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否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是事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认识资本主义问题上有以下五条经验: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来认识资本主义;要大胆地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于营 《理论前沿》2009,(6):24-26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相对发达阶段”后,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知识分子以西方哲学视野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较,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资本主义相对发达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传统继承和发现,体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所谓“现代化”的努力;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又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相违背,是用唯心主义和西方社会学说的某些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扭曲,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正义理论就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内核;国内有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有无价值诉求的争论,最终都属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合理性与否问题的争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是对雇佣劳动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追问,追求合理的劳动关系和劳动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近期在谈到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这一重大问题时讲到:“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能摆脱这一客观规律。但是,……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历史的具体演进中,逐渐地和愈来愈深刻地发生作用的。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注意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广泛结合上,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这段话是我们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审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全面透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因,准确定位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是当前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视界;二是为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三是深化对其探讨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四是其理论成果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错位辩证法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克劳为反思资本主义新变化而提出的一种社会分析方法,所谓错位是指特定的社会认同、理论话语、制度规则等方面的意义链发生了断裂。社会错位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后果,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社会结构的话语构造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复性越来越少;社会结构的去中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对资本主义错位趋势及其后果的反思,是后马克思主义错位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结合体,其内容体系具体化为密切联系的三部分: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为基本立足点;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以及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莹  马治国 《理论前沿》2008,(10):25-26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产权保护上的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发展的马克思产权观为指导,完善当代中国产权制度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法律思想;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平衡保护;保持社会主义宪法性质;确立社会主义知识产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标准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进程中不存在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要科学地解读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及其中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落实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詹明信后现代文化观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后现代主义文化同后现代社会相联系,提出后现代理论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并揭示出早期后现代理论的基本特征以及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他综合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了一个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全球模式,强调这一叙事既有别于现代主义、又不同于其他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力图在没有霸权体系情境下让人们获取连贯性叙事的“历史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造成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将生态危机的实质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异化消费以及生态殖民扩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生态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批判资本主义的新视野,但也因强调资本主义危机的生态性质和生产的分散化而带有一定的生态决定论倾向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代谢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预见到了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马克思的生态智慧推进了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指导,有助于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和国际合作,并可培育公民生态意识。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考察它的当代价值,并分析它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源环境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所具有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新的条件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 ,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本文对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论述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始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面前,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资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资本论》的内核是论资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之一剩余价值学说同样来自于对资本的分析。然而,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制度的变化,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主义私人资本,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历程最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的核心力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框架的支撑者;是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的推动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承担者;是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7.
分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是西方分析哲学、经验主义的社会科学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产物.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这种新的现象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是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的最新力作,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问题和不足.对于这种新现象及<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一书中存在的理论问题的剖析,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  相似文献   

18.
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詹姆逊从历史性、否定性和自我意识性等方面着重阐发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作为一种历史主义,具有双重历史性;辩证法具有一种颠覆性力量,其辩证否定过程是一种历时性的位置转换过程;辩证法具有自我意识性,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其根本目的是意识形态批判。詹姆逊的辩证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并在90年代成为当代西方一个引人瞩目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社会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事实。生态社会主义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为认识资本主义矛盾提供了新视野,并对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民的阶级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农民的阶级性的认识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深化了从理论的历史纵深维度上对农民的认识;通过对农民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因此而获得的历史属性的考察,可以看出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是以阶级的方式在社会历史中存在的的,其具有的这种阶级性是具有本阶级的特性的、历史性的,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