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申欣旺  林龙 《浙江人大》2012,(12):17-19
宪法,国之重器。从100年前,第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实施开始,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探寻宪政治国之路。然而自1908年到1949年,真真假假的宪法先后有10部之多,却从未给国人带来真正的宪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曾经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宪法,但专制主义幽灵的复活,却使共和国宪法成了一张废纸……直到八二宪法诞生后,  相似文献   

2.
弹指一挥间,1982年诞生的新宪法已到了而立之年。回望历史,中国的宪政意识发轫于国家危亡的特殊年代,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和20世纪初的君主立宪运动,揭开了立宪序幕。然而自1908年到1949年,真真假假的宪法先后有10部之多,却从未给国人带来真正的宪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曾经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宪法,但专制主义幽灵的复活,却使共和国宪  相似文献   

3.
《浙江人大》2012,(12):16
强国必须立宪。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这部宪法典和此后4次宪法修正案共同构成的我国现行宪法,现已进入其实施的第30个年头。30年筚路褴褛,30年上下求索。30年里,现行宪法回应人民的诉求,与时代同频共振。八二宪法的三十而立,  相似文献   

4.
宪法实施理论的阐释源于对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齐玉苓案”引发的“宪法司法化”讨论,曾对推动我国宪法相关理论的认知、研究和宪法理论中国化发挥了积极意义。该案围绕三个层面的宪法司法化讨论及其各种衍生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宪法实施理论,更重要的是昭示了一条基本经验:只有结合具体国情、始终坚持党领导下的宪法实施观,才能推动中国特色宪法实施蹄疾步稳、行稳致远,而我国以任何一种激进的、大破大立的、唯西方经验至上的观念推动我国宪法实施的过程都会水土不服,注定难以行通。  相似文献   

5.
李适时 《中国人大》2012,(23):12-1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现行宪法是30年前在1954宪法基础上,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此后作过四次修改,为党在新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30年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现行宪法凝聚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6.
苏一星 《人大研究》2005,9(2):24-27
列宁曾经指出:“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真正承认这些权利的保障在哪里呢?在于人民意识到并且善于争取这些权利的各阶级的力量。”[1]可见,保障宪法实施的力量首先在于人民的宪法意识。宪法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宪法现实的反映,是对宪法各种心理过程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宪法的产生、本质及作用的基本看法,对宪法的评价和理解以及其他宪法观念和想法。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在宪法产生前,资产阶级高举民主法治的旗帜与封建专制进行了反复的较量,这即宪政运动。宪政运动的目的在于限制君权保障人权,使国家治…  相似文献   

7.
贡疑“人大至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大至上” ,即人民代表大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或者说具有“决定一切职权的职权”。而“人大至上”理念 ,却使得任何与对“人大立法”进行审查的努力知难而退。既然“人大”是主权之代表 ,那么 ,对“人大”立法的审查就意味着是对主权之代表的“审判” ;审判主权之代表者的审判者除了主权者之外 ,便再没有合格的“法官”了 ;但让自己来审判自己的代表人 ,既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也在逻辑上难以解开“自己做自己的法官”的悖论[1] 。因而 ,在现实中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自己的立法是否违宪 ,要么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办法 ,要么就采取视…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原则"是解决我国民族团结问题重要宪法原则和基本依据。解决民族团结问题,必须以"民族团结原则"为基础,构建以原则支撑、立法、执法、司法和评价为构成要素的实施机制体系,从而为解决民族团结问题提供根本法治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资金星 《湖湘论坛》2007,20(4):75-76
宪政是时代的强音,然宪政建设之关键在于树立宪法权威,而宪法权威又在乎宪法至上原则的确立.而宪法至上原则的根基则在于其生成的"高级法"背景与理论根据.文章正是基于这样逻辑推理,阐释了自然法是宪法至上原则生成的"高级法"背景,人民主权是宪法至上原则生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12,(1):36-36
崔巍2011年11月17日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宪法与人文主义精神》认为,宪法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并以此为出发点制约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的永固权力。自有宪法以来,它就肩负着保护人民权利的使命,成为人文主义的最具表现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作为一种正在构建成长中的宪政建设模式,其必然要在不断地试错与纠错中实现发展与完善。党的领导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始终不渝的前提与核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凝聚社会共识的动力之源,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颁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家宪法日"由来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1982年的这一天,八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32年过去,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抵达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厉行法治的一个象征,国家宪法日的确立,再次彰显执政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也意味着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宪政建设中,大学生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和宪法意识水平将主导着他们参与宪政建设的热情。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但由于历史的特殊性,社会主义首先诞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沉重的历史积淀、建设经验的  相似文献   

17.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18.
王琳 《同舟共进》2008,(2):20-20
2007年11月27日,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依法治国"。这一年,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10周年,也是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5周年。5年前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也选择了"法治",而且是《宪法》。在过去的5年里,我们当中很多人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八二宪法”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的话,那么其中的“第九十一条”恐怕就是最难取得社会各方面一致认可的条款。从30年前这一条款的酝酿、形成到今天的宪法实践,对其的争论就一直未停止过,且这一条款还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提出修宪建议最多的条款——这一现象值得反思。特别是在今天纪念“八二宪法”颁布30周年的时候,更有必要结合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与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回顾这一条款的形成与内容,以期待中国未来的宪法建设之路走得更加理性、科学。  相似文献   

20.
违宪审查模式所依赖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它以仇恨和怀疑为前提,将权利视为独立于宪法和国家之外的前政治和社会的存在,在制造了反民主多数难题的同时夸大了立法机关对基本权利的敌意。自由主义将宪法视为纯粹的审查性规范,只重视其法律属性,其在强化法院实施宪法的同时轻视和削弱了宪法的道德属性,贬抑并挤压了政治机构实施宪法的力量和空间。与自由主义的仇恨、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学基础不同,共和主义认为权利是社会政治的产物,民主主义强调立法机关在形成基本权利过程中的作用,宪法规范的原则性赋予立法机关实施宪法的责任。我国宪法传统确立了民主之于自由的优先地位,人民民主主义而非自由主义是我国的立国哲学,民主集中制不同于"三权分立"。结合我国宪法传统,审查模式向实施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