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最早提出的,但他后来扔掉了这面旗子。后来,民族主义思潮在留日学生中逐步高涨,为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纲领作了思想准备。孙中山则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始终联系于一体,不仅把民族主义同民主、民生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突出地强调民族平等的观念,既不容许其它民族压迫和奴役本民族,也不容许本民族反过来去压迫和奴役其它民族,提倡的是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这种民族主义是极为健康向上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内在联系。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条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使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反对帝国主义与建立民族国家的革命目标,明确了中国内部的民族政策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也得到了升华,它将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各革命阶级合作的基础,唤醒了亿万中国民众投身中国革命以及融入国际主义情怀,塑造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主义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领域的一个强光点。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定义、起因、特点、发展阶段、历史作用及其与自由主义、全球化、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复杂关联等方面,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思潮的全球兴起与中国民族主义的演变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遭遇的重大时代背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在其产生伊始承担着爱国主义的功能,但在之后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激进的理论缺陷,对其在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价值必须辨证审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特色”自然与中国民族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主义内在地包含着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的合理内核。反思的民族主义,由于摆脱了朴素的民族主义局限性,可以提升为爱国主义,成为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创造中国模式道路、培育中华民族个性和体现中国特色的巨大精神法宝。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就是“中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刍议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嬗变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民族危难和社会危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中国民族主义,虽然自甲午海战以来,在中国追求民族解放的不同阶段追求的目标不同,但受其所处时代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其主流思想均以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为主体,以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为基本诉求,以保家爱国为宗旨。未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变迁,努力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并抵制民族分裂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使其逐渐由应激、被动型民族主义走向自发、主动型民族主义,由情绪化、非理性转向温和、务实理性并融合自由主义思想合理成份,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主义思潮已发展成当时中国诸多社会思潮中最有号召力且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思潮。它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文化选择,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互为表里,并制约着传统法制的现代化变革。守旧救国思潮并不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代表其主流的是变革救国思潮。就发展大势而言,守旧救国思潮不断低落,日趋穷途末路,变革救国思潮日益高涨,不断加速推动着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中国加速崛起与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持续高涨,国外舆论出于各种目的炒作"中国民族主义"。对此,应统筹内外,对内把握"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趋利避害,对外界热炒冷静观察、妥善应对,积极塑造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更好地维护中国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潮之一,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时殷弘 《外交评论》2010,27(1):14-23
连续与变革是始终贯穿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的一个复杂主题。中国的首屈一指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历史连续性顽强得多,同时它的历史变革也远为经常地急剧和激烈。在看待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千年传统往昔的时候,不能显著低估甚或漠视重大变革,而在被现代或当代中国的急剧变革强烈打动的时候,也不能轻视甚或忘记其中深刻的连续。这个主题也深刻和复杂地寓于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极为重要的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既是召唤中国现代宏伟变革的一个决定性力量,也是为同一个时代保持传统中国特性的一大载体。就当代而言,在其主流的或政府主持的形态上,中国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以前瞻、镇定、耐心和远更尊重中国特性为主要特征;与此同时“大众民族主义”愈益高昂和张扬,对它在予以尊重的同时,需要给予中肯的建言。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一个政治和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它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中国的民族主义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社会环境等因素紧密相连,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及民族国家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历经独立以来风风雨雨的执政经历,今天的民族主义政党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在找准国家发展定位和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上做出了较多成功努力,这在今天不少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表现得尤为突出.重视民族主义政党的积极作用,对政党执政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认真探索,对今天的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来,源于领土争端的民族主义浪潮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越南、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兴起。各国之间激烈竞争,不仅是为了在领土、资源或历史等问题上获得利益和公正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中国崛起引起的地区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国政府与民众互动关系的变化,是激发这一波东亚民族主义的国际和国内原因。从国际上看,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中渔利,但美国并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确实在加深,同时对美国也心存疑虑。从各国国内看,日本和菲律宾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政治精英的煽动,越南和中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民众的自发情绪,韩国的民族主义则同时受到大众和精英的推动。在东亚地区,民众的力量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因而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大众民族主义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冲击。中国要妥善应对周边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对内应该培养开明的国家利益观和冷静、理性的外交观,对外应该提倡建立互利、互敬的地区秩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根据上海公共租界职员郭泰纳夫的两部代表作,利用中华民族对立面的观察角度,对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演变作了初步的追溯,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租界制度的扩展,首先在中国官员、绅商中萌发出了公开的不满情绪,并不可阻遏的日益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向巴黎和会提出的《希望条件说帖》,第一次锋芒直指外人在华特权,得到了普遍的拥护;此后,国共两党均成为民族主义的热情鼓动者,并迅速获得了最广泛的民意支持;1925年的五卅运动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反帝纲领,道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伟 《外交评论》2010,27(4):81-93
本文旨在较为系统、全面地总结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可以归为国内特性、行为主义和体系制约三个主要层面。国内特性的研究重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强调意识形态和中国领导人的信念,尤其是中国国内政治结构的变迁。行为主义的研究从中国的实际外交政策行为入手,试图揭示外交辞令背后中国真正的外交政策。体系制约的研究主要包括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国际体系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约入手,来解释中国的外交政策选择。这三种视角都存在相应的弱点,不能较为系统地解释较长时期内的中国外交政策,更不可能发展成为普遍性的外交政策理论。一种好的外交政策理论,应该能够把国际体系因素和国家层次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及社会运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深刻了解并分析民族主义的内涵,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了解民族主义的作用以及在当今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周围国家保持和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西方政治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冲击。笔者认为,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剖析和揭示当前西方政治思潮的实质,并做出成功回应。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无法避绕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民族主义的动机——挽救民族危亡,拯救百姓于水火——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并且推动马克思主义超越其他社会思潮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从坚定爱国主义、批判大亚细亚主义的立场出发,到提出以民族自决、民族解放为基础的新亚细亚主义,李大钊逐步实现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从民族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论坛在中国网络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中华网军事论坛是国内有代表性的民族主义论坛。从话语构成看,该论坛彰显了部分中国青年民族主义者对与中国国家利益关系密切的议题的关注;从话语特点上看,它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特征,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暴力色彩,显现了一定程度的不满情绪,以及偏爱强硬的外交立场或军事立场。就属性与意义而言,该论坛是中国青年爱国主义者情感表达和意见交流的重要话语空间,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竞争的话语空间,是大众民族主义者进行网络社会动员的话语空间。该话语空间显示了中国外交进程的大众民族主义舆论背景与民间话语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