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群体,不仅是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一支新生社会力量,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最为活跃的阶层。他们以学习法政、军事以及师范类专业为主,力求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以实现挽救民族危亡与振兴中华的愿望。其在宣传民主进步思潮、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促进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推动我国近代化变革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发端,从君主立宪制的喧嚣到有名无实的共和国,再到政党林立的壮观病态,虽然宋教仁式的理想主义的政党政治最终破灭,但留给后人的是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民初的政坛和社会转型的巨变中,唐绍仪是一位大起大落的著名人物.在少年时代,他以幼童身份出国留学,被撤回国后辗转进入仕途,由最初清王朝的一般涉外官吏,累迁至对外事务大臣.辛亥革命以后,他以“拥袁共和”的形象出现在南北议和的舞台上,并荣任民国首任内阁总理.此后,他为谋求共和统一而四处奔波.面对袁氏及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他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护法的道路.作为一名留学生出身的年轻的新型外交家、政治家,他竭力维护民族权益,为民主共和政治而不遗余力.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唐绍仪因势利导,纵横捭阖,鲜明地留下了新型的政治家、外交家的足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诉讼中对口供的重视导致了刑讯的长期存在。清末修律前后,刑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口供裁判主义并没有被证据裁判主义所取代,因而这一时期废止刑讯的条件尚未成熟。民初的立法正式确立了证据裁判主义,刑讯在立法上被废止,但由于传统司法习惯的影响及法制的不统一,刑讯名虽废而实犹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师范教育或学校组织产生于清末,且自西方舶来。青岛作为清末民初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其师范教育形成发展遵循了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规律,青岛七区五市现有师范学校多与那时的师范教育一脉相承,因此,研究清末民初青岛地区的师范教育对了解和发展青岛地区的师范学校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典当业是一种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融通社会资金的独特行业。本文在概述中国典当业渊源的基础上 ,专门就清末民初兰州地区典当业的规模、概况、组织管理、业务经营及衰亡情况作了述略。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封建帝制的垮台,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山西传统婚姻文化开始出现新气象,在婚姻观念、婚姻礼仪等方面出现历史性变化。此种文化变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封建陋俗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8.
吴爱萍 《理论前沿》2008,(17):23-25
从康梁到孙中山,清末民初的宪政转型均告失败,清末民初的宪政发展陷入历史的困境。清末民初的宪政困境在理念上表现为对近代西方宪政认识的偏差和对近代西方权利思想的误读;在实践上则表现为清末民初宪政之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形成了3种不同的文化教育:封建地主阶级的旧文化教育、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教育和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清末民初的辽宁教育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这3种不同的文化教育。而且.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变革时期,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发展,社会传统价值观念渐趋改变,实利之风日益盛行,娼妓业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妓女逐渐丧失了过去那种“艺妓”的性质,而上层文人对妓女品第的强调和对往昔“诗意”的想像与怀念,实质上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社会氛围的追思,这种心理也揭示出了一部分人对充斥着低级趣味的“现代性”的担忧和抗拒。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于宣统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户口调查。此次户口调查为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除了要了解全国户口实数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实行预备立宪和地方自治的需要。事实证明这次调查在中国人口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甲午一役,清政府惨败于昔日的"学生"日本,举国震惊.为一窥日本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由闭关锁国的弱国,一跃成为东亚强国的原因,同时为了仿效日本的变革挽救危局,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开始加强对日本的关注.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改革的突破口,留学日本也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首选之地.继男子留学之后,女子留学也渐成风气.受历史、文化、现实等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女子留日教育无论从特点还是影响都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晚清“公法时代”的国际法学教育主要包括京师同文馆的国际法学教育和国际法留学教育两个方面。无论是在京师同文馆进行的国际法学教育,还是到国外接受国际法教育的留学生们,都没有为中国国际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人才基础,没有产生一个独立的自愿推动国际法学在中国发展的学术群体。  相似文献   

14.
清代财政的货币化程度远远高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建立在银两制基础上的清朝货币财政一方面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另一方面在近代物价上涨和银价急剧下跌过程中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税收一直到清末仍然没有发育起来,地主阶级则是这种财政结构的真正得益者.这反映了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清朝财政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最早主张与日本建交——“联日”。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他的这一思想逐渐动摇。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李鸿章对日本开始采取强硬立场。甲午战争使李鸿章一生的功名事业毁于一旦,他转而求助于“联俄拒日”,实际是与虎谋皮。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的一系列措施,通常被认为具有保守性和欺骗性,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具体分析,也有其积极意义,即部分限制了皇权,设立咨议局等,改革官制;大大传播了宪政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正式确立了检察制度。为了保证检察厅能公正执法,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颁行《法官分发章程》,制定了检察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不再坚持本省本管籍回避之旧制。尽管《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未能以法律的形式正式颁行,但其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诉讼履职过程中的检察官回避制度,比较科学地设置了检察官回避的法定事由。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式引入商标保护制度始于清末中英通商行船续订条约的谈判和规定。随后,清政府和英、美、日等国签订了一系列的通商行船续订条约,其中均规定了商标保护条款。尽管它们都是不平等条约,但是有关商标保护条款的订立,给中国人淡漠的商标保护意识以很大的冲击,为近代商标保护和管理、以及随后清末第一部商标法的颁布都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报纸在近代外交中具有重要作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外交部门的机构设置中凸显了对外报的重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清政府也能够将外报作为获取外交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以此作为外交决策的重要参考。对外报的重视与利用体现了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外交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晚清外交适逢千古未有之变局,外力冲击日益严重,社会转型日渐剧烈,国人对近代外交的认知日加深化。随着清季社会的变迁,清廷遣使驻外经历了从最初的抵拒,到不断地变通、调适,最终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拟对此做一系统探讨,以见晚清社会变迁于遣使驻外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