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人大代表专职化的现实障碍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谈及了目前在我国人大代表不宜完全专职化的几个原因,并就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借鉴人大代表专职化的要求和长处,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最主要的是认为应该实行完全专职的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兼职的一般人大代表并存,并尽可能实现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以来,理论界开始讨论人大代表专职制问题,涉及到其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实施步骤及对民主进程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分歧.就发展方向来看,代表专职制是人大制度建设目标之一,必将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其实施的复杂性和对政治社会影响的全面性,在现有的条件下推进人大代表专职化必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推进人大代表专职制过程中,要避免盲目性;要协调好人大与党政部门关系;同时要不断完善监督.  相似文献   

3.
专职代表制肇始于英国,后为大多数代议制国家所采用,以英美法德最为典型;兼职代表制源于苏联,是"苏维埃"代表制度的表现形式,为我国所采纳。比较两者特点可以看出,专职代表制有着兼职代表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国的兼职代表制弊端种种,既不利于代表实现选民利益,又阻碍了人大立法、监督权的有效先例。所以,必须改革现行代表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实现人大代表的专职化,以提高人大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这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们需借鉴国外议员制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此过程中,我们需逐步提高人大代表的文化素质、逐步规范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的年龄条件、设置适当比例的各级人大专职代表。  相似文献   

5.
陈明凡 《理论导刊》2005,3(12):83-85
国会是越南最高人民代表机构,也是国家最高的权力组织,为唯一享有立法及立法权力的机关.自1992年起,越南对国会进行改革,国会代表实行直接选举,代表总数不超过500人.越南国会的改革,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前,我们要加快直选制层级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压缩各级人大代表名额,从而使各级代表逐步向专职化过渡.  相似文献   

6.
潘多拉 《民主》2005,(9):45-45
最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广东省人大代表和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回收的300多份有效问卷显示,只有53.8%的人大代表赞成每年向选举单位述职。另有46.2%的人大代表不赞成述职的理由是:人大代表并非专职,述职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并非全职而要承担述职义务,权利和义务不对称,专职问题不解决,述职难免流于形式(《信息日报》2005年7月15日)。  相似文献   

7.
杨成 《行政论坛》2011,18(3):57-61
质询权是宪法和相关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法定权力,它具有不可放弃性、有限性、法定性和强制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多年来,人大代表质询权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人大代表的构成不合理,具有官员身份的人大代表不愿意启动质询权;许多兼职人大代表质询意识较弱,不知如何行使质询权;质询规则缺乏可操作性,人大代表难以有效行使质询权。对此,我们应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和质询规则。应改变人大代表的构成,逐步降低官员所占人大代表的比例;逐步实行人大代表专职化。要强化人大代表的质询意识,要在以下几方面完善质询规则:质询方式、时间的多样化;适度降低质询主体的人数要求;规范质询程序,明确法律责任;建立人大代表质询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8.
专职代表制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推行专职代表制则为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途径。推行专职代表制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专职代表制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加以了介绍 ,然后分析了推行专职代表制对进一步完善人大制度的作用 ,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行专职代表制所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9.
代议制民主是中选民选出代表行使权力的间接民主.因此,代表与选民的关系成为代议制民主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是完善我国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基层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存在诸多隔膜,集中体现在代表选举、代表履职和代表受选民监督等环节,导致人大代表不能切实地代表选民的患忐和利益.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可以密切人人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4,(9)
<正>湖南省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研究课题组在《人大研究》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法律规定不完善,以专门规范代表权利义务和履职行为的法律代表为例,无论是从规定本身抑或实施情况看,其"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都还不强;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政策措施不配套,政策规定存在不完备、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阶段我国基层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确定程序存在的不足,从程序规范的视角审视,基层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确定程序的完善需要进一步明确代表候选人提名资格要件,取消代表候选人结构比例要求,引入代表候选人申请制度,改革代表候选人介绍和确定程序,建立代表候选人提名监督机制等,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党代表选举中存在着组织主导作用过大、党代表素质不高、选举的竞争性不足、党代表与人大代表职责混淆、党代表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封建文化遗毒、长期战争环境、苏共建党模式、党代表选举制度不健全、党代表文化素质及专业培训不够等。党代表选举应该真实体现选举人意志,改革和完善党代表候选人提名制度,继续完善差额选举制度,积极稳妥地将竞选引入党代表选举,努力提高党代表的素质,加强党代表的培训,试点少部分党代表的专职化。  相似文献   

13.
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又一项重大完善措施,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性安排与创新,是党代表以书面形式提出属于党代会职权范围内的意见和建议的制度,对于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它也面临实践中的一些困境,如认识上、组织上、提案内容上的局限,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完善,确保这一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人大代表专职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委托—代理理论审视,人大代表作为权力代理人与作为权力所有者的人民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无法消除,现实中的间接选举导致的多次叠加的委托—代理关系又将产生更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人大代表专职化进程,变间接选举为直接选举,使人大代表能够更大限度的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人大制度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人民、体现民意取决于人大代表的代表性。然而目前人大代表在代表性方面遭遇到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困境,这使得人大制度的应有功能大为受限。澄清某些理解上的误区,探讨人大代表的合理定位,从形式与实质两个维度来分析代表性的基本内涵,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大代表如何体察和反映民意?选民和选举单位如何监督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沈阳市人大常委会规定,人大代表必须定期向选民述职并接受评议 9月15日上午9点整,辽宁省 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荣 茂与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宋普光、常委会专职委员聂金一起,来到他们的选区——辽中县,向辽中县的60多位人大代表述职。因为他们是由辽中县选区选举出来的沈阳市人大代表。 “我当选为沈阳市人大代表和常委会主任,是辽中县人民乃至全市680万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既要履行好一名普通代表的职责,又要肩负起人大常委会主任的重任,深感…  相似文献   

1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大代表这两者中 ,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归根到底 ,还是人员决定制度 ,广大人大代表的素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巩固和完善的主体力量 ,是这一制度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大代表代表性缺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人大代表,在于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是否充分有效。正确认识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大代表选举可以看作是选举组织、选民和代表候选人之间力量的博弈,这个博弈要实现"纳什均衡",就必须在制度构建上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等原则。我国当前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票一值"的尴尬,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预选实践的实际缺位和差额选举操作的"暗箱"等。解决的办法应为改进选举法,引入竞争机制,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和改进监督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其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政府工作的权利是当前可以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罗山县在这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找到了一些办法,或许对其他地方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