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权是国家行政主体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时所享有和行使的国家权力,是行政法的起因和归宿,亦是全部行政法理论的基点和中心范畴。行政权规制模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资源的分配和公民权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表述宪政视域下行政权的演进历程,分析特定历史背景下行政规制模式的选择原因,并以此来界定影响行政权设置的基本因素,建构起评价行政权的基本的宪政维度。.  相似文献   

2.
李玮 《党政论坛》2003,(11):21-22
我国宪政体制决定了我国的立 法监督模式只能以人大立法 监督模式为主。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本特征是分工不分权,即国家权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在这个前提下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等。显然,这既不同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于不同国家机关,同时又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体制,也有别于既不分权,又不分工,立法、行政、司法集于一身的“议行合一”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人大的宪政地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议会。从权力状况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全权性。在一些国家,国家权…  相似文献   

3.
浅析宪法对行政权品格之塑造——以人权保障原则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人权,宪法的基本要义是限制国家权力以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利。行政法作为宪法的下位法,其使命在于根据宪法的原理,规范行政权的行使。人权保障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和终极价值追求,塑造了行政权的品格,对构塑行政理念、指引行政立法、规范行政执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聪 《理论探索》2015,(1):109-114
"紧急状态"是应急法治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但我国现行法律条文中的"紧急状态"一词的含义并不明确和统一,易和戒严、战争状态、突发事件等相近概念混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受法律规制的"紧急状态",应该是指一种法律状态,是具有规范意义的法律概念,如将紧急状态从文义上理解为紧急情势导致的危机状态,可能会导致国家紧急权力的不当使用。对法律条文中作为事实状态的紧急状态,应避免使用"紧急状态"一词,改用突发情况、危险状态、紧急情势等相近词语替代;要从根源上解决"紧急状态"含义混乱问题,还需进一步厘清紧急状态法律规制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紧急状态法是一国在非常时期所必须的法律制度,这是宪政和现实的要求,更加体现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我国宪法随着时代发展进行了修改,将紧急状态制度纳入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应地也应当制定一部完善的紧急状态法来调整紧急状态时期的社会关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国内一些相关的单行法律、法规进行总结,从基本原则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紧急状态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的廉政勤政建设任重而道远,监察机关在其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行政权的监督有多种形式,其中,行政监察是对行政权不良行使进行内部控制的一种监督制度。《行政监察法》第二条的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  相似文献   

7.
姬亚平 《党政论坛》2010,(17):22-24
我国的廉政勤政建设任重而道远,监察机关在其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行政权的监督有多种形式,其中,行政监察是对行政权不良行使进行内部控制的一种监督制度。《行政监察法》第二条的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本法对国家行政机关、闫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因此,  相似文献   

8.
胡敏 《学理论》2014,(7):121-122
行政裁量权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所拥有的选择权,裁量权涉及行政权的各个方面,其行使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行政权的公正和权威。在行政裁量权实施的具体情况中发现行政裁量权行使的缺陷,如行政裁量事实认定错误、程序错误、超越职权的裁量行为,提出我国行使行政权中应如何做到有效适度地限制行政裁量权,从立法、司法、行政等层面进行规制,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做到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过于狭窄,严重阻碍了公民诉权的正常行使,弱化了国家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有效制约,不利于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在未来完善立法时应扩大受案范围,以充分保障公民诉权的行使,推进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应急处置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状态,其结束机制是应急法上的一个核心命题,在其他国家法律上往往与紧急状态的结束机制一并得到解决。但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却回避了这一问题,导致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无法得到解决。为此,本文提出了将来在法律中建立这一制度的设计方案,包括结束应急处置状态的义务主体、方式、条件和效力等;同时提出了司法机关等事后审查者就现有制度条件下,如何在个案中判断应急处置状态结束的递进式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法律监督制度的起步时间不长,但在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上,已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监督制度.我国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依据是人民主权学说和国家机关之间的职能分工;监督的功能既包括制约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又包括维护和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监督的主体既包括普通的人民法院,又包括人民检察院;监督的范围主要是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这些方面与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区别.受制于其国情和统治者的需要的西方国家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制度是不能照抄照搬的;但对其有益的、符合国家权力运行规律的、符合法治国家建设要求的部分,我国是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的重心难点在于依法行政,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行政权不断膨胀与扩张,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以及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现象大量存在,因而,依法行政的首要前提是实现对行政权的合理控制,为行政权的运作划出一个法律界限。基于此,对行政权的宪政位阶,行政权进行控制的必要性,以及行政权运作中的法律界限进行分析,这对于实现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坚持依法行政 ,是确保行政权正确行使的关键。依法行政对行政权的制约主要体现在行政职权法定、行政活动程序法定和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这三个方面。通过依法规范行政权的行使范围和行使程序 ,再加以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督 ,才能保证行政权的正确行使 ,防止和减少行政腐败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应急处置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状态,其结束机制是应急法上的一个核心命题,在其他国家法律上往往与紧急状态的结束机制一并得到解决.但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却回避了这一问题,导致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无法得到解决.为此,本文提出了将来在法律中建立这一制度的设计方案,包括结束应急处置状态的义务主体、方式、条件和效力等;同时提出了司法机关等事后审查者就现有制度条件下,如何在个案中判断应急处置状态结束的递进式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行政程序制度规制下的依法行政就行政管理本身而言,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一方作为管理者而存在,拥有强大的行政权,而另一方则作为管理相对人而存在。行政机关可以单方作出意思表示,而且拥有强制执行权以及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显然,在传统行政权本身已经拥有足够权力和权威的情况下,行政法律当今的任务不应当仅仅在于保障行政权的有效行使,更应当在于实现对行政权的有效控制─—为行政权的行使设置必要的规则和严格的程序,确定对行政权行使的监督制度及违法行政的救济措施,从而从法律上保障公民、法…  相似文献   

16.
一、四国宪政体制有典型性 考察一国议会的监督制度,须首先认识该国的宪政体制,它决定监督制度的类型、地位、程度、效力。西方国家的宪政体制可分为两大原型:即熔权制、分权制。 熔权制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不仅执掌。行政权,而且控制立法权(甚至还操纵司法权);人事上,熔权制表现为内阁首相及大部分阁员首先是议员,且在议会享有议事特权。 分权制指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分别拥  相似文献   

17.
施祖军 《民主》2004,(6):22-24
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确立了紧急状态制度。紧急状态在各国宪法和法律上的描述虽然不尽一致,但内容大体近似,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一般来说,紧急状态有以下几个特征:必须是突然发生的现实危机或预期必然即  相似文献   

18.
独立后印度史上唯一发生的一次宪法中止,是由在印度宪法制定时期,在国家统一、建立民主与社会革命之间关系这个重大的发展战略问题上认识模糊不清,以及印度宪法过于柔性的宪法修正程序所根本造成的。而其最终以和平的方式、代价较小地结束这种紧急状态,却是因为在尼赫鲁时期宪法初步运行/调适阶段培育出来的宪政民主作风在发挥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行政行为是法定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并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的核心内容是行政权的行使.行政权作为一种权力,仍然摆脱不了权力的固有性格,即一种超越自身的倾向,必须要用"法律的锁链"来约束它,使行政行为在法律范围内正常运行,实现行政行为的法治化.行政行为的法治化是建立法治国家所必须思考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要建设宪政国家,就必须先从理论上把握宪政的内涵。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西方宪政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一直没有准确地理解宪政的内涵。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需要坚实的社会主义宪政文化支撑,包括全体国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信仰等。我国目前的宪政文化状况不容乐观,制约了建设宪政国家的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宪政文化的建设。建设宪政文化对我国建设宪政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