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能源转型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历史上煤炭替代柴薪和石油替代煤炭,当前的能源转型在某种程度上主要为政治因素驱动,政策扶持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摆脱化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新的能源转型何时及如何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经济和技术问题,近中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新能源体系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具有潜力的新能源自身能否及何时出现革命性变革,形成较大的对现有主导能源的综合竞争优势,而且还取决于需求端特别是能源利用设备方面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立场十分引人注目。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对石油生产构成了制约,对沙特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基于此,沙特确定了它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基本立场。但由于自身的影响难以左右谈判的发展方向,因此该国时常采用同步前进、反复宣传负面影响、推迟谈判、对程序性规则作出自己的解释等杯葛策略,来表达和维护自己在气候谈判中的利益和诉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对能源安全概念进行“范式转换”,即能源安全不仅要包括能源供需矛盾、能源供需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而且要与环境安全、水安全相结合,形成“广义的能源安全”概念。当前,一系列新因素正在使国际能源格局和能源范式发生重大变化:福岛核电站特大事故严重影响了全球公众对核安全的信心,今后世界各国发展核电会更加谨慎;可再生能源日益发展与普及;气候变暖正在改变能源资源与环境资源相加的自然资源“总格局”;非常规油气资源日益开发、天然气地位上升以及美洲能源供给新轴心崛起;“可燃冰革命”及海洋能源进一步开发。在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安全既面临风险,又面临机遇。今后日本能源安全战略的动向主要是:坚持发展核电,但会更加谨慎稳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增大天然气的比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大力开发可燃冰等海洋能源资源。此外,当前日本政府错误的周边外交政策将成为日本能源安全最大的潜在风险,可望长期执政的自民党政权采取的鹰派民族主义政策,终将给日本惹祸,首当其冲的祸害对象就是日本的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是一项影响日深的全球性议题。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和美国一直处于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心。近年来中美两国积极协调政策立场,强化既有合作基础,在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美双边合作既有助于减少两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也蕴含着明显的全球意义。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合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这要求双方着眼长远,创新战略思维,进一步寻求利益共同点,以推动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试析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格局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以"南北格局"为主线,但是德班会议之后,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德班增强行动平台"把原有结构转化为"排放大国—排放小国"的格局,突出发展中大国的减排责任。"南北格局"、"排放大国—排放小国格局"的影响交互显现。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格局转型的竞争将会成为气候谈判和外交中的主要线索,发展中大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也存在外交和发展空间。面对气候变化谈判格局的改变,中国气候外交对内维护团结、对外应对减排国际压力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和不断升级,中美能源合作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合作不断减少,博弈不断加剧,中美能源关系面临全面恶化的风险.从根源上看,中美能源博弈的加剧是因为两国在能源安全观和能源利益方面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而特朗普政府“能源主导”政策和对华发动贸易战则分别是中美能源博弈加剧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索.目前,中美能源博弈加剧,但合作的基础仍存,尤其在能源贸易和清洁煤炭技术方面的合作具有较大的潜力.从长期看,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携手能源转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必由之路.当前,中国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要采取各种举措防止中美能源博弈进一步加剧,努力使中美能源关系重返合作路径;另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中美能源可能发生冲突的最坏准备.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指亚洲东北部地区,从北到南包括:俄罗斯东部的亚洲部分、蒙古国、中国(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日本、朝鲜、韩国。由于中国、日本、韩国等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的日益增长,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异军突起以及东北亚内部因能源而起的各种争端和频繁繁杂的能源外交活动而倍受瞩目,能源外交成为东北亚外交中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从外交学和国际政治学的国际机制理论的角度分析东北亚地区能源外交的现状,论述东北亚能源外交的目的趋向以及预期成效,对如何协调东北亚各国能源外交战略作一些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为研究对象,揭示能源领域的政治与经济互动机制。俄罗斯政府出台《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使油气能源成为实现国家外交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俄罗斯政府试图并已经获得能源生产领域的“结构性权力”,并利用这种权力来推行其外交战略,但俄罗斯政府在实施其能源战略与外交的过程中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掣肘。  相似文献   

9.
国际机制理论与东北亚能源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亚地区,由于中国、日本、韩国等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的日益增长、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异军突起以及东北亚内部因能源而起的各种争端,能源外交成为东北亚外交中的重点和热点。开展东北亚能源外交的目的是通过政策协调构建一个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在东北亚地区不存在霸权国家提供合作机制的背景下,可以考虑运用国际机制理论,通过能源外交特别是多边能源外交构建本地区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并充分发挥能源外交的"外溢"功能,借机推进东北亚整体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能源形势与中国的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形势稳中有乱,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能源安全问题突出。各大国在制定国家能源战略方面注重内外兼顾、多元并举、综合协调。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能源缺口会进一步增大,能源问题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国际气候变化机制的演变及其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气候大会于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后京都时代谈判进程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俄美中亚-里海地区能源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里海地区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苏联解体之后,这里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大国角逐的场所,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更是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日益开放的国际能源市场中,中国要维护自身能源安全,缓解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有必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确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能源合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与国际能源署(IEA)的互动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依然不是其正式成员。随着中国能源大国地位的提升,中国与IEA有必要创造条件,突破现存障碍,积极探索进一步合作与协调的可能。从目前情况来看,通过签订特别工作协定、形成"IEA+中国"模式具有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布尔加斯——亚历山德鲁波利斯管道项目可使俄罗斯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这个管道项目不仅有助于俄罗斯向国际市场寻求增加石油供应,而且可提供一条与BTC输油管线相对应的、可供选择的管道路线。  相似文献   

15.
