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人说,鲁迅与林语堂是因为一床蚊帐而绝交的。一次鲁迅扔烟头,把林语堂的蚊帐烧掉了一角,林语堂厉声责怪了鲁迅。鲁迅觉得林语堂小题大做,两人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5,(6):51-51
毕克官在5月11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偶然,我惊喜地发现鲁迅论敌诸公的文章选本,书名《被亵渎的鲁迅》。读鲁迅的杂文,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对事对人骂得痛快。被鲁迅骂的人也多,梁实秋、林语堂、胡秋原、苏汶、沈泊尘,连梅兰芳也没放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环境里,凭我个人的思想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林语堂是福建人,鲁迅是因为林语堂而来厦门大学任教,因此与福建有缘。两位文化名人曾是好朋友,后来因为思想观念不同而不相来往。有客人见我在做研究鲁迅的文章,问:"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但我想想还是说:"鲁迅是一个真诚的人。"鲁迅确是一个真诚的人,比如青年学生向他询问人生之路,他说他只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至于怎么走到那里,人生的路不只一条,他也不知该走哪一条。这是大实话,人生的路只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生中没有发表任何沾沾自喜于与名流政要往来交游的"借光"文字,尽管他的故交旧友中多的是达官贵人以及宋庆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林语堂这些名重一时甚至如日中天的社会名流。对鲁迅有知遇之恩的陈独秀曾经红极一时,甚至被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论战杂文是他留给后人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不过,由于“左”的干扰,长期以来对鲁迅的研究被政治化了,凡在思想或学术问题上与鲁迅发生过激烈碰撞的团体或个人多被视为敌人而遭批判,他们的文章许多被断章取义的理解,实际上其中的“现代评论派”、“鸳鸯蝴蝶派”、“第三种人”、梁实秋、林语堂、章士钊等,他们的理论或作为不仅并非一无是处,而且如今看来某些观点或作品还相当不错。随着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局面始有改观,然迄今集中研究鲁迅与“论敌”笔战的著述尚不多,除去对鲁迅泼…  相似文献   

6.
马儒 《世纪风采》2010,(12):31-34
赛珍珠生于1892年,林语堂生于1895年。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近40年,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大地》为代表的大量小说,并因此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林语堂也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赛珍珠1973年逝世,享年81岁,林语堂1976年逝世,享年也是81岁。  相似文献   

7.
正1929年8月28日鲁迅日记:"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同日林语堂日记:"此人已成神经病"。那么,二人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至于两人在日记中互指对方为"神经病"呢?根据鲁迅日记中的回忆,当天的大致情形已经明了。"小峰来,并送来纸版,由达夫、矛尘作证,计算收回费用五百四十八元五角。同赴南云楼晚餐。席上又有杨骚、语堂及夫人、衣萍、  相似文献   

8.
新书推荐     
《看不懂的中国人》打开书阅读时,发现说的是身边人;合上书体会时,感觉又是在说自己。本书收集了鲁迅、林语堂、李敖等诸多大师描写中国人性格的佳作名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在中国以至海外兴起了一次新的重读鲁迅著作的浪潮。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可以说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种群众性的重读热,是在周作人热、胡适热,以及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等现代文学作家热之后出现的。在经历了纷然杂呈的阅读热之后,出现了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迥然不同的重读鲁迅热,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福建党史月刊》2013,(21):37-37
鲁迅的形象一直是“横眉冷对”.其实他也有馋嘴甚至孩子气的一面。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自家吃的菜与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常只是“老三样”: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学即人学.为了通过现实文学作品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并向世界介绍中国.已经来中国5年的美国记者斯诺先生于1932年开始着手翻译鲁迅先生等当时著名作家的作品,准备编译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并计划先行编译一本《鲁迅短篇小说选集》.这项工作,斯诺物色到苏州东吴大学毕业、精通英语的姚克(姚莘农)合作.姚致信鲁迅说明计划.鲁迅遂在内山书店约见姚克,相谈甚洽.1932年末,通过姚克,斯诺与鲁迅先生会晤.时林语堂先生在座.斯诺在印象记中言及:“我所看见的是两双非凡的中国人的眼睛”,称赞“鲁迅那双伟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党史文苑》2007,(6):49-50
鲁迅先生一生用笔作武器,写出的文章是令反动派望而生畏的投枪和匕首。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起诉无门的一个。”鲁迅用笔作武器,打了许多有关各种思想及文化思潮的“笔墨官司”,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鲁迅也曾聘请过律师,拟通过法律“打官司”的事,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3.
散木 《党史文汇》2002,(7):30-30
鲁迅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一些与他有关或相关的事物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以鲁迅名字命名的事物有的一直保存到现在,有的广为人知,有的则鲜为人知,但有的或者当时就没有被采纳,也就更不为人所知了,兹撮其部分,就此见出历史岁月的风霜。鲁迅县、鲁迅大学、鲁迅文学奖金、鲁迅研究院、鲁迅铜像:鲁迅逝世后,苏区的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迅即向南京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南京政府提出要求,除举行国葬和将鲁迅付国史馆立传外,建议将绍兴县改称鲁迅县,将北大改为鲁迅大学、同时设立鲁迅文学奖金和鲁迅研究院,并在鲁…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笑的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是个多余的人,他“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8,(9):46-46
孙焕英在7月3()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们对鲁迅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的。假设有这样两道选择题:1.鲁迅的杂文质量:高,一般,低;2.鲁迅的杂文产量:高,一般,低。我相信,人们都会选择两个“高”。其实,第二道题选择“高”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低”。且看鲁迅杂文产量的统计:《三闲集》:1927年8篇;1928年14篇;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俭朴 在北平时期。鲁迅虽然和母亲、朱安女士住在一起。过的却完全是一个独身者的生活。孙伏园注意到先生西服的裤子总是单的。就是在北平的大冷天,他也永远穿着这样的单裤。周老太太对孙伏园说.先生身上穿的还是三十年前留学时代的裤子。已经补过不知多少回,她看不过去,为他做了一条棉裤,可是先生就是不穿。他对孙伏园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经常往安逸方面着想的。岂但我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  相似文献   

17.
说说臭虫     
江南尘 《奋斗》2001,(10):55-55
中美两国都有臭虫,说说臭虫,也无伤大雅。林语堂说,“作为君子”对这一类题目,“我是不发表意见的”,可他还是写了《中国有臭虫吗》。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与鲁迅相识相交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相互间早已是心仪神往。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冒险予以真诚、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廉政瞭望》2010,(12):47-47
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他认为演讲,尤其是对群众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他还认为,一篇成功的演讲,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但在演讲时又让人觉察不到有准备的功夫。因此,林语堂最擅长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  相似文献   

20.
从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里,我国邮电部先后发行了五套纪念鲁迅先生的邮票,显示了这位文化伟人独一无二的地位。方寸中的鲁迅大都神情严肃,惟有在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J.112”的第二枚“晚年时期的鲁迅”才有了笑容。的确,永不休战的鲁迅难得一笑,于是鲁迅微笑的照片越发难得越发珍贵了。在历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这套《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资料里只有设计人张克让的名字。我曾于1995年在《人民摄影报》、1997年在《集邮》杂志上两度在文中提及“微笑的鲁迅”本是一幅历史照片,按例应该标出原摄影人的名字。在我的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