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特点。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掌握在各级党政机关,着力点是提高执政能力、改进政府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不是简单的“花钱买太平”,而是内涵深刻的执政方式改进和执政能力提高。执政党应当做到:从社会运行机制上减少和预防冲突的发生;避免在解决旧有矛盾的同时诱发新的矛盾;防止在化解局部矛盾时出现“吊胃口”的负面作用;谨防出现国内公民维权向国际“求援”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2.
矛盾辩证法质疑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张尚仁 《岭南学刊》2006,8(4):50-53
“矛盾”一词的本义是“不可同世而立”。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矛盾被有些人看成了辩证法的同义语。一个本来和辩证法无关的概念,主观地将其设定为反映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核心范畴,必然陷入无法摆脱的理论困境。由于矛盾概念所表明的是相互排斥和斗争的关系,后来在现实中发展成“斗争哲学”。这是“左”的错误路线的哲学思想理论基础。我们今天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清除矛盾辩证法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与现实,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形式主义的装模作样,而是根源于两者内在的、有机的统一,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但是,这种统一不是无差别的、无条件的、完完全全的一致,而是有差别的、有条件的,包含着矛盾的统一。科学  相似文献   

4.
《光明日报》和《新华文摘》在1981年先后转载了王凤琴同志《简论矛盾调和》一文,提出:调和“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形态”。但在论证这一命题时却对“调和”这一概念附加了许多含混不清的涵义,特别是在论证有些矛盾可以通过“调和”来解决时,实际上是把“调和”赋予了“斗争性”的涵义。如说:“有大量的矛盾……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彼此适应,共同发展”。试问,矛盾双方“互相取长补短”是调和吗?“取长”即取对方之长;  相似文献   

5.
“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而是练出来的。”当我的这一观点一提出,即受到广泛的质疑。既然不是教的结果,还要大学干什么?大学教师不可以下岗了吗?  相似文献   

6.
无论什么世界,都是充满着矛盾的,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这是因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页),而现实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统一的,所以数学概念作为现实世界一个侧面的反映,也不能不充满矛盾的统一。数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的不断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古代人在打猎捕鱼和制作工具等活动中,遇到了如何分配工具和食物的矛盾,感到有顾及人群、工具和野兽的数目的必要。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便形成了自然数“1,2,3,……”的概念。但首先形成的是“一”与“多”这两个矛盾着的概念。开始,人们认识数“1”,进而认识数“2”,对于“3”以上就认为是多,所谓“三人为众,人多出智慧”。“一”和“多”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转化为“多”,“多”转化为“一”。不仅由“一”连续相加可以得到任何的自然数即“多”,而且任何不是“一”的自然数无不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一”,例如,30(天)转化为1(月),  相似文献   

7.
<正>三所有朱子诗歌的矛盾问题,一进入朱子创作实践便圆融解决。评价一位诗人,不是看他在理论上如何说,而是见他笔下怎样写。作家毕竟要依靠作品说话。首先,朱子诗歌数量可观。主编《朱熹诗词编年笺注》的郭齐先生认定朱子诗745篇、1218首,另有词17篇、18首。朱杰人先生也说:“现存朱子诗共10卷,1200余。”  相似文献   

8.
通过近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对思政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有四对矛盾制约着这些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客观性和实际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它是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简单地说它是做人的工作的,只要有人就有思想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不是乞求来的或施舍给的,而是明摆着的。这便是其地位的客观性。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价值体现的间接性和效果难以量化,所以很容易被忽视,被随意性地处置。还由于我们的企业中,“人治”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在认识  相似文献   

9.
童林 《前沿》2006,(10):161-163
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人们按照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规则安定有序地生活,并且充满活力,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就是各种矛盾和冲突处于协调的、有序的、均衡的状态中的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和谐社会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对立状态,它的本质特征应当是“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贯彻落实“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的要求,需要我们弘扬和谐哲学,消除“斗争哲学”的影响。弘扬和谐哲学,不是否认矛盾、无视矛盾,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矛盾。具体而言,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重在和解;第二,重在以人为本;第三,重在实事求是;第四,重在内心修养;第五,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以双引号的方式来讨论“元宇宙”,不是为强调这个词的重要性,而是时刻提醒自己使用这个词的临时性。正如最早出现于科幻小说《雪崩》中的文学想象那样,“元宇宙”目前所指称的其实是一种“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以游戏形态呈现的虚拟世界。未来是否有可能创造出一个与真实的人类社会完全平行且无缝对接的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12.
欧阳林夕 《创造》2006,(3):94-99
云南是动物王国,众所周知。云南的观鸟旅游对于绝大多数本土生态旅游爱好者来说却很陌生。陌生的不是“观鸟”一词,而是观什么鸟、怎么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某些讨论异化问题的文章中,或明或暗地宣扬着“异化就是矛盾”的论点。有的文章公然声称:“异化就是对立统一”,“异化就是一分为二”,“异化就是矛盾”;有的文章则把这种论点具体贯穿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我们认为,这样的论点,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极为有害的。一  相似文献   

14.
以大包干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既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稳定下来,长期不变。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没有矛盾了,不需要完善、提高。相反,它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只能在矛盾不断发生又不断解决的运动中前进。因此,坚持长期不变,不是回避矛盾,而是要正视矛盾,找出不断解决矛盾的办法,使之不断完善。当前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平淡”美是宋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它不是指对绚丽、丰腴等的简单综合,也不是指在外枯形式掩盖之下的一种美,而是指矛盾因素对立统一而产生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6.
人的存在充满着矛盾,人的发展也就必然充满着各种内在和外在的矛盾。人在自然之中的发展,人在社会之内的发展和人的自我发展,就是在“人”的矛盾中实现的。人的发展是人对发展中矛盾的“扬弃”,是人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两点几乎为我国哲学界所公认。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特提出两点质疑。 (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吗? 只要我们不是从一般的原则出发,而是冷静地面对现实就会发现,并不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而是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  相似文献   

18.
吴邦江 《理论月刊》2006,(6):122-125
"词为艳科",词应以婉约为正宗,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虽历来就有争议,但却似乎是大多数词学家的共识.该文对苏轼以前豪放词风源流演变进行梳理探究,提出不同看法一是豪放词不是"别调",与"婉约词"的关系不是母体与变体的关系,而是兄弟或姐妹的关系;二是苏轼不是豪放词风的开山祖师,更不是"豪放词派"的首创者,而是扩大了豪放词的词境,开拓了豪放词的领域,是重要的承继者和发扬光大者.  相似文献   

19.
矛盾的不平衡性与一分为二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深入到矛盾内部结构的哲学分析,体现着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的独特的理论创新,毛泽东通过强调矛盾的不平衡性与矛盾内部结构中的差异性所造成的矛盾主导性地位的转化,指出了现实的发展过程既不是无矛盾也不是矛盾的均衡论而是多种矛盾作为差异性构成的矛盾总体结构中由对抗性转化为非对抗性,由非对抗性转化为对抗性的制约和斗争过程。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就是要超越否认矛盾,不分矛盾主次地位以及仅仅抓住普遍性忽略特殊性的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思维。在矛盾的不平衡性与一分为二的统一中,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科学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20.
“矛盾”这一概念,是高二哲学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一辨证思想方法比较陌生,所以在对“矛盾”概念的理解上产生了一些误解。下面针对学生理解上出现的几个问题试加以分析。1.有的学生认为:矛盾双方存在着对立,所以,所有的对立都是矛盾的对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对立现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是普遍存在着的,任何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和差异,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立。如地中海和波黑内战、茶杯和太阳、石头和天气等等。但这些“对立”都不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