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我国在制定民法的过程中,针对第三民事主体如何加以规定在理论上存在争议。本文阐述了作为第三民事主体的非法人团体的意义及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2.
关于合伙在民法中的法律地位,学者们颇有争议,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合伙不能成为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只限于自然人和法人,合伙仅为自然人或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特殊方式而已;二是认为合伙是自然人和法人之外的又一民事主体,包括“非法人团体说”、“准法人说”“法人说”、和“第三民事主体说”等;三是认为合伙能否成为独立民事主体,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一些简易的合伙没有组织或字号,不能成为民事主体,合伙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民事主体。要想确定合伙的法律地位,必须首先界定清楚合伙的概念以及合伙的权利和义务,然后方能确定合伙能否成为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3.
马建荣 《共产党人》2008,(20):40-41
在社会生活中,民事主体通常以一定的民事行为设立、变更、实现、终止其权利义务,即民事主体通过自主行为实现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这里的自主行为包含着民法理论上所称的"意思表示"要素,通俗来讲就是指民事主体所进行的民事行为符合行为  相似文献   

4.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民事主体以非农业建没为使用目的,依法对集体土地享有的使用权.该项权利强调土地使用的目的为非农业建设,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可分为公民、法人、个体工商户等任意民事主体.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范围包括:宅基地使用权、乡村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乡村公益建设用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5.
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参加一定的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因而,公民是民事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公民的民事主体地位是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的。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是对公民的民事主体资格的原则规定。  相似文献   

6.
马建荣 《共产党人》2008,(16):50-51
在法律调整体系中,民事主体的权利由民事法律赋予,因此民法通常被认为属于赋权性的法律,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来源只有两种:法定和约定。在民法规范中被奉为经典的规则是“法律不禁止即合法”。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各民事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民事法律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乃是平等性。上述法律规则明确清晰,亦常常被作为阐释民事关系的内核。  相似文献   

7.
代际公平理念与理论的提出对现有民事主体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民事主体制度作出反思与改良,提出两个改良进路:一是义务进路,二是权利进路。改良的结果是应该设立一个新的民事主体——后代人。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实际上同时具有行政主体和民事主体两种不同的法律身份,因而与学生实际上构成了行政和民事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我们只有认清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性质,才能对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作出明确的界定,才能更好地规范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和行政行为,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颁布执行对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保护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事主体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和法人。一、公民(自然人)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工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的权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非公有制企业大量增加,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主体和民事主体,企业为了追求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合伙是否为独立民事主体之争论 关于合伙是否为独立民事主体之争论,在我国由来已久。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持否定观点,认为合伙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一派持肯定观点,认为合伙具备民事主体资格。两派关于合伙的概念、特征亦因服务自己观点的目的而呈不一致性。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合伙是一种契约关系,合伙与成员不能分离,因此自罗马法起,许多国家均把合伙放在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将伪证罪的主体范围限定在"刑事诉讼"中,且仅有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四类.文章认为将伪证罪的主体限定在上述范围是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不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建议将伪证罪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民事诉讼中,并建议将伪证罪的主体扩大到当事人、代理人、司法人员等一般主体.  相似文献   

13.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以民事主体制度、所有权制度等为基本内容,是规范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形式.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法律事实概念的研究相对薄弱,导致立法实践和法学理论中概念混乱。文章按照内涵从少到多、外延从大到小的逻辑关系,对法律事实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赋予每个概念以清晰的定义。如把民事主体的行为概括为“当事人的行为”.行为分为自给、交往和冲突三种情况;界定了法律行为是民事交往中制定民事关系的阶段和方面,是当事人之间的立法;明确了法律事实的后果是民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民法三述     
《理论与当代》2002,(3):38-39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通则》第2条确认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我国民法只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即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  相似文献   

16.
一、收集或者提供主体不合法。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若由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作为证人提供证言,则不符合  相似文献   

17.
最近闭幕的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把"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规定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使检察机关能全面开展民事检察监督工作,有必要对民事检察监督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以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及其立法.一、完善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及其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司法实践表明,完善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已迫在眉睫.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般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重要的民事权利。我国法律对此的规定还存在缺陷。研究解决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在现实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认识民事诉讼法的特征与任务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与民事诉讼参与人诉讼活动,调整法院与诉讼参与人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换句话说,民事诉讼法就是人民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中所必须遵循的、有关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1、民事诉讼法有一些突出的特征:第一,民事诉讼法是一种程序法。所谓程序法,是指规定诉讼活动及其运行过程的法律规范。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主要内容有:(1)主持或参与程序的主体;(2)整个程序所经历的阶段;(3)各阶段中各主体所应为或不应为的诉讼活动;(4)各种诉讼行为和活…  相似文献   

20.
法人的存在是以它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为前提的。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资格,有了这种民事权利能力,就有了法律上的人格。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能力,便不能参加民事活动,也就不具备法人资格,它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一样的。“权利能力”和“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人的权利能力,是它作为民事主体依法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不论它是否实际参加了一定的民事活动,这种权利能力都是始终存在的。而权利则是法人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