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一国公民在另一国犯罪被判刑并在监狱服刑时,与服刑国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利于被判刑人的改造,也不利于其重返社会,同时还为监狱管理带来了困难。而开展移管国际合作,在被判刑人自愿的基础上,使其回到本国服刑,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2.
跨国有组织犯罪破坏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侵犯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并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跨国有组织犯罪具有跨国性的特点,要有效打击这种犯罪,国际合作是基石和应最优先考虑的途径。《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是各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一种有力工具和在该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3.
公民监督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与限制,通过一定方式察看并督促国家机关、执政党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而不受他人和社会组织非法干涉、侵犯和剥夺的权利。公民监督权是人类社会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监督自由权、法律权利,其实质上也是一种请愿权。依法保障公民监督权,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民身份意识释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意识的核心源于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识。缺乏对公民身份的认识 ,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公民意识 ;模糊了公民身份与其他身份 ,就会迷失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 ,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只有国民普遍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性格 ,成熟的有自治能力的公民社会才能建立。  相似文献   

5.
随着监狱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监狱特别是对罪犯进行直接管理的监区需要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价值追求,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探索和实践中推动对罪犯文化改造高质量的提升。本文从目前监区文化改造现实情况出发,以罪犯从内心信仰和尊崇宪法和法律为文化改造目标,找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原因,思考设定监区文化改造内容、方法、体系,促使罪犯在服刑期间安心改造、积极改造,在刑满释放后不再犯罪、成为守法的现代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6.
徐洪刚 《传承》2012,(14):94-95
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可以分为公民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三种形式,它们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要综合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公民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欧洲政治中出现了政党与公民社会相互转化的趋势。政党的公民社会化表现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行为取向的议题化、民主模式的参与化等三方面。公民社会的政党化主要表现为公民社团在组织制度化和议题扩展之后直接以政党的身份进入政治领域。未来来看,欧洲政治中政党公民社会化的程度可能要远远低于公民社会政党化的程度。政党可能会吸收公民社会的某些沟通方式和社会动员技巧,而并非完全转变为公民社会的松散政治模式。而公民社会政党化则可能成为未来欧洲政党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8.
身份犯新论     
徐留成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撰文认为,身份犯是一类犯罪,并非指一类犯罪人。作为一类犯罪的身份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以实施犯罪的行为者在行为时所具有的刑法身份为定罪要件或法定量刑情节的犯罪。刑法身份是指法律规定的,对定罪量刑具有影响的一定的个人要素或一定的单位附属条件。包括自然人刑法身份与单位刑法身份。类罪特征、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公民身份是社会组织对少数民族个体自主性地位的接纳和认可,这种自主性地位包含了权利、责任、义务、平等、正义和自由等关键要素,表明个体被赋予某种法定的社会身份,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与国家之间产生了某种特殊的关系。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少数民族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超族群、全球化等场域概念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并受其影响,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从上述维度审视现代少数民族公民身份的变化和诉求,并提出合理的"公民"语境体系,为全社会建立一种合理且积极意义的现代少数民族公民身份共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翟月玲 《理论月刊》2010,(6):162-165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的社会治安、青少年犯罪、妇女犯罪等,一直是社会与政府关注的焦点与难点问题。我国农村法律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广大农村学生严重缺失学校法律教育与家庭法律教育,遭遇法律教育机会与法律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等。在一个民主的社会,由于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们的委托,政府必须对每一个国家公民,特别是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的法律教育负责。  相似文献   

11.
面对那些因母亲或父母双双在监狱服刑而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难道让他们就这样流浪街头,走向犯罪的边缘?难道让狱中的母亲就这样整日以泪洗面,无法安心改造?难道让新的社会隐患就这样地滋生蔓延?河南省女子监狱的女狱警们没有忘记这些大墙外的孩子,向他们伸出了双手。  相似文献   

12.
谷峻杰  赵晚星 《人权》2007,(1):38-42
一、走进“法律孤儿”的内心世界太阳村现有120多名“村民”,他们都是1岁至18岁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者都在服刑,或者一方在服刑,而其他亲人也抛弃了他们,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经历。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 ,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政治渗透和经济渗透的形势相当严峻。他们以合法身份为掩护 ,实施全方位渗透 ;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 ,他们内外勾结 ,促使大陆黑社会犯罪组织形成。对此 ,我们必须加强国际警务合作 ,开通信息联网 ,加强立法 ,加大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学习《法律常识》,使我懂得了很多法律知识。如:什么是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违法和犯罪应受到何种处罚,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义等等许多基本知识。我不仅自己学习了法律知识,而且也广泛地应用法律知识启发教育同邻好友,使他们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不再是“法盲”了。  相似文献   

15.
★身份证,公民随身携带证明自己身份的“Pass”; 然而,曾几何时,身份证演变成了“商品”,假身份证层出不穷,成了罪犯逃避法律打击的护身符,成了诈骗犯罪得逞的“帮凶”……  相似文献   

16.
冷凇 《小康》2004,(11):70-71
无论是美国还是其它国家,在现代文 明的都市社会里,犯罪和破案都是人们关 注的话题。因此,警察--这个国家暴力 机关的执法者的使命似乎也永无终止之 日。虽然犯罪和破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 占得很小,警察和罪犯也并不是社会公民 成员的主体,他们的分量也许无法与衣食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与中国青少年的复合公民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城市的外来青少年与本地孩子同城不同校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种城乡青少年的身份差异妨碍了他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成长。现代城市文明应该体现乡村文明的精华并兼容和提升乡村文明,城乡青少年之间的融合互助将更持久深远地决定我们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帮助当代中国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体认他们的复合公民身份和复合公民德性。  相似文献   

18.
老骥  仁厚 《人民公安》2006,(4):16-22
“狱友帮”作案是非常令人关注的现象。“狱友帮”是指因在同一监狱服刑而结成的犯罪团伙。这些人出狱后难以为主流社会接纳和认可,在自己的圈子中能够产生认同感,加之在监狱中结识不少“狱友”,不可避免相互联系、交叉感染,从而形成犯罪团伙。他们都有过“二进宫”、“三进宫”的经历, 通过总结自己以前犯罪的“经验教训”,具备了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容易铤而走险、再次“犯罪升级”。下文案例就显示了一个“狱友帮”从组成、策划犯罪直至覆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白文杰  何凡 《警察技术》2000,(1):46-46,13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人口及户政政策进一步放宽、放活,城乡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随之而产生的流动人员作案后在作案地服刑关押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异地关押的罪犯存在着关押前经历了解不详,心理情况难以掌握,脱逃后追捕归案难度较大等特点,这是近年来看押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本文重点分析异地犯罪且在异地服刑的罪犯特点,并提出相应的看押对策。一、异地服刑的罪犯心理及行为特点1.暗藏杀机,伺机脱逃此类情况多属于罪没有查清的罪犯。此类罪犯危险性极大,在服刑期间非常警觉,他们深知自己是大案、要案案犯,作案多端,…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我国刑法的这一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