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巍 《学理论》2015,(6):128-129
《骏马》作为麦卡锡边疆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格雷迪与朋友告别工业化的家乡来到墨西哥农场的经历。运用生态伦理学中敬畏生命思想及土地伦理思想来解读小说中如何体现作者"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是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开启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 ,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为此 ,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 ,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至备 ,那么 ,天人合一观与生态伦理学究竟有何异同 ?能否成为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本文即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论释。  相似文献   

3.
浅论当代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显学 ,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其主要内容。即明确生态责任意识 ;树立生态文化理想 ;加强生态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4.
周兰珍 《理论视野》2007,94(12):22-23
生态伦理学缘起于西方,必须尽快完成中国化的过程:一是要摆脱西方话语的控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二是要确立中国生态伦理的研究重心,从"何以可能"走向"何以建设";三是确立中国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过度医疗浪费卫生资源,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损害医疗机构及卫生人员白衣天使形象,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医患关系紧张、错位。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过度医疗的成因、表现形式建言如下:过度医疗防控机制应侧重社会管理层面建立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借此打破过度医疗僵局,维护患者利益。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对形象的过度关注带来的从人到物的过度包装问题已成为一种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困扰的新的异化力量。剖析这种困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现代性全方位渗透的过程中,工具理性的膨胀甚至使工具本身成为目标,从而导致了价值理性的边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警示我们,无论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的意义上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7.
毫无节制、急功近利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势必会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生态危机。生态伦理是应对生态危机的伦理诉求,生态伦理体系在我国的建设尚待完善,构建我国生态伦理体系应该坚持把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升级全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设立生态伦理委员会,同时加强生态伦理的全民终生教育。  相似文献   

8.
土地生态伦理是对土地问题的伦理思考,是生态伦理学在土地学科的具体应用,它引导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为人地系统健康协调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对我国古代土地生态伦理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探讨土地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我们认识到,在利用土地的实践中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即人地协同共生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与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9.
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把人看作个人主体、无所不能的绝对主体,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造成了环境危机而且也引起了价值观和伦理观危机。发展伦理学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发展理论并积极吸收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成分,其目的是为了探索出一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旨在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和谐共荣的生态局面.生态伦理学的兴发与前者有着共同的愿景,意在从伦理的视角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寻找道德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向度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的承担者是不断觉悟的人,生态伦理的关怀对象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生命形态,人需要时时提醒自己莫把"能为"当"应为",以整体性的眼光关照自然,在美好的生态环境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是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生态伦理的科学概括。人类必须“自为”地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实现统一,这种统一是以人为本的,是全面的,是协调的,是可持续的,核心是强调公平,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维护生态秩序的交互性为己任,内涵着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合一;其不再纠缠于德性善恶问题,重视实践基础上培植人的德行完善为目标,强调个体价值与自由的实现应放在宇宙生态整体平衡性中进行,以及人在求真求善活动之上以合于自然形式不断满足灵魂的愉悦。这种旨在建构一种本质的、内在的、整体构成性的生态秩序,重视对培植由"德性"而"德行"的德性伦理路径探索,是把人类的福祉与德性生态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现有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已无法满足传统模式下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本文从现实状况、价值取向和发展绩效三个维度,深刻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是建立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进而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八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解读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国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国家意志,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协调各种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工业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为代价,必须让位于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文明,因而生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生态决策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决策是人类伦理价值观的变革.生态决策的目的在于在决策中确立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生态决策的实践中,必须遵循生态价值"必须"原则,生态"补偿"原则,生态"知识化"原则,决策的人民群众参与原则.  相似文献   

17.
郭玉兰 《理论探索》2007,(2):106-107
优化生态道德建设环境是推进循环经济的基础工程,为此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通过大众传媒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生态道德观念宣传活动,创建讲生态道德的大众环境;通过各个层次的教育和各个方面的集中培训系统地普及生态道德和循环经济知识,创建讲生态道德的教育环境;提倡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生态消费,创建讲生态道德的消费环境;大力开展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创建讲生态道德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4)
生态危机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结出的恶果。在生态伦理学的研究中,"今往古来"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古代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又与生态伦理学相关的一个论题。在这个观点中,老子第一次将"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提出来,倡导人类应效法天地万物,通过体悟自然之道而指导我们的行为。这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与今天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维是契合的。对当今治理社会与环境问题有很大的指导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亦龙 《团结》2011,(2):24-26
看病贵.贵在过度医疗。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简单说,过度医疗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过度医疗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过度护理。过度医疗的行为表现在:不应该住院治疗的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20.
袁枚的生活形态是种审美的生态存在,他的思想也是生态存在论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他的作品中主题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赞叹即自然的复魅,集中到一点上,就是“民胞物与”的生态思想。袁枚对待自然界的动植物抱持一种爱与同情之心。这种生态同情成为他生态伦理思想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