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及其土地制度.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在不付赎金的条件下获得土地并进行"土地平分"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1917年后农民要求废除一切形式的土地私有制,禁止土地买卖,代之以农民土地占有制.新经济政策则赋予了广大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占有和使用形式的权利.土地制度的演进反映了农民身份的变化和权利与自由的变迁.法律同土地所有权之间的连接,不仅能够说明和分析现实中的法律,而且能推动和促进土地制度的合理变迁.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亿万农民的衣食父母,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近代革命以来,无论是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主张,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土地始终是改造社会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蒋丹 《中国公证》2009,(3):16-17
"土地流转"这一对农民生活方式即将产生巨大影响的名词,随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而"土地流转"是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转手他人,从中获得货币报酬或比照货币的实物报酬,除土地"非私有"的特殊性以外,与房屋交易有许多相似之处,将房屋交易中的公证作为参照,"土地流转"则为公证大展拳脚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四川、重庆等地调研,留守农民并不关心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变革,而更关注在保持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前提下的土地增收.农民对农业用地的资产化和规模化流转持欢迎态度.在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当中,征地标准过低威胁农民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导致青睐在宅基地置换基础上的农民集体产权房,但是违规的"小产权房"并不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农民融资难题依旧未得到解决.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完善相关立法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农民土地产权资本化经营实现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土地产权保护的核心是重构土地财产权与土地行政权、国家征地权的关系,使之真正成为农民自主支配的资产和经营资本,通过"产权-资本"循环与增值均衡机制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给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依据农民土地产权资本化经营的要求,国家建设征地补偿制度的创新思路是按照土地资本替代原则确定补偿标准。国家支持农民土地经营增值政策的可选方案就是在实现农民土地私人投入收益内部化的基础上逐步向超产权的收入均衡支持过渡。  相似文献   

6.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来源,是万物生长之本。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民的永恒话题,它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土地纠纷问题解决得好,有利于农村稳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农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之,不利于服务"三农"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制度存在所有权与所有制关系混同、使用权与所有权权能趋同、权利关系与权力关系混同、私法缺位和公法越位以及功能错位等问题,因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到极大的挑战.以土地所有制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为原则,对现行集体土地所有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土地价值形态上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制,变农民为股东,实现公平的价值追求;在土地实物形态上建立"集体法人所有权"制度,变农民集体组织为集体法人组织,实现效率的价值追求,这是当代中国集体土地权利制度改革模式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8.
薛剑祥 《中国审判》2012,(12):90-93
"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主要、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2003年全国人大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在悄然变革,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仍是农民最承要的权益,是农民的立命之本。近  相似文献   

9.
在农民的眼中,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眼中,土地却由"命根子"变成了"鸡肋",由此也带来了农村的"土地抛荒"和"村庄空心化"及其治理中的问题、带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土地失权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土地立法滞后所致,解决的方法就是确立农民和农民工的二元性治理理念,允许农民工的土地进入市场,选择适当的制度方案,建构针对性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对土地私有化之批判——兼论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小军 《河北法学》2007,25(1):90-94
土地是我国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市场的国家垄断,必然蚕食大批的土地,使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而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如何解决土地锐减和农民生存的矛盾,如何发挥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有人提出了土地私有化的观点.认为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的法律创新,是唯一符合现实需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重庆"股田制"改革力图赋予农民更为完善的土地权利,但国家的紧急叫停表明了国家在农地制度上的态度,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农村的基本经济、经营制度。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缺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模糊,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赋予农民土地产权主体地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农民由于是"轮换工",使他在享有土地承包权之时,又拿到了作为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当全村人分享征地拆迁补偿时,村民认为"哪有拿退休金的农民",遂通过民主投票剥夺了他的村民资格,使他无权得到拆迁补偿.  相似文献   

13.
汪华 《检察风云》2008,(8):26-28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一名农民,为了能 使自己将集体的土地获得能出卖的使用权,竟"大手笔"地拿出143万元向土地、房产、建设部门工作人员行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失地难民现象"法理透视和制度救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培忠 《法学杂志》2005,26(5):40-42
土地制度问题和权利的贫困及救济的不利,已经使得中国农民成为弱势群体--中国失地难民.从法理的角度透视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难民的原因,必须从制度和权利的角度进行,尤其是农民权利的缺失和权利贫困(poverty of rights)是中国农民失地难民现象的原因.具体解决问题的基本假设是土地制度意识的突破和建立土地自由制度及允许自由交易,防止形成失地难民现象,提升和丰富农民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5.
消除农民土地开发权宪法障碍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相霏 《法学》2012,(6):25-30
我国《宪法》第10条第1款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对"城市"缺乏清晰的界定,"属于国家所有"是形式所有还是实质所有也引发疑问。在现实中,根据《宪法》第10条形成的城镇化土地征收链条使农民丧失了大量的土地财产收益。《宪法》第10条成为农民享有土地开发权的障碍。消除该障碍有两个路径:一是修改《宪法》第10条,保障农民在集体土地上进行城市建设的权利;二是维持《宪法》第10条,但明确"城市"的涵义,同时虚化国家的土地所有权,实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包括在城乡规划范围内进行城市建设的权利。这两个路径对现行体制都有较大的触动。比较而言,前一个路径制度成本更小,引发的问题更少,因而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完善农民土地财产权转让制度,是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宅基地使用权转让,以及农民集体土地征收,在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制度障碍。针对这些制度障碍,从以用益物权为核心设计农民土地权利束体系,确定农民土地财产权转让的物权效力,配置土地发展权、完善农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综合提出并论证克服这些制度障碍的创新思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提供可资参考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这一概念在法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中都有使用.在法学领域,它与公共权力或私人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概念范畴.由于在"公共利益"的需要范畴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在征用农村土地过程中,出现了地方政府乱征滥用土地、农民利益严重受损等问题.因此,从"公共利益"的需要出发,分析国家行使土地征用权的特征,并借鉴韩国等国家土地征用的法律约定,以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既是农民的一种生产资料用益物权,又是国家赋予农民的一种土地使用权,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我国城市的扩张,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严重经害,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落实<宪法>(修正案)的新精神,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心声和法律界的共识,为此,本文就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应确立的几个原则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障问题进行了一些法律探讨,认为应以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立宪精神去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事有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力,在土地征收、征用中依法获得"公正补偿",从而使失地农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李丁 《研究生法学》2007,22(2):37-58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人民网"报道,即使在国务院的严格管理之下每年仍有200-300万亩的建设用地需求,也就意味着每年有200-300万农民完全失去土地,有人估计目前全国失去土地的农民达到4000万。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失  相似文献   

20.
王权典 《河北法学》2011,29(6):17-25
《物权法》基于"物权平等保护"理念与"物权法定"原则,确立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一系列的农民土地基本权利,且确立了农民土地权益特别保护的机制,较之以往相关立法,颇有理念创新与创制整合意义;然而,《物权法》的颁布并不意味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完美,其对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仍有不尽到位的某些缺憾,如针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尚无具体规制,实施机制存在某些障碍及其与相关立法的协调融合问题等,期待法律变革创新及实施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