平等主体通过电子行为进行的民事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必然伴随着电子合同(ElectronicContract)的大量应用。电子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法律行为达成财产性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合同。电子合同由于融入了新的生产要素,其成立的要件与普通合同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特许经营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包括未按法律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披露时间或方式不适当、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以及重大遗漏等.违反特许经营信息披露义务的民事救济方式有合同撤销、合同解除和损害赔偿.特许经营信息披露民事赔偿责任不是缔约过失责任,也不是违约责任,应该是特殊侵权责任.特许经营民事责任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被特许人固有利益、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三个方面.我国特许经营立法应当确立公司特许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有关雇员的信息披露个人责任,令其与公司特许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公共物品的界定,西方学者见仁见智,而国内学者大多以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公共物品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本文否定了物品(包括服务)存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进而否定了以物品的客观属性来界定公共物品的传统公共物品理论,主张以需求溢出理论作为后公共物品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理论。  相似文献   

19.
试论合同民事欺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民事欺诈是我国民事欺诈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合同法》有关合同民事欺诈的规定较《民法通 则》有所突破。分析合同民事欺诈的法律特征及其构成,了解合同民事欺诈的救济措施,有助于认识合同民事欺诈行为,从 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欺诈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非致命事故案件中,直接受害者以外的第三人单独就精神损害索赔面临诸多障碍。域外的示范性法律文件和司法改革已广泛认可对非致命事故中第三人的精神利益应予保护。生活安宁与乐趣的丧失构成对《侵权责任法》第22条保护的人格利益的侵犯。如果直接受害人在事故中严重受伤,其近亲属以及密切关系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