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式和内涵,使民族凝聚力更具现代化的特征,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改革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巩固了民族凝聚力的政治保障;赋与民族凝聚力崭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在地包含着四个层次: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民族整体在世界各民族中的影响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找到了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与灾难斗争的社会实践是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多难兴邦"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与灾难斗争的历程中不断发展的特殊规律。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正视灾难,在与灾难的斗争中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中国信心”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信心"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中国信心"作为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增强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增强了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增强了民族成员之间的聚合力以及中华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宋东颖 《民主》2007,(12):11-13
民族凝聚力对一个国家的关系极大。如果把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比喻为打仗,增强民族凝聚力就是占领战略制高点,如果把国家比喻为人的躯体,民族凝聚力就是人成其为人的纽带。一个缺乏民族凝聚力的民族是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是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相似文献   

6.
陈斌 《学理论》2009,(8):21-2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自在的”和“自觉的”民族实体。“自在的”中华民族实体,建立在几千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是断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民族理论加以理解的。“自觉的”中华民族实体,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对几千年中华民族自我存在状态的一种觉醒,是对中华民族“应然”状态的一种探求。虽说不能将西方民族理论简单套用我国民族实际情况,但“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意味着从政治上而言民族是具有可塑性的,这对于我们建构中华民族的“应然”状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的“应然”状态,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是需要加以建构和引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贯穿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谓中华民族、怎样调动全民族力量、如何建构多民族国家、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懈努力。梳理和总结好中国共产党持续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传统和丰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视角来看,民族凝聚力具有深刻的文化结构意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找到了新的着力点。建设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纽带完善的重要保障,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增强的内在诉求,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凝聚张力拓展的坚强支撑。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国民群体意识是“内聚”还是“内耗”,中华民族凝聚力强还是弱,这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通过群体交互行为的交叉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强,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一个基本结论,但其作为社会整合的条件是脆弱的,它依靠的是外在的压力和内部绝对权威的刚性统治,只要外在压力一解除,绝对权威一辞世,动乱就有可能到来,权威和动乱构成平衡社会发展的两个砝码。  相似文献   

10.
郭文雅 《学理论》2013,(1):32-33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先进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而创新先进文化,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奠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列宁斯大林发展民族理论的具体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前进理路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逻辑理路进行了内在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本文从民族分裂的政治势力潜在消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效力、相对滞后的经济现状长期阻滞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享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持续增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难度、多维变化的转型期社会复杂发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问题四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物质基础、凝聚意识形态共识三个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进行了探赜。  相似文献   

12.
回顾民族百年沧桑的历史,面对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领导到百姓,从大陆人民到海外同胞,从学术界的探讨到舆论的呼声,似乎都在加重一个话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说,在两个世纪相交的重要历  相似文献   

13.
史式 《团结》2003,(6):36-38
孙中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不失为一位极有创见的历史学者、民族学者。他一生奔走革命40年,浪迹天涯,席不暇暖,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去攻读民族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对其基本特征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本文从理性精神、辩证精神、人本精神三方面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回顾了马列主义及其蕴涵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共产主义信仰对先进知识分子以及工农群众的精神感召和力量凝聚,强调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观相辅相成的巨大力量,昭示了在信仰力量激励下的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中所担当的伟大历史使命和建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由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探索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包含团结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意识、相互依存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兼容并蓄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优先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化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传统祖国是"三位一体"的意义结构体,"天下"为体,故土家乡是根基,政治国家是保障,伦理文化是支撑,是"乡土之国"、"中国"、"中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刘春梅 《学理论》2012,(35):336-33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进行了认真阐述,并对新时期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实践性的完美统一,这就决定了我们当代民族精神的建设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必须反映和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鲜课题。中国当代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具体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需要我们在继承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0.
尚明轩 《团结》2003,(6):20-23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题,视野广大,内容丰富,包容性强,覆盖面宽,不仅有着丰富的学术含量,有学术上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据我所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