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靖宇 《学理论》2012,(13):37-38
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作为西方管理思想史上两大重要理论流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管理的基本问题。从比较的层面看,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实现了研究方法的转换,即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同时,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也实现研究内容的超越,即人性研究的超越、管理原则的超越、组织视阈的超越、决策模式的超越。从比较视阈对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兰天 《学理论》2013,(20):92-93
受到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等理论的冲击,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越来越受到质疑,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与当今社会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现状,以及与贸易保护理论等理论的内在联系,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对当今国际贸易的意义,并试图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对里昂惕夫之谜做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精神生产理论,无论从其自身的成就或缺陷来看,都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重要遗产,对它的批判和继承成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直接来源。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一步深入展开的今天,对之进行深入地、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精神实质,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等在当今及未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若楠 《学理论》2014,(1):83-86
经济增长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在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理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而经过一百多年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与洗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仍然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产生、发展的秫络,阐明了它们在哲学基础、对人的假设、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等方面的根本差异,并从研究对象的互补性以及某些具体研究方法的共同适用性等方面阐述了这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最后还探讨了我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合理发展趋。  相似文献   

6.
《求知》2000,(1):44-45
经济学家李京文指出,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突破主要有四点:第一,工业经济的生产达到规模效应后,在此基础之上的投资扩张和生产规模扩大,其经济效益是递减的,而知识经济不受这个限制,生产规模越大,效益越好,产生了“收益递增”的新现象。第二,工业经济时代的一般规律是:经济发展,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而知识经济社会,则出现了经济发展,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也下降的喜人景象。  相似文献   

7.
西方经济学具有深厚的伦理传统,注重把经济学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相结合,从具体的伦理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把利己与利他作为其伦理传统的核心来研究经济问题。我国经济学研究应重视经济伦理的研究,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伦理传统,依据市场化的演进发展不断拓宽视野,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积极的革新。在经济发展中,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经济伦理标准。  相似文献   

8.
王琳 《学理论》2009,(12):105-106
美国“新经济”中确实出现了一系列难以简单地用传统经济理论加以阐释的新现象,从而使传统经济理论受到了严重挑战。然而,我们认为,这种挑战并不会使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整个体系发生根本改变。不少新现象仍然可以在传统经济理论框架内得到说明。例如,边际成本递减,规模的报酬递增,低失业和低通胀并存等,在传统理论中本来也有过论述,只是有些假定条件有所变化,因而有了新的情况。就是说,不是传统理论过时了,不灵了,而是需要补充、修正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魏悦  徐苗 《学理论》2010,(8):28-29
本文从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变化入手借鉴G&R指标构建法构建NB、NV指数,并采用联合密度分布法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等方法对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稳定性进行检验,从而为我国服务贸易是否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一问题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陶斌智 《学理论》2011,(3):262-264
通过简述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概况,审视两国法学教育模式的运行与演进,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知识传承、内外制度、动力机制三个方面作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模式之异同,借鉴日本的有益经验,以促进我国法学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经济学》是国内外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国内《产业经济学》课程和国外高校在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研究对象不明确、学科体系交叉重叠、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等。结合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针对我国产业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界定研究对象、重构学科体系和构建方法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强调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可以同属于一个主体,也可以分属不同的主体.产权是可以交易的,但必须以产权的清晰界定为前提.在选择产权制度时,应考虑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设计成本.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总体思路应是在坚持并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制度基础上,侧重于农地产权权能的细分,建立以稳定的占有权、灵活的使用权、有保障的收益权和充分的处分权为特征的农地产权制度.为此,要重视产权主体界定、产权界限划分、产权流动、产权完善与稳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主要是作为"可感觉物"而存在的,这实际上是对资本的"物质化"和"实体化"理解,它只抓住了资本的"躯体",而忽略了资本之为资本的"灵魂"——物质表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深入到历史的维度当中,既抓住了资本的"躯体"(物质内容),又抓住了资本的"灵魂"(形式规定),最终把握了资本作为"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物"的充满张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质,进而破解了"资本拜物教"之谜,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由"自体"到"自反"的发展趋势,从而开辟了一条"超越资本"走向自由解放的现实性道路。  相似文献   

14.
徐立娟  韩苗 《学理论》2011,(14):39-40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物质交换往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理解为目的,注重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间性,强调在思想上、精神上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对交往理论的认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改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5.
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理论进路:评述与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是一个颇具多样性的领域。新古典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政策科学4种理论进路各有特点。新古典经济学的政策分析非常清晰,可提供直接的政策工具;演化经济学给予科技发展一种系统的理解,可得到科技发展的结构性制度安排;STS以宽阔的视野,在政策导向、科技行为的规范、政策对科技的建构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措施含义;政策科学的分析关注政策系统,为改进政策过程提供认识基础。基于对4种理论进路共性与差异的比较,提出了一个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整合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6.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是对韦伯理解社会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它们在思想渊源、发展脉络、社会学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方法论等四个维度上存在差异。马克斯·韦伯构建了理解社会学的框架,舒茨则利用现象学将其扩展和拓宽、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诺奇克国家理论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诺奇克国家观的异同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二者均反对思辨的契约论传统,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寻找国家的基础,诺奇克提出“反契约论”的国家起源图景;在国家职能问题上,诺奇克提出“守夜人式”国家的观点,与马克思思想有相通之处;在国家的未来发展问题上,诺奇克描绘的理想模型实际上是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思想的再发展。文章还回应了诺奇克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批判,并总结了二者间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陈小伟 《学理论》2012,(26):108-109
国内外翻译家以及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各放异彩。其中,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可谓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两位集大成者。将从不同维度对他们的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位翻译大师理论的概览和异同之处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两位翻译理论家及其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主要是作为"可感觉物"而存在的,这实际上是对资本的"物质化"和"实体化"理解,它只抓住了资本的"躯体",而忽略了资本之为资本的"灵魂"——物质表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深入到历史的维度当中,既抓住了资本的"躯体"(物质内容),又抓住了资本的"灵魂"(形式规定),最终把握了资本作为"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物"的充满张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质,进而破解了"资本拜物教"之谜,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由"自体"到"自反"的发展趋势,从而开辟了一条"超越资本"走向自由解放的现实性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