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在生态文明观基础上提出的,生态文明观是相对于古代农业文明和近代工业文明而言所确立的,它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阵痛、反思后提出的新观念。它提醒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改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提倡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以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就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经济以及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可持续发展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就世界经济思想而言是一种突破,它把世界经济从传统经济学思想的矛…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发展观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政治表达和具体贯彻,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内涵的拓展和贯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思想和人类自身生产与社会发展观演进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人类的社会发展观经历了两次大的革命变革一次是历史唯物论的诞生,正确解决和说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精神生产,以及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完成了社会发展理论的第一次重大革命变革.第二次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通过揭示社会发展与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可持续发展论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新丰碑.  相似文献   

4.
人口是发展的关键,处理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人类长远福祉的前提。早期西方学者对人口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以古典经济学家人口经济论、马尔萨斯人口论和梅多斯等人“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三个阶段,表达了“人口多有利于发展”“人口过剩”“人口与经济增速过快约束长远发展”等不同观点,这一时期各种观点颇受争议,没有达成共识。至20世纪70年代,在时代急剧变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观”在对已有理论的争论探讨中诞生,成为人类共识,为处理人口与发展关系提供新框架。遵循可持续发展观是追求人类长远福祉的有效路径,中国应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在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与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研究,以期能从中获取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和理论思想。本文对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文本研究、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观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在把握当今人类发展问题的复杂格局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观于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中提出之后,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得到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持续向前发展。为评价某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而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多种类型,由于条件制约,中国的指标体系存在不足,应参考联合国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冬 《理论前沿》2004,(8):32-3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五个统筹”的目标和任务。新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新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人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8.
道教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宗教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将外在的自然宇宙视为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源,从而确立了人在自然宇宙中的位置。道教强调的顺之以天道,应之以自然,以普遍生命为关怀中心的生态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促进我们采取积极态度和有效方法来保护人类栖居的自然环境,使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更加和谐。道教的生态智慧中隐含着人类必须依赖于"整体的福利",才能实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共同发展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它的提出和普及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飞跃。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突出的现实问题,并普遍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今天,当国际社会从不同的视野与领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我们应如何更好地研究与实施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呢?我认为,有一个值得探索的重大课题,即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挖掘、分析、概括和总结,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10.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都在捕捉发展的机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发展的对策。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具有全球性质的时代潮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追求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力争把人从与自然界的冲突中...  相似文献   

11.
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世界性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负面结果。中国传统的和谐法律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发现“和谐”法律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有助于我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营造自由的生态氛围,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价值理念,在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中塑造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秩序,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出现,最初是源于人们对生态环境恶化可能导致出现人类生存危机的担忧。在这一思想的实践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论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追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其最终目的在于如何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这种满足应是以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前提的。这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人类发展观的深刻转变。一、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次革命。(一)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将社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其…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人们广泛谈论可持续发展以来,对这一新的发展观,有一种广泛存在的乐观的态度:人类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的确,在人类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许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实施,为再次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与和谐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天壤之别的,社会发展的“应然”(shouldbe)与“实然”(be)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鸿沟。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实中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严峻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人类对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及对现实与未来忧患的觉醒而提出的全新的人类发展观.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或定义,全世界正在进行广泛的讨论,因而众说纷纭.目前广泛被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的阐述"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即"可持续发展是能满足人们当前需要,但同时不会损害到下一代的生存需要".国内人士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一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的利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继承与理性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历史继承首先 ,“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乐相融的关系 ,它认为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条件相对应 ,有共同的运动周期 ;人的自然机体和人的社会功能属性与自然界有统一的结构 ,有对应性的联系。人和自然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庄子》所谓“人 ,天也 ;天 ,亦天也”,可以说是天人之间的自然联系与自然统一的一种表述。总之 ,人与自然是紧密地相联系的 ,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的。因此 ,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 ,不仅要实现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 ,而且要达到社会系统与其外…  相似文献   

16.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和谐“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主流思想贯穿始终。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人际和谐”思想,提倡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宽和处世,创造“人和”的社会环境;“邻邦和谐”思想,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平共处、亲密友好;“以人为本”思想,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为万物之灵,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省委副书记王修智同志2004年2月17日在省委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需要努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引领社会文明潮流的高等院校,要围绕这一战略思想来审视高校英语素质教育的发展,从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和学生应具有的素质两方面抓起,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校英语素质教育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并用以构建和谐的大学。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农业思想的确立是自然、社会和人类统一协调发展的客观的和现实的迫切要求。与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思想相一致,中国确立了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中国必须从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矢志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产业结构跨越型”、“优先发展保护型”、“人口数量控制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途径,使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发展观,倚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注重GDP的增长,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优化;单纯地把自然界当作索取对象,忽视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运用,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