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段聪聪 《党政论坛》2010,(14):24-24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印度论坛上,一项最新民调引起与会两国官员和学者的注意。 论坛召开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布了一项中印两国民众如何看待对方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3%的印度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是印度的“伙伴”,只有23%的人认为中国是印度的“敌人”。调查还发现,33%的印度人相信,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印度谋求成为世界大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 家,也是南亚首屈一指的政 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印度独立后,从尼赫鲁为首的第一代执政者开始,就把“富国强兵”、称雄南亚,确立印度的支配国地位,尔后利用印度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和资源丰富的优势,挺进印度洋,跻身世界大国之列作为印度的长远战略目标。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出现了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印度认为这一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形势是印度实现其世界大国战略目标的难得机会。印度政府总体上奉行以发展高科技、提高综合国力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加大经济改革的力度,力争在21世纪初继续…  相似文献   

3.
《瞭望》1998,(21)
印度不要向世界和平挑战5月11日和13日,印度在48小时内连续进行了两轮5次地下核试验。博格伦沙漠中尘埃尚未落定,瓦杰帕伊便急忙宣布印度已经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且宣称在必要的时候将“毫不犹豫地动用核武器”。这种逆世界和平潮流而动的行径,立即引起国...  相似文献   

4.
五月十一日,随着一名叫阿 斯塔的女婴在新德里萨弗达 江医院降生,印度这个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人口总量正式突破10亿大关,受这历史件事实的感染,人口问题突然成为印度舆论的焦点。而在诸多议论中,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就是“印度会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吗? 其实,这看似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早在90年代联合国和一些世界人口学家就已预言:“印度人口将在2045或 2050年达到 15.33亿,从而赶超中国。”印度方面似乎也早已接受了这一论断,并将它写人了卫生和家庭福利部1999—2000年度报告的开篇词中…  相似文献   

5.
印度拓展全方位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全球外交舞台上兴起了 一股“印度热”,世界上许多 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踏上这个“东方神秘国家”的土地。 3月下旬,美国总统克林顿抵印度访问,这是美国总统22年来首次访问印度。访问期间,印美签署了《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的声明,双方同意建立一种“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成效”的新型关系。印美两国还签署了总额为50亿美元的经济贸易协议。8月下旬,日本首相森喜朗访问印度,在印承诺暂时冻结核试验的情况下同意解除部分制裁措施,逐步恢复对印的无偿资金援助和日元贷款,印日双方宣布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 …  相似文献   

6.
赵光 《侨园》2005,(Z1)
相信凡是看过《大篷车》、《流浪者之歌》等经典印度片的人,都会对富有动感的印度歌舞、风姿绰约的印度美女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印度的确是个盛产美女的大国,比如2000年的“亚洲小姐”、“世界小姐”和“环球小姐”都产自印度。同一个国家的3位女性在同一年里囊括了这三项桂冠,在世界选美史上绝无仅有。印度姑娘为何会如此迷人?她们真实的生活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2)
随着20世纪90年代印度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行,印度经济焕发活力,关于印度经济奇迹增长背后的原因讨论颇多,从印度国内制度因素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二者相互渗透形成了印度社会的行为准则与特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将印度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有利和限制中印经济增长的因素,通过分析印度历史变迁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制度因素的关系,借鉴印度经济发展的优点,认为制度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合理的制度安排能推动社会进步与一国的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时宏远 《党政论坛》2009,(16):28-29
喜欢拿自己与中国比 印度总喜欢与中国进行对比,“凡中国有的,印度一定要有;中国没有的,印度也要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2006年底刚一公布载人登月计划,印度立即就表示“决不能落在中国的后面”。随后,印度宣布将在2020年之前把印度的宇航员送上月球,这样就比中国提前了4年。  相似文献   

9.
张宁 《瞭望》2003,(49)
南亚地区两位“世界核俱乐部”准成员印度与巴基斯坦,11月25日午夜起,在双方长期军事对峙的克什米尔地区实现停火。这次停火是1989年来的第一次,西方媒体用“14年来首度狂欢”加以描摹。截至记者发稿时,两国军方均声称,在双方长约1126公里的实际控制线上未发生任何交火事件。  相似文献   

