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认知失调普遍存在并时常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伴随认知失调而来的是 ,人们必然要产生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的压力。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就认知失调的产生及其减少与消除的规律性的探索与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很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对于我们关注工作对象的认知失调问题 ,有效地消除人们的各种认知失调很有启发 ,能够引发我们许多新的思考 ,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甄月桥  钟承志 《学理论》2011,(25):65-67
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身份认知上,一方面表现出对融入城市的期盼;另一方面,出现自我对身份认知迷茫、困惑,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认知失调及行为的选择性差异。其群体内部日趋显著的分化也逐渐引起社会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这种分化所产生的个体对身份认知的不同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究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认知失调发生时,个体在心理上会做出同化、顺应或拒斥的不同反应。通常情况下,会做出同化或拒斥的心理反应来维持其原有态度。要改变个体的错误态度,在其原有认知完形的打破方式上反证推理优于直接否定,在认知失调程度上中等为宜。转型期极端利己道德态度比常态社会更为严重,要通过道德教育进行矫治。依据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道德教育者一要通过道德对话引发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失调;二要合理控制道德态度差距;三要先使其顺应合理利己道德态度,再进一步引导提升。  相似文献   

4.
赵静 《学理论》2013,(14):55-56
Gross提出了情绪调节过程模型,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其中主要有两种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大量研究表明认知重评和积极的结果相联系,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方面。认知重评对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社会功能产生着影响,情绪失调是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而认知重评对这三者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具有有效的调节作用,对抑郁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社会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同时,认知重评策略还能促进个体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为个体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马理叶 《学理论》2010,(14):113-114
因情爱问题而引发的情绪困扰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一例女大学生与男友发生性关系而导致其情绪焦虑、抑郁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减少及消除其负性情绪困扰、提高其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及重建其个人价值体系的咨询目标。综合运用合理情绪、认知领悟、心理分析等治疗技术与方法,引导来访者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不断深化自我认识,逐渐形成合理情绪反应,最终实现咨询目标。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产生源自人类的认知机制.在与动物的频繁接触中,人类认知了动物的不同种属特性,这些特性因为与其他事物或概念有关联性或相似性而联系起来,通过隐喻或转喻模型,映射到其他事物的种属特性中,使动物词语转指、表达其他事物或概念.因为长期频繁的联系,这些表达意义得以习惯化、概念化、词汇化,从而产生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众认知是危机事件产生和演化的决定性因素,它主导着危机进程,并在危机演化进程中对危机的伤害性和影响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危机演进阶段的视角,在分析公众危机认知机理的基础上,对不同危机阶段下的危机源、认知核心、认知方式及危机响应模式等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了不同危机阶段下的信息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自我合理化作为一种认知调适机制,其本质是通过重构自身行为的道德内涵以使其获得主观可接受性,从而减少认知失调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当行动者涉入腐败时,道德认知冲突往往使得他们诉诸自我合理化策略。具体而言,腐败涉入中的自我合理化策略主要包括八种类型,即合乎法律性、对责任的否认、对损害的否认、理所应得、有利对照、诉诸更高层的忠诚、功过相抵以及调整注意力。基于多渠道文本的编码分析呈现了腐败官员进行自我合理化的策略表现以及不同策略的使用频率。其中,对责任的否认、有利对照以及合乎法律性,是腐败官员最为常用的三种自我合理化策略。由于自我合理化使得行动者对腐败行为的容忍度增强,往往会诱发其涉入更严重的腐败犯罪。当腐败合理化观念逐渐为群体成员所相互承认,它还会为腐败群体化提供心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三种典型的自我防卫机制(认知失调、社会比较和自我肯定)及它们的可替代性,自我防卫机制研究方法的变迁、原因及解决方法,自我防卫机制与相关变量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对这个领域今后研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张珂 《学理论》2013,(10):51-52
罗伯特.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国际政治中的决策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对于错误知觉的产生、类型及解决途径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知相符理论就是错误知觉产生的一种原因。认知相符可以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对两种相符机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错误知觉产生原因,进而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1)
认识从两个方面对道德直觉产生作用,一方面是认知过程,另一方面是理性能力。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具有深刻认知的前提下,理性的、通情达理的人能够产生合理的道德直觉。当理性的、通情达理的人在道德判断中产生了具有差异的道德直觉,并不是因为道德直觉没有反映道德价值,而是因为受到认识的影响,主体没有产生合理的道德直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6)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过程。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趋向平面化、浅显化,认知方式和习惯改变导致认知和教育难度加大,认知行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呈现惰性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用网络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优化大学生认知过程,推动其内部理性认知。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优化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王芹 《理论视野》2009,(11):58-60
图像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在符号和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主要依靠声音、手势和物体变形来传播简单的信息和交流感情。图像是人们认知的一种符号工具,它的具象性是与原始人的具体、直接、直观的接受方式同一的。同时,图像的特点也使人类形成了最初的认知心理结构和图像思维。随着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原始图像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成为图画艺术,另一个方向是成为文字。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6)
科技进步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传达着大量信息。而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言生成的一种方式,从隐喻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无疑为认知在语言中的功能研究进一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9)
农村突发事件中公众风险认知偏差是公众心理恐慌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公众风险认知偏差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是突发事件管控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界定农村突发事件和公众风险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习惯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对公众风险认知偏差的影响机理,提出相关对策如下: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促进农村信息的有效传递;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问题,必须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遵循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解除思想认识上存在的种种疑虑,消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点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打破理论研究一味围绕概念打转转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避免主观性、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宋晓磊 《学理论》2010,(5):128-129
本文以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指导理论,以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其成为对语用失误研究的一个补充。本文从听说双方入手,一方面,如果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语境资源和认知能力预设失误,就会生成对听话人来说明示性差,关联度弱的话语,从而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另一方面,在认知推理过程,听话人对语境假设的选择也影响语用失误的产生,如果听者选中的语境假设与说话者认为的语境不一致,语用失误就会发生。  相似文献   

18.
政府网络认知是政府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心理反应或主观认识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立场和价值偏好,它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政府网络认知要实现从"网络衙门"向积极、互动的转变,从简单管制向协商对话的转变,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从"围墙政治"向开放包容的转变。强调政府网络认知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要克服消极网络认知的局限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问题,使政府更加注重通过发挥网络的积极利用来促进自身变革和完善,并在与社会良性的网络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改善二者关系,从而消除网络威胁,达到有效维护网络政治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裴桂清  符潇潇 《学理论》2013,(6):185-186
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认知方式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逐渐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将受到传播者与接受者认知方式转变的深刻影响,其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为了避免消极影响的扩散,针对消极影响提出对策才能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阎文蓉 《学理论》2012,(2):29-30
后认知主义是在对认知主义的批判中诞生的,其中有代表性的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有生态心理学、话语心理学以及具身认知;后认知主义兴盛的意义是:理论研究的实证化发展,认知研究从最初的控制条件下转向原生态的自然条件,科学与人文心理学从对立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