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因隐私权是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权利。基因隐私有着与其它隐私不同的特点,导致了基因隐私侵权的方式、后果以及对法律保护的要求等方面都与其它隐私的侵权有着重大的差别。我国对隐私权的整体保护本身尚有缺欠,这就要求在立法和法律适用两个方面加强对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在立法上应当明确提出基因隐私权的概念并加以科学的界定,对侵犯基因隐私权的行为规定专门明确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术界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经历了从民法人格权到网络隐私权保护再到宪法基本人权保护的定位,隐私权概念的界定不断深化,但学术界关于隐私权概念的界定还存在诸多不足。从宪法保护的个人自由权的角度对隐私权概念进行重构是宪法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网络隐私权概念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隐私权是近年来较热的话题,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很多,网络隐私权的定义是其中之一.网络隐私权同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现代信息隐私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网络隐私权定义的研究十分薄弱,但又关乎所有对网络隐私权基本理论讨论的展开,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新论     
“隐私权”成为法学概念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至今国内外法学界在隐私权的定义上意见仍未统一。笔者认为,要给隐私权下定义,首先须界定隐私的概念。因此,本文在界定隐私概念的基础上,从主体、客体、内容、性质及特征等方面,阐释了隐私权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隐私权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私权是公民重要的权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公民隐私权遭到侵害的威胁更加突出,如何加强隐私权的保障也成为各国关注的课题。而本文立足于日本关于隐私权保障的有关判例以及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状况,对日本隐私权保障机制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我国隐私权保障的问题等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公共场所不存在合法的隐私利益,在公共场所不可能发生侵入隐私的侵权.但在技术高度发展、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样的论断已经不合时宜.文章拟从隐私权的发展、产生背景变化以及隐私权的本质等,来说明公共场所也存在隐私利益,并对公共场所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论阻碍学术规范的期刊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从90年代初开始,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就一直在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活动.十年过去了,成效却并不显著.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国内知名的《学术月刊》在2000年的最初几期中,令人注目地开辟了一个专栏,连篇累犊地讨论学术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解读隐私权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个人私事或生活安宁不为他人知晓或侵扰的权利,包括隐私信息隐瞒权、隐私信息支配权和私人生活安宁权。它是当事人实现正当隐私利益的行为依据。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意义在于保护公民基于合法隐私之上的人格利益。我国虽有一些保护隐私的法律条款,但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隐私权及其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看,隐私权正在被逐步确认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人格权之一种。人们欲求内心世界安宁和宁居环境的精神需求迫切需要我们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文章首先探讨了隐私及隐私权的一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我国刑法相关条文,对隐私权的刑法保护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的定义可界定为:自然人在不妨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其隐私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目前我国对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尚显不足,应至少从三个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尽快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以立法的方式予以确立;科学规范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另外,还要正确调适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网络隐私侵权的分析,我国要把保护网络隐私权提到立法日程上来,借鉴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状,构建综合保护机制,包括鼓励行业自律,加强技术保护、网络道德教育和国际协调,以此达到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和促进网络发展的"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诉讼中,国家司法权与被害人隐私权必然存在冲突与矛盾。从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视角出发,应以《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为准则,针对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被害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避免被害人"二次被害"。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研究     
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权益方面的保护,隐私权成为权利主体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理论上对隐私权的认识还不统一,法律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定论。民法作为"人"法是隐私权得以保护的基础,"从身份到契约"的历程也是隐私权独立的历程;在隐私权的保护中要协调公权力与私权利;从比较法的视点来完善我国的隐私权立法,通过不同法律文化和法律价值的比较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完善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式主要有直接保护、间接保护、概括保护。我国目前对隐私权的保护属于间接保护的方式 ,民法中尚未确认隐私权为独立的民事权利。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制度 ,一方面应在刑法中设立侵犯公民隐私权罪 ;另一方面在将要制定的《民法典》中 ,应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确定隐私权的范围并规定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隐私权冲突之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方面,是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但是信息公开不可避免的给个人隐私造成侵害,在分析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应采用利益衡量和权利限制原则,并借鉴欧美的经验,构建安全港模式,从而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保护两者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 ,理应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学者们系统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某学校披露学生成绩是否侵犯隐私权这一问题的分析 ,来阐述笔者对隐私权 (尤其是隐私权概念 )的一些看法 ,并试图对我国隐私权的民事立法保护的现状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各种网络信息平台的普及和兴起,公民通过网络行使监督权成为一种新兴的方式。网络监督以其特有的时效性、匿名性以及自由性,极大地激发了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但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导致监督权的滥用,亦不利于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保护,还会造成两者的冲突。以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特殊保护为视角,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协调公民网络监督权的行使与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特殊保护之间的冲突,希冀对健全监督体系、规范监督行为、完善隐私特殊保护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