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光 《南风窗》2012,(4):73-75
中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究竟是收入,资产,还是负债?关键是如何使用,是转换为有效的资产,还是用于无效的开支,形成地方政府的负债。实际上,中国的土地财政已陷入不可持续地透支未来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王小广 《南风窗》2010,(20):92-92
<正>前些日子,有学者提出"十二五"应实施收入倍增计划,这很令人振奋。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在目前情况下,收入倍增计划很难实现,如果真实施起来,也会走样,因为我们现在的体制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均缺乏这样的基础。好的办法是改变发展模式,使居民收入有内生的增长动力,而不是喊口号,制定一个根据现状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画饼充饥,结果只会使地方政府在收入数据上造假。我认为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太高,高得仰视也不得见。过去3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0%,而居民收入年均增长仅为  相似文献   

3.
袁剑 《南风窗》2007,(24):64-67
在中国的改革中,除了根深蒂固的政府崇拜之外,又出现了一种甚嚣尘上的新的公司崇拜。这种崇拜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获取超额利益营造了极其有利的文化氛围。而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作为社会重要主体的"公民"以及公民权利的极度萎缩,是政府与企业收入的非正常增长。一边是财富向政府及企业迅速集中,它表现为政府财政收入和公司盈利的大超常规增长,另一边则是公共品的极端匮乏和严重短缺,这实际上就是中国2007年牛市的基本背景。它是中国居民被迫向企业及政府公司注入福利所造就的牛市。这是一次典型的资产注入所造就的牛市——即将居民的福利以利润的形式注入企业。  相似文献   

4.
陈和午 《南风窗》2011,(16):69-72
虽然国内通胀风险高企、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或降临、"钱荒"危机致中小企业开始出现倒闭风潮,但由此断言中国经济"硬着陆"仍是有点为时过早,短期内中国经济陷入滞胀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5.
@微天下     
《南风窗》2011,(15):21-21
@财经杂志: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估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正式、非正式债务总和达到28.2万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2010年中国GDP的71%。至少有4万亿~6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债务将最终无法偿还。"总有一天,中央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地方债务这一巨大窟窿。"  相似文献   

6.
陈和午 《南风窗》2013,(23):66-69
不管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态度的迥异,还是投资依赖症的难题,以及楼市泡沫、产能过剩、影子银行、地方债务等风险,无不指向中国经济背后的深层问题,也即体制改革。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反弹至7.8%,这使得中国政府完成全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几乎无忧,至少从数字上看起来是如此。10月汇丰中国制  相似文献   

7.
谢子言 《南风窗》2010,(10):69-71
地方融资平台有可能成为国家的一个大包袱,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刻不容缓,否则这些信贷一旦坏账爆发,将不仅使"地方借钱,中央埋单"的局面重演,更可能让中国整个银行业体系遭受重创,进而毁掉中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4):11-11
去年,地方自行发债的试点曾被许多人看作地方发债自主权的突破点,这种视角未免过于盲目乐观。6月26日,全国人大对《预算法》修正草案进行二审,二审稿拟恢复现行《预算法》关于地方政府不得自行发放政府债券的规定,重申"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据悉,初审草案中曾提出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许多人对于地方发债权在法律层面上的再次被"尘封"感到失望,认为"宜疏不宜堵",发债可以促进债务"阳光化"。不过,从当前的时机,中国发展事务中的权力结构来考察,禁止地方自主发债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9.
陈和午 《南风窗》2012,(9):32-34
中国经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个是地方融资平台,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而这两个领域基本上又都捆绑在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上,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将深度博弈。稳增长无虞  相似文献   

10.
只有通过征收物业税来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财产分配不公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11.
许圣如 《南风窗》2010,(11):66-68
地方"投资热"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在地方官员政绩的推动下,一次次大干快上式的地方经济竞赛在所难免,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是全能政府,其辖域内资源要素动员能力会随着政治周期而循环。不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产能过剩的顽疾几乎不可能根治。  相似文献   

12.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2):10-10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还是没有摆脱"审批经济",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要审批,企业向各级政府要审批,价格审批、牌照审批、贷款审批,各种审批使得民资在进入之后缺乏足够的经营自主权,处处受限。  相似文献   

13.
覃爱玲 《南风窗》2013,(24):44-46
中国的各项主要权力正面临重新整合,总趋势是向中央最高层集中。地方政府如何从"开发总公司"过渡到真正的服务型政府,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除了强调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同时公布了一系列与经济体制相关的改革外,观察人士注意到的另一最大特点是:通过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个高层机构,整合中央一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权力,以及通过加大地方事权上移等方式,加大中央在央地关系中的权力比重,中国的各项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2,(2):23-23
1月4日,国家审计署公布2012年第1号审计令,将地方政府的"问题"债务半年整改结果向外公布。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174.91亿元,"问题"债务总额约5308.58亿。目前整改到位资金约2591.93亿元,整改到位率为48.9%。问题债务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地方政府存在通过平台公司等变相举债的情况,二是地方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违规抵押或质押,三是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四是信贷资金违规投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和"两高一剩"项目。此外,地方融资平台还存在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程默 《南风窗》2008,(19):69-71
许多地区的地方财政"退化"成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地方政府退化为"房地产商的附庸"。这一局面的形成要从分税制说起,因为分税制是土地财政的根源。而最新的财税体制改革不仅没有朝着"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方向演进,反而在"强干弱枝"的路途上越走越远,地方政府收入与支出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最大的成果,是实现了公司化,政府不再作为投资主体,而是成立投资公司。而再下一步改革,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还没有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一轮轮大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方对市政公用事业的需求迅速增加,但伴随着市政公用建设投入巨幅增长的,却是财政投入的相对减少。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财政拨款占全国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是26%,上世纪90年代初是5%,本世纪初是4%,到了2007年只有0.8%。据原建设部估计,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中,  相似文献   

17.
袁剑 《南风窗》2010,(3):62-65
财政的"增收增支"不仅不利于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启动,反而会成为政府在经济低迷期"扩权"的工具。在现实的经济状况下,中国不仅应该大幅度减税,而且应该控制政府财政支出,防止大规模赤字的出现,从而推动国内财政运行的机制向"公共财政"转变。  相似文献   

18.
财讯     
《南风窗》2013,(17):20-20
有些城市严格算已破产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日前在"2013年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夏季论坛"上指出,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短期行为值得反思,底特律破产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是一个很大的教训。黄守宏表示,如果中小城市发展不注重产业的集聚,如果地方政府热衷于负债造城,底特律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黄守宏还进一步指出,事实上有一些地方的政  相似文献   

19.
邢少文 《南风窗》2012,(20):66-68
近10年来,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题,保增长与调结构在理论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在现实中,政府对于保增长的过于强调,从局部利益出发追求高增长,往往在现实中就演变成一味为了增长而忽略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3)
正2015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9%,为25年来首次破7%。南风窗记者透过详实的经济数据,分析真实的中国经济。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形式压力不小。传统经济增长引擎——制造业、房地产、地方政府支出以及出口——都遭遇重压,经济如何寻找到增长新动能?根据"十三五"规划,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676,708亿元2015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