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10,(3):48-48
1.民主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相似文献   

2.
虽然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国家政权是人民的政权,但是权力也必须受到监督。而且这个监督必须是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如果没有这样的监督,就无法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真正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相反,没有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理论上的人民政权也完全可能用掌握的权力为个人或者小集团或者某些既得利益集团谋取利益,而置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于不顾。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作为整体来说是国家权力原所有者。但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却是人民委托的国家机关及基公职人员。国家权力的先例不当或滥用,是产生腐败和损害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如此,现代民主政治在确立“人民主权”原则的同时,也确立了法治原则。法治原则不只是限定公民不得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求国家权力必须置于法制的规范之下,其整个运行过程(包括权力的配置、获取、行使、监督等环节)都必须严格依法,从而使国家权力既有合法的权威,又不致损害公民的权利。所以,以法来严格规范国家权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也是执政时期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的权力正面临着执政和市场  相似文献   

5.
《求是》2014,(19)
<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掌握国家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管理国家,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原则得到充分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选举和决定任命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从而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人民同国家的关系,便于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代表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第三条规定:"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第四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王芳 《学习月刊》2011,(22):72-7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我国各级政府产生于同级的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政府必须向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地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但从政府的实际政治运作来看,  相似文献   

8.
宋锦洲  尤志雄 《理论文萃》2004,(6):37-40,11
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第三条规定“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相似文献   

9.
60年前的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名表明:人民是新中国的主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0.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1.
杜德印 《前线》2013,(1):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列在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七项重要任务之首,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党与人民、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对于我们做好人大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长期领导实践中,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监督理论。它主要由监督的根据论、监督的重点论、监督应遵循的原则和监督的战略论等四部分组成。认真学习邓小平的监督理论,对于推动我国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监督的根据论 邓小平的监督根据论,实际上讲了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对党和政府进行监督。具体有四个方面: 其一,我国现阶段权力主体和权力行使者是分离的,有些权力行使者在“搞特权、特殊化”,公共权力正在被异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管理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着经济文化发展的限制,还不能广泛地、普遍地让全体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而直接参与管理的只能是人民群众中的少数人,这样便产生了权力主体和权力行使者的分离。权力主体和权力行使者的分  相似文献   

13.
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王亚平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也是执政时期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和国家的权力正面临着执政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学习《党章》中关于党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所以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人民代表产生的方式和代表构成来看。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在人民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广泛性、先进性和代表性。据1981年县乡直接选举的统计,享有选举权的占法定选举年龄人口  相似文献   

15.
人大即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通过各级人大选举决定国家公职人员,并赋予各种权力。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必须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人大行使监督权是人民监督公仆的重要形式。人大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是一种横向的监督形式,这种监督形式能够有效地监督当权者,以权力制约权力,铲除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土壤。目前,人大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完全制度化、法律化,这是行政、司法腐败及官僚主义等滥用权力现象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国家权力的存在和正确有效的行使是国家统治阶级利益强有力的保障,对于维护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反,国家权力的滥用则会践踏人们的正当权利,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导致整个国家政权的倾覆。因此,要保证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有效运行必须对其予以限制和监督。  相似文献   

18.
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利益关系的体现,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体现人民意志的国家宪法和法律行使自己的职权。偏离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运行轨道,搞以权谋私,贪污受  相似文献   

19.
坚持人大制度 不搞三权分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不仅制定法律、决定重大事项而且产生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并有权罢免这些机关的负责人员。在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20.
王阳亮 《探索》2022,(3):50-60
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人民监督权力”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它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价值,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人民监督权力”的探索包括刚性的纪法监督与广泛的人民群众监督形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反腐败与作风建设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以监督合力实现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以人民监督贯穿人民民主全过程,充分保障了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善刚性的法律监督、柔性的人民监督常态机制与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