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鼎 《检察风云》2011,(14):88-89
民间陶瓷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造型和装饰的形式美感,材料的质地和色彩的深厚魅力,更突出的赴一种美好的思想。这些民间彩绘瓷流露着瓷绘艺人朴素真挚的情感,表现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使用者的美好祝愿,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布衣 《公民与法治》2011,(13):45-45
和谐.广义上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融洽共存。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是古往今来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3.
《江淮法治》2011,(2):6-1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是,生活美好的前提,必须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谈何美好?  相似文献   

4.
火之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是,生活美好的前提,必须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谈何美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仿佛灾害总是那么遥远,仿佛那些恐怖悲  相似文献   

5.
正义是一种美好的事物,是人们自古以来追求的东西。正义对法律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正义对法律的先导作用、正义对法律的检验作用、正义对法律的弥补作用、正义是法律追求的目标四个方面阐明正义对法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阎巍 《中国公证》2006,(1):41-44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胡锦涛  相似文献   

7.
阎巍 《中国公证》2006,1(3):34-3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胡锦涛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傅立叶于19世纪最先提出了"和谐制度"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英明决策,两者都是对人类理想社会制度的探索,但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江国华 《现代法学》2007,29(4):23-31
立法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生活图景,包含着人们对于其生活世界的公序良俗所抱之期望和向往,承载着人类追求健康和优良生活方式的使命,是人们通往优良生活之世界,并实现其美好信念、愿景和价值期望的最佳通道。对于政府而言,立法理想之核心在于谋求一种社会发展所必需、政治统治所必要的社会秩序;对于社会而言,其立法理想之最高指向无疑是实现社会公正;而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其立法之理想则在于实现自由。立法理想具有现实的规约力,它不仅主导立法的程序正义,引领立法的实体公正,而且牵引立法之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社会》2010,(6):4-13
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她将向世界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美好的民间事物也能走向城市、走向世博会。实际上世博会一开始也是这么做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法治法治过程之中,民法与人类社会关系这一问题一直对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法律是民法,其中民法的主旨和特点所体现的价值与人类社会的所表现的特点有某些相同。现今,人口剧增,经济快速的发展,各方面的竞争日趋强烈。人们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同时,更需要法律的协助规范,使得人们的各方面的素质有所提高,进而共同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3.
需要,是人类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欲求。需要,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由低级的需要向高级的需要相应的发展变化。人类向往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勤奋劳动,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更终目的也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个人需要同个人的和客观的条件相  相似文献   

14.
美好、和谐的社会,始终是全人类追求的梦想。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最早见于十六大政治报告。《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于这一内容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政治舆论宣国梦”这一热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也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体炎黄子孙共同的美好追求。当下的华夏神州地不分东南西北,  相似文献   

16.
公民幸福是公民基于需要满足而产生的美好感受,它以富足、安全、自由、公平为构成要件。公民幸福既有赖于公民的劳动创造,也有赖于法治保障。法治导源于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它是保障公民幸福的良方。在中国,对幸福的追求使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幸福是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和完善的价值指南。  相似文献   

17.
陈伯达一生命运坎坷,家庭生活也是磕磕绊绊,有过美好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有悲欢离合的凄凉家事。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生活对于德,正像对于才一样,无疑是一个最终的考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们。  相似文献   

19.
于佳 《法制与社会》2011,(24):232-234
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既表达了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追求,也展现了全球范围内对工业文明的继续性思考。本文努力回应现实,以城市环境治理为着眠点,分析了文明类型的变迁与城市环境治理之间的具体关系;根据城市环境危机与工业文明的内在关联性,申明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及其为城市环境治理带来的新视角。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环境治理实践必须依法治理,运用规范调整来实现城市环境治理机制的常态化,同时保证环境正义和环境民主在治理过程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基本权利,如生存、生活权……追求道德与理性生活不断完善之权;追求永福之权(没有这种追求,就根本谈不上对幸福的真正追求);保持身体健康之权……结社与尊重每个人人格之权——这一切权利都深深扎根于人(有灵性的自由的载体)的天命之中,达到了绝对价值与超越时间局限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