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系中华文化泽被士林学子──田家炳先生捐资助学记略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世家,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在他的商旅生涯中,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把儒家的道德精华与西方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相结合,以“诚”、“...  相似文献   

2.
田家炳先生事略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世家。中学时代因父亲逝世而辍学。十八岁时前往越南经商,继转赴印度尼西亚从事树胶工业,1956年设厂制造塑料薄膜,属印尼第一家。1958年移居香港,田氏看准市场前景,以超...  相似文献   

3.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通报(1994年12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进行一次“优秀编辑奖”和“优秀编辑学论著奖”的评选活动。奖金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提供赞助。1994年的评选工作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4.
李琳 《政府法制》2008,(9):20-21
不久前,山东省放出了一颗“文化卫星”。3月9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做了《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言,建议将山东计划投资300亿元的“中华文化标志城”纳入国家预算。  相似文献   

5.
张建春 《江淮法治》2008,(10):23-23
山东济宁要在曲阜、邹城之间的九龙山上,花300亿元人民币造中华文化标志城,造城工作号称“百年工程”。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以国家的名义设立“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基金”,纳入国家预算。一时间舆论哗然,支持者众,反对者众,一脸壮重的有之,调侃说事的有之。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相似文献   

6.
我因编一套大学生启蒙读物中华文化名篇随身读丛书,在选编我国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张元济先生(1867~1959)的文章时,我有幸读到张老在1952  相似文献   

7.
戴煌 《江淮法治》2008,(10):22-22
盛世太平,大兴土木,小到村委会建“小天安门”办公楼,炫富;大到圆明新园、中华文化标志城,冠以文化之名。但是无论显示经济实力还是“光大”斯文,都有被指责的理由,那就是没有与投资相称的实际意义。中华文化标志城有实际意义吗?无论山东济宁市的“标志城”最终走向如何,有关此事的争议探讨都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再次引发了我们对文化核心、文化战略、文化认同、文化归属这样现实而重大问题的追问。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思想是世界文化及中华文化的一座含金量极高的宝库,凭“仁”德为其内涵的精粹,以“礼”、“法”的外延构筑了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张永恒 《政府法制》2012,(35):41-41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尽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一切善德之始,一切幸福之源。但在今天,“孝”却成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问。一些人对父母和长辈的态度令人担忧。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把孝道思想简单地视为私德而缺少必要引导有关。  相似文献   

10.
赵明 《法治研究》2006,(4):25-25
“训”之释有教导、训迪、训喻等涵义,故不少单位或团体将“训”衍生而形成了校训、馆训、室训、所训等,究其本义是要彰显宗旨、宣明法则,遂而形成中华文化主流中的不俗脉系。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指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华文化,坚持走普及化和经典化的道路,在课程改革、校园文化以及社会氛围的构建中,不仅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也可以将素质教育在发展中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2.
“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恢复性行刑在于修复罪犯与受害人关系,恢复正常的社区和社会秩序,故恢复性行刑理念与“和合”精神不谋而合。契合“和合”思想与监狱恢复性行刑,重在实践:积极营造监内“和合”文化,建立向受害人和相关人悔罪机制,赋予罪犯劳动改造制度新的内涵,促进监狱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13.
《政府法制》2013,(3):7-7
国际比基尼小姐大赛组委会执行主席李裕龙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认为这个头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比赛中采用这种形式,会更加出彩、更有东方韵味,也会让西方观众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向世界传递东方美感。“我们的本意是依托比基尼小姐的赛事弘扬中华文化,决没有故意‘糟蹋’京剧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先生之风     
鲁楠 《法律与生活》2011,(14):52-52
在哈佛,有两位先生对我影响最大。一位是法学院的格伦顿教授,另一位是历史系的前教授陆惠风先生。格伦顿教授是我“在朝”的老师,陆惠风先生是我“在野”的师傅。格伦顿教授是比较法学家,专治西方法律传统;陆惠风先生则是历史学家,研究中国思想史。两位先生一西一中,各擅胜场,各有千秋,却同样对各自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刘碧海 《江淮法治》2010,(15):12-14
不久前,出差到铜陵的陆先生在铜陵县某大型超市购买了价值18.30元的糕点,没想到在食用时,糕点中竟然惊现铁丝,陆先生的嘴角被划破。一怒之下,陆先生投诉到了铜陵县城关消协分会,经协调,该超市最终赔偿陆先生购买糕点价款的十倍加上其往返交通费用合计230元。陆先生对此结果非常满意,“法治铜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王伟 《政府法制》2011,(29):46-47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这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五代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中华文化荟萃于斯,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8.
美国法学家布莱克先生在《法律的运作行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也是该书的核心观点,即:“法律是政府的社会控制”。【1】季卫东先生阐释布莱克这一定义时指出:“这个定义有三层意思。首先,法是一种社会控制;其次,只有统治机关对公民的社会控制才可称之为法;第...  相似文献   

19.
萨苏 《公民与法治》2011,(12):40-41
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人物。在《笑傲江湖》一书比武孤山梅庄一节中,他写过一段相当精彩的文字来形容令狐冲与“一字电剑”丁坚之战。金庸先生解释丁坚到梅庄为仆役十年的原因时说:“当年丁坚乃是败在一个盲眼独行大盗手下,只因对手眼盲,听声辨形,这一字电剑的慑人声势便无所施其技。”这个大盗“逼得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幸得江南四友出手相救解困,他才投身梅庄,甘为厮役”。  相似文献   

20.
阿计 《政府法制》2008,(9):26-26
在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之间不时进发的观点辩论,是一道引人注目的政治景观。张茵委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三份提案,遭到另一名委员公开批评,还卷入了社会舆论的旋涡;孙淑义委员发表要求投资300亿元巨资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发言后,也在政协讨论会上引发了反对声浪,上百名委员联名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