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弘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代统治者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出发,顺应民意,也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令法规,以此来惩恶扬善、弘扬正义,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莉萍 《检察风云》2007,(17):38-39
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宣传日活动,从上个世纪末的5月10日到如今,已坚持了整整8年,这8年有100个月,每个月的10日,都有一批见义勇为的先进分子受到表彰奖励,都有一些让人感动的壮举传颂于大街小巷.100次表彰了4100名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一个正直、勇敢的民族,弘善抑恶、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的人道主义精神千百年来已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扎下了根,我国古代社会许多见义勇为的事迹,历经多年仍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4.
王亭 《法制与社会》2013,(11):265-266
见义勇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弘扬。但在媒体的聚焦镜下不难看出,见义勇为在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开始变得沉重。从2005年的韦兆安事件,到2009年的许云鹤事件,再到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见义勇为,"为"还是"不为",已经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可靠的民法救济,也许可以让民众重拾信心,重建一个人人都敢于、乐于见义勇为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社会》2003,(5):10-11
365天,每时每刻,都有一曲见义勇为的歌在唱响,都有一个让人泪水夺眶而出的故事在发生.见义勇为,正在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时尚. 2002年12月31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广播电视局的李梦囝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偷在当街踢打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上前制止时,被穷凶极恶的小偷连砍5刀,身受重伤.  相似文献   

6.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继承和发扬.本文从法律角度重新对见义勇为进行了分析,鼓励人们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实施见义勇为.  相似文献   

7.
见义勇为作为道德标准倍受推崇,将其法律化呼声日高;见义勇为立法具有重要的社会安全价值和权利保障价值,本文所述试从见义勇为概念辨识;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及无因管理的异同;现有见义勇为法律规范的得失等方面进行研讨,强调统一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解决见义勇为的法律机制问题,更好的实现见义勇为的社会保障价值,并有效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见义勇为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徐国栋 《河北法学》2006,24(7):2-17
对古犹太法、英美法、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见义勇为立法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不同法域的见义勇为立法涵盖范围不同、立法重心不同的结论.阐述上述差异的原因,评价道德法律化运动对见义勇为立法的影响,研究中国的见义勇为立法人性标准设定过高与警力不足问题的关联以及见义勇为立法实效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下见义勇为事例不断涌现,但是越来越多的"英雄流血又流泪"让法律陷入尴尬的境地,也让见义勇为者嘎然止步。根据公平责任原则认定受益人的补偿责任,其实是一种表面公平下的实质不公平。见义勇为并不适用无因管理制度。寻求真正解决见义勇为者的损害赔偿途径成为法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见义勇为的性质及救济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见义勇为乃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历来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然时至今日,见义勇为者却日渐稀少。一个人因为见义勇为而受伤或死亡,但他本人或亲属却得不到法律救济,生活困顿。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愿去见义勇为呢?值得欣慰的是,社会已开始关注这一现象。目前全国许多省、区、市已成立了见义勇为和维护社会治安的基金组织,一些省、区、市还颁布了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见义勇为者得到了救济。但是救济资金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许多地方没有相应的地方法规。因此,对见义勇为者救济的普遍性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为其寻找普通法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今天见义勇为缺乏法律规范,使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发生于见义勇为者与被救助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甚至诉诸法院,请求确认见义勇为或请求被救助人给其以相应的风险补偿或物质补偿.因此有必要对见义勇为进行明确立法,保护其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2.
1.广东立法保障见义勇为,牺牲奖45万子女高考优待《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草案修改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因见义勇为牺牲或丧失劳动能力人员日后的生活保障、子女教育等都作了详细规定。牺牲的见义勇为人员,由省政府一次性颁发三十万元、行为发生地的地级以上市政府一次性颁发十五万元以上的奖金。此外,草案还规定对见义勇为  相似文献   

13.
讨论见义勇为这一话题,我总觉得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怎么轻而易举的.因为见义勇为面对着整个国民的道德素质、面对着被救对象的道德底线,面对着国家法律政策的不尽完善,用什么去界定你的所作所为属于见义勇为或不属于见义勇为.当你为其所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牺牲之后,见义勇为或"勇为"而没有被公认为"见义"给你自己带来沉重的包袱和难以承受的苦果时,你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14.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至今一直都有关于见义勇为行为的记载和理论论述.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主要是地方性法规、规章对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保障做出了一些有效性规定,但尚无全国性统一立法.参照我国各地有关见义勇为者法律救济制度的规定,借鉴美国相关制度立法的经验,本文对我国见义勇为法律救济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建议.另外,本文又论及了在保护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过程中见义勇为人所应为的义务以及笔者联想到的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过程中德与法相护相融共促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5.
见义勇为行为是道德行为,见义勇为应当是道德调整的范畴。将见义勇为加以法律规制,使道德行为法律化,也就是通过法律来确认、保障见义勇为的行为,使见义勇为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奖励,消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从而促使见义勇为行为的推广。在此,有必要对见义勇为的行为性质及对应的补救措施进行一番探讨。本文将见义勇为行为性质界定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和民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并对其各自的概念、权限及行为后果补救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见义勇为的行为保障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见义勇为也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然而现有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保障却是杂乱的无绪的,理论上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见义勇为的保障面临着太多的不利因素,笔者从见义勇为行为保障的现状着手,对见死不救罪及见义勇为的立法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见义勇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呼吁进行立法以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见义勇为立法属道德法律化范畴,符合法的价值追求,同时又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无因管理制度有相互交叉又有显著区别,因此,为见义勇为立法势在必行。从见义勇为的性质看,将见义勇为纳入社会优抚法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行政法不仅要关注行政主体的行为,而且应该重视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属于一种独立类型的见义勇为行为,具有特定的涵义、性质和意义,不仅区别于民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而且不同于其它行政法性质的行为.对该行为,需要行政法律制度给予其特别规范;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而不仅仅是给予奖励.  相似文献   

19.
见义勇为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进行见义勇为立法的社会呼声很大,而见义勇为立法涉及到道德的法律化问题,见义勇为立法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互动作用。本文从道德的法律化问题对见义勇为立法进行了法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逸西  邓敏 《法律与生活》2009,(24):39-40
生活中有许多让人无法忘怀的故事,当他将全部的精力倾注到自己的事业中,并多次被四川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和当地县委、县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社会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先进人物时,他却淡淡地说:“我只是做了我的份内事,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更是大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