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生物经济迅速升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廉 《瞭望》2004,(30)
统计显示,全球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增长率约为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左右。科学界认为,生物经济浪潮有可能在5-10年内取代信息经济浪潮。  相似文献   

2.
黄威 《瞭望》1997,(52)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黄威当前信息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席卷全球,敏感地触动了每个国家的神经。专家们指出,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兴知识型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将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下个世纪世界经济中起决定...  相似文献   

3.
帅政 《瞭望》2006,(22)
我国经济发展快的地区,都是产业集群发挥作用最大的地区“国家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予以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尽快出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中国产业集群健康稳定地发展。”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座谈会上, 业内专家、学者们表达了共同看法。产业集群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企业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全球产品总量增长5.5倍,商品贸易量却增长16倍。从70年代开始,集装箱使货运成本大幅度下降,1美元商品的运输成本仅为2美分。信息革命降低了信息传输成本。在1930年,纽约与伦敦之间长途电话3分钟通话费300美元,目前仅为1美元,如果用电子邮件则更加便宜。国际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地球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再加上各国政府放松管制,资本可在全球活动。纽约、伦敦、东京金融市场的货  相似文献   

5.
从年初开始,就不断传来钟表业不景气的信息:产品大量积压,市场供过于求。特别是机械手表,库存已达几千万只,形势极为严峻。于是,专家们预言:1987年将是钟表工业的“灾年”! 但是在烟台采访,却看不到“灾年”的萧条。在这个被誉为“东方瑞士”的钟表之城,主要产品基本无积压,许多产品仍供不应求。在烟台木钟厂和烟台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这一概念是由经济学家和各国政要提出的。他们主要是针对近十五年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提出来的。这些特点主要是:经济、贸易、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信息及通讯技术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推动作用;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愈来愈大。对这种经济现象有着不同的表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化经济”、“网络化经济”等等。更为普遍的表述是“新经济”。  相似文献   

7.
张猛 《瞭望》2001,(13)
作为 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基因资源。因而,基因资源势必成为未来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世界各国围绕基因资源的争夺将会异常激烈。人类的生存、繁衍与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在过去的千百年中,围绕着争夺资源,人类历史舞台上演出了难以计数的悲喜剧。两次世界大战更是资源残酷争夺的极端表现。 对于新的资源的需求,也成为人们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动因这一。信息革命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物资源的存在形态,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基因成了可被利用的资源。 自然界已经给我们准备好…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世界经济面临四大重要转折,它们将对世界经济的面貌产生重要影响。 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全面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科学技术在 20世纪有了迅猛发展,它在 21世纪将发展得更加迅速。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将大踏步地从发达国家走向全世界。它将和其它高新技术一起融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使传统产业发生革命性变化。除信息技术外,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以及有关的产业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说, 20世纪末“科技已从社会之外走入社会的中心地位”,那么各种高新技术全面地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全球…  相似文献   

9.
据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透露,“十五”期间,信息产业将继续以 3倍于 GDP的增长速度( 20~ 24%)发展; 2005年市场规模比 2000年翻一番;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提高到 5%左右;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容量居世界第一,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经济规模居世界前列;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所需硬件、软件系统基本要实现国内配套。信息产业应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 对这个目标,参与草拟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的乌家培认为是留有余地的。乌家培说,“七五”、“八…  相似文献   

10.
正在新形势下推动滨海新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紧紧抓住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动能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大变革"。一、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全球产业竞争新热点1.生物医药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当前全球正在酝酿第三次科技革命,而生物技术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有可能成为新科技革命的启动点之一。该领域已经成为全球争相  相似文献   

11.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资的飞速进入,中国在利用外资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集中表现在“卖牌合资”的并购和外资垄断控股两个方面。于是,外资“入侵”一词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取代了外资进入。专家们提出疑问:是利用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这已经严重困扰着扩大利用外资,影响着利用外资的质量,进而有可能发展到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理论参考》2009,(12):57-61
为深入分析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刻影响,更加明确今后5—10年全球经济中长期走势,5月12日,召开了“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调整”专家座谈会。现将会上专家的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杜平 《理论导刊》2003,(8):60-62
随着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已把完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东西部的运输、通信通道列为重中之重,并加大投资力度。国家信息产业部提出在“十五”期间,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要3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2005年市场总规模要比2000年翻一番,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使信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陕西信息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陕西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有效对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14.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欧美经济已经明显受到拖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很有可能受到影响。在这样一股寒流之下,已经将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市场之一的跨国公司们,是否能够从中国得到一些温暖呢?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呢?改革开放之后,西门子是最早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的跨国公司之一。作为2007年中国市场销售收入达到533亿元人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深圳二板市场的研究,已经由“创业板”发展到“成长板”,无论是创业板或成长板,对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6.
国外海洋经济研究的进展,强调海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体系,海洋经济等同于全球经济,海洋产业在性质上属于全球产业,海洋经济统计口径渐趋一致,海洋非市场价值研究引起重视,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生物技术等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说明经济危机对海洋市场的影响因产业特征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深圳市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发展的现状1.信息设备制造业日新月异 ,成为我国重要的生产基地。深圳的电子信息产品经历了从来料加工到自产产品 ,从大量的传统加工到拥有一批高新技术 ,从分散的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的发展进程。经过 2 0多年的发展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电话机、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视听产业、网络系统集成和软件八大产业基地。 2 0 0 0年深圳市电子信息产品不变价为 16 33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6 3 .2 %。既有“华为”、“中兴”等本地骨干企业 ,又有不断进入深圳的“创维”、“联想”、“北大方…  相似文献   

18.
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的态势。可以预计,21世纪人类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关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这将继续引起世界经济的新变化,并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全球化的知识传播;──经济增长的支柱,将转移到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高技术产业,以及科技、教育、法律与文化等以知识为基础的咨询服务业;──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泽 《理论探讨》2006,(1):84-87
随着全球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与扩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更加迅速。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是,我国产业内贸易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必要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做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坤 《民主》2009,(4):18-19
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金融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金融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