陈小沁 《东北亚论坛》2021,30(2):100-112
俄罗斯远东地区油气储量巨大,21世纪初,俄罗斯能源战略明确提出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倡议,并将亚太地区作为未来俄罗斯油气出口地理结构多元化的优先发展方向。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和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是俄罗斯通往亚太地区的两大油气运输基础设施项目,2019年底这两大项目草案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远东油气管道的建设与开通,中俄能源关系日益密切,双方都致力于从能源关系多样化的角度构筑有利于彼此的能源安全体系,有望结成利益与共的能源命运共同体。同时,俄罗斯也在积极发展与亚太其他国家的能源关系,推动建立亚太能源安全体系。鉴于俄罗斯向亚太市场供应能力的持续增强,将促使原有的区域能源供需关系和国际能源格局发生改变。然而,资金、消费市场、地缘安全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对俄罗斯亚太能源战略的未来走势形成制约。为此,在当前全球能源生产呈多中心化趋势、能源需求重心东移的背景下,亟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亚太多边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搭建起亚洲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共享平台,逐步实现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共同防范外部冲击、避免无序竞争,增强区域整体的能源实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能源与气候问题在欧洲十分受关注,几乎是每次欧盟首脑峰会都要讨论的重点议题,欧盟也加紧了相关政策调整.但欧盟政策调整的目的不仅限于解决能源与气候问题,还有着经济、政治、外交等多重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暴力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但气候变化与暴力冲突之间的因果传导机制仍需要进行深入探究。作者从脆弱性的视角出发,探索从气候变化到暴力冲突的传导机制,基于复杂交织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联系的独立性和多重性,分析了气候冲突的三级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脆弱性在气候变化与暴力冲突复合传导机制中的结构性地位。文章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四个方面对脆弱性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其在气候冲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气候变化是暴力冲突的一种外源性触发器,脆弱性作为社会内生性因素在气候冲突风险中发挥一种屏障作用。脆弱性升高将会造成国家对暴力冲突风险的屏障作用减弱,导致气候冲突风险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8.
赵隆 《东北亚论坛》2023,(1):86-97+128
当前,全球“零碳竞赛”的长周期效应和俄乌冲突的短周期效应叠加,催化全球能源格局加速演变。本文分析了在气候政治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冲击下,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的“市场+权力”双重逻辑。在市场逻辑主导下,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的重心围绕细化脱碳目标、推动能源价值变现和过渡性转型展开。在权力逻辑主导下,俄罗斯将激化市场博弈抵御制裁、利用能源杠杆分化美欧协同、借助“天然气卢布”重塑贸易格局、推动合作“重心东移”以维护市场领导地位作为战略调整的核心。通过对中俄能源合作进行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两国能源合作既存在开发进程提速、单向依赖上升和辐射效应增强的内生动力,也面临竞合关系的重构,以及政策性风险和技术性障碍增多的外部挑战,需要将危机预案制定、合作重心优化和模式探索作为中俄能源合作议程更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非洲储量丰富且具有多种优势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引起了当今世界的广泛关注,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使之成为当今世界石油争夺中的新焦点。作为当今国际关系中活跃行为体的跨国石油公司更是在非洲展开了激烈的能源角逐,在其具体行为的背后,反映的是各自母国在非洲的能源战略博弈。美欧日等大国及其跨国石油公司凭借其传统优势,在非洲能源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应继续加强与非洲的全方位合作,在共同维护非洲稳定和安全、促进非洲发展的前题下,改革和创新中国跨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安全研究领域中人们普遍采用的几种建构主义安全化研究理论,来解读美国气候变化问题安全化的过程,可以发现:在诠释气候变化问题的安全化过程这个问题上,以实践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理论或分析性框架比注重话语分析的社会科学理论或分析性框架更加有效。强调将实践上的变化作为成功构建安全的标准,这就将目标指向了如何将科学认识加以社会构建这一理论工作。把安全化当做一种更为普遍的认识构建过程的一个具体案例,这将可能将我们导向一种理论的改良,这种改良的理论所要描述的是一个更为广大的由行为主体和网络构成的整体构架,一个随时间推移产生的新兴现象的知识演变过程,一个文件与言论发挥多重作用的复杂话语体系。此外,要想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问题在国家层面上的安全化进程,一个很有价值的做法就是进行比较案例研究,特别是同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进行对比,因为中国在气候政策决策上推行的是一种经济发展框架。中美在气候政策方面的关系缓和推动了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召开,这一事例将为比较案例研究提供一个有趣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