10.
袁考 《学理论》2012,(4):38-41
中印建交60多年来,双边关系跌宕起伏、阴晴不定。两国间曾经建立过友好关系,但是也曾经严重对峙,剑拔弩张。传统上认为,中印关系之所以屡屡发生波折,是因为两国间存在诸如西藏问题、边界纠纷等难题。但是,考察过去60多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决定中印关系走向的核心因素是两国各自所处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当时霸权国的关系状况。当中国好于印度时,印度政府会主动接近中国;当印度好于中国时,印度政府则较少顾及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11.
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和以色列的安全合作迈上了新台阶。莫迪高度重视与以色列的合作,成为首位访问以色列的印度总理。在印以领导人的战略引领和相互支持下,双方军事贸易规模愈趋增大,在海军、空军、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印以安全合作的主要驱动力有两国相互借重的战略需求、打击恐怖主义及预阻极端思潮蔓延、维护印度洋权益、美国助推印以合作等。印度的“西联”外交使其对外政策更加平衡,但其与美以等国在安全领域的深度“捆绑”对中国的中东政策顺利推进提出了挑战。在强化与以色列合作基础上,印度推出了新的互联互通计划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同时印以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印度在南亚的实力地位,可能刺激印度采取更为冒险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2.
乃堆拉口岸的开通和青藏铁路的延伸,必将带动中印两国与南亚的孟加拉国、不丹、缅甸和尼泊尔等国的贸易往来根据中国和印度两国官员最近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签署的会谈纪要,两国决定从7月6日起重新开放连接西藏和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恢复两国中断44年的边境贸易。这无疑是中印两国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如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郝鹏所指出的,通过双方边境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3.
我们该向印度学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 功访华之后,中印比较的文 章层出不穷。在比较的天平上,更多人将砝码放在了中国一边。但美国《外交政策》发表的一篇文章则传出不同的声音,并引起广泛关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两名教授认为,印度的经济增长前景优于中国,印度将在未来迎头赶上,甚至可能超过中国。这篇文章称,中国缺乏能够在全球市场获胜的企业,但印度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领域却有能同欧美大企业竞争的公司;中国在现代经济的“硬件”方面出色,印度则拥有完善的金融制度等现代经济的“软件”。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和全球声誉依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和印尼今年8月8日起恢复两国外交关系之际,中国总理李鹏应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的邀请,从8月6日至10日对印度尼西业进行为期5天的正式友好访问。李鹏总理这次访问的目的是,庆贺两国复交,结识印尼领导人,增进了解,扩大合作。 印度尼西亚,人称“千岛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人口1.8亿,居世界第五  相似文献   

15.
永远掩盖不了真相———对印度国防部长的谎言世界人民说不唐天日从5月中旬印度进行核试验前后,到最近印度议会有关预算的辩论,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多次公开跳出来制造“中国威胁论”,先是一再耸人听闻地散布“中国是印度的头号威胁”,后又无中生有地诬蔑“中国侵...  相似文献   

16.
刘顺余 《党政论坛》2012,(18):24-24
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曾写道:“太平洋会取代大西洋的地位而成为未来世界活动的中心。印度虽然不是太平洋国家,但总免不了会对太平洋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在这种“尼赫鲁路线”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17.
不少印度人对眼中的中国形象,充满成见。首先,真心忧虑印度入侵中国的中国人极少,衷心相信中国威胁论的印度人(特别在精英阶层当中)极多。毕竟印度民族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一样,近年也有发酵趋势,虽然今天已没有人民党执政时的由上而下,但“印度也要崛起”依然是印度精英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8.
新德里专电 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于10月19日至21日对尼泊尔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问题是两国领导人讨论的重点,访问最主要的具体成果是在经济贸易和水利工程的合作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是双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为何关注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挺 《瞭望》2006,(12)
为了从“中国将超过日本”的“咒语”中解脱出来,日本加速向印度靠拢日本“冈三证券”公司,原来打算在东京的虎之门设一个“中国情报馆”,为热心中国股的日本主妇等股民提供信息。但在去年9月开张时,却挂牌“亚洲情报馆”,每周两三次的研究会论题也改成了印度的经济和文化。去年秋天以来,日本的一些大证券公司的印度股信托投资商品中,有的当天就卖光,集资多达1000亿  相似文献   

20.
伊洛 《党政论坛》2010,(10):23-23
近年来印度媒体无端兴起了一股群起攻击中国、炒作负面新闻的浪潮,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话说堪称“歇斯底里”,“新闻是否属实已经不再重要,只要抢占市场先机就好。”这股逆潮不仅招致印中政府、学界的频频驳斥,也引发各界的关注与反思:印度媒体对华态度为什么会扭曲至此?背后又有哪些力量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