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档案]官春云,男,蒙古族,湖北荆州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官春云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48项目和省部重点项目1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一、二等奖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奖2项。此外还获科技兴湘奖、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湖南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和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培养了大批人才,计博士后12人,博士25人,硕士15人。  相似文献   

2.
[人物档案]官春云,男,蒙古族,湖北荆州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官春云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48项目和省部重点项目1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一、二等奖4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奖2项。此外还获科技兴湘奖、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湖南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和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培养了大批人才,计博士后12人,博士25人,硕士15人。  相似文献   

3.
洪巧俊 《奋斗》2008,(4):60-60
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他提议“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  相似文献   

4.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主席亲自为袁隆平和吴文俊两位院士颁发了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人亲切地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之所以获得成功,乃缘于他有崇高的价  相似文献   

5.
秦湘豫 《党课》2013,(22):72-74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就在不久前,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先锋组合“Y两优900”突破亩产988公斤,创下了全国水稻百亩连片高产新纪录,引来一片赞叹。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8,(9):46-47
成露在7月27日的《工人日报》上撰文指出:袁院士是一位汽车发烧友,“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与网上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对于袁隆平院士买车,网民却一边倒地支持:“袁老就是有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并派生出网络又一个流行词“仇富不仇袁隆平”。就在前几天,网民还在对高管拿天价高薪高声指责和质疑。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创新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进步程度.进入21世纪的中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2月19日,五大科技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并颁奖.在2612位获奖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两位杰出的科学家签署并颁发了获奖证书.本刊曾在2000年第5期以<中国有个响亮的名字--袁隆平>为题报道了袁隆平院士的事迹.现刊发关于吴文俊院士的报道,虽然文中所涉及的高深领域并非常人所能理解,但其中所揭示出的那种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是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的.  相似文献   

8.
蜀中有个“袁隆平”湖南有个声名显赫、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在天府之国,也有一个袁隆平似的人物:他在水稻雄性不育新质源创制及不育系选育、水稻耐热高配合力恢复系选育及超高产组合选育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成果在我国南方稻区广泛应用,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已超  相似文献   

9.
“守少则固,力专则强。”2020 年11 月2 日,“袁隆平团队实现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 公斤的目标!”在各大媒体网络持续刷屏。众所周知,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 一个是“ 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梦想,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从安江农校出发,一走就走成了“九零后”,不断推出新成果,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正是对科研的坚毅、执着,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让袁隆平看淡了生活的艰辛,一次次攀登科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好多农民说;“这个世界上搭帮出了个袁隆平,我们才有了饱饭呷……”在乡下,甚至还有人将袁隆平当作神灵来供奉。袁隆平先生毕生致力于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工程,早在人们的心中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主碑。 然而,袁隆平不是神,依然是位凡人。除了杂交水稻,他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专业外的丰富感知,更有常人难得的超脱和永远的欢乐人生。 他喜好各种运动,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无不涉及;象棋、军棋、围棋、扑克牌之类的兴趣也浓。最最让他骄傲的则是游泳,他在昔日的游泳比赛中还留有过不小的辉煌。 被救欲救人,小孩童…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采访了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庆元。曾院士很忙,约了很多次后,他才好不容易挤出了半天时间。一见面,他就忙说:“我是个‘土包子’,没什么好讲的。”采访便由此开始。 清贫的父母发誓要 送出一位“文曲星”   曾庆元 1925年 10月出生在赣中偏西的泰和县农村,这里西邻井冈山区,是一片地薄物贫的丘陵地带。当地人世代为生存而挣扎,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曾庆元家世代农民,家境贫寒。父母送他上私塾原本只想让他认几个字,能写自己名字便足矣。但他一进私塾就表现出聪颖的天…  相似文献   

12.
"立地"之路     
做教授,做博导,乃至成为院士,是大学教师的理想之路。以教学科研为业,以学术成就立身,以科技大奖获荣,则是他们的灿烂人生。扬州大学有位教师叫薛元龙,却立志走另一条路,追求另一种人生。他说得很形象,知识分子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顶天”,即跟踪尖端科学,搞发明创造。更多的是“立地”,即扎根实践,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如果不能“顶天”,那就让我“立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吧。“立地”这条路,让薛老师走得有点尴尬。同事们是教授了,博导了,他却仅仅获得个“聘用制副教授”的名义职称。据说,是因为他没有时间应付外语,也许还有缺少论文等缘…  相似文献   

13.
冷珊珊 《求贤》2012,(3):18-21
1994年,一位30岁的青年远渡重洋,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他又到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后被哈佛大学医学院聘为讲师;2002年,他决然回国,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4.
<正>2023年11月22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榜单中,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就是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专家、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薛长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从1984年读研究生至今,他已在水产加工领域浸润了40 年。  相似文献   

15.
50多年前,从江南小镇的一户普通人家,走出了一位翩翩少年,信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他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浮与奋斗,终于成为测天绘地、技惊世界的测量专家,他就是--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  相似文献   

16.
<正>媒体对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汉龙教授的报道格外少,他的低调一如他研究的对象——地下的岩土。人们通常会被高耸的大厦、飞驰的高铁所吸引,却鲜少关注科研人员是如何攻克地下岩土工程难题的。59岁的刘汉龙,已经在岩土工程领域深耕了30多年。11月22日,刘汉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这份荣誉,刘汉龙很淡然:“重庆人多地少,地下空间的开发潜力巨大,我还有很多想法,想在重庆这片土地上一一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他,作为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创造出杰出的成就,尤其是提出了“相对性粒子螺旋态理论”,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并率先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 PCAC 定理奠基人之一;他,作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之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导并参与了我国的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和战略核武器的逐步改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先后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是目前中国拥有外籍院士头衔最多的科学家,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为表彰他的非凡成就,特意将一颗小行星冠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周光召星”。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正>8月11日,重庆农投种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迎来了一位稀客——"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这次袁隆平回到"第二故乡"重庆有两个目的:一是重庆农投集团所属的重庆农投种业有限公司正在实施对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的资产重组;二是考察南川区东城街道三秀居委第5期超级杂交稻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片。  相似文献   

19.
《一位蒙古族院士的人生情怀》他叫旭日干,出生在草原,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致力于生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长期以来,他默默耕耘于生命科学领域,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为我国家畜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内蒙古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世界“试管山羊之父”……  相似文献   

20.
凤凰县城,古老而美丽。这座湘西边城,因沈从文的一支笔,将她的声名远播海外。在凤凰,人们传颂“凤凰三杰”,这就是作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院士萧纪美。与院士萧纪美结缘是近年间的事。每每阅读他的“自述”,总有一种激动不已的感觉,且久久回味无穷。与院士们接触,他们常常谈到他。说他快人快语,生性幽默;说他经历传奇,成就斐然……这一来,他的名字常常浮现在脑际。当我独自散步时,脑子里常常勾画着萧纪美院士的形象,那形象常常模糊不清。而当我坐在他的书房里,听他长达3个小时的谈话时,听着听着,我心里豁然开朗。回到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