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过“易中天现象”,可以反思当前大众文化的诸多侧面,把握审美与娱乐、文学与历史、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关系,探讨大众文化的出路“易中天现象”眼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注定会成为今年文化界的代表性事件。笔者认为,把“易中天现象”作为一个文化个案,放置在当前精英学术与大  相似文献   

2.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系列讲座“品《三国》”,自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后,迅速引发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反响。以此讲演稿写成的书稿,以26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被出版社竞争。一时间“,易中天现象”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和争议。推崇者有之,批评者有之,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易中天现象”“,易中天现象”的背后究竟折射出什么东西呢?  相似文献   

3.
肖柏 《时事报告》2007,(4):30-31
1月1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北京语言大学等机构发布了“2006年中国报纸、广播、电视十大流行语”。在文化类中,“于丹”、“易中天”赫然在列。教授人气赛过明星,成了2006年中国文化界一道难以言状的景观。“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等等,一时间成了各大娱乐媒介的热词。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学、民间传说,无论从哪一角度看,三国故事都是一个显得陈旧的话题。然而,易中天却把它变成了一种“热”,并引来了一批颇为壮观的“粉丝”,甚至有人将这一现象戏说为自“超女”以来的“学术超男”。学人在学术圈外走红,是时下特有的现象。是喜,是悲?是学人的自我超越,还是学界的百般无奈?在精英和大众之间,在殿堂文化和草根文化之间,易中天现象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注脚?又给基层文化工作提供了怎样的借鉴?“易中天热”多少反衬了处于高、中层的“理论态”、“学术态”、“文化态”在底层、基层的缺失。我们在把“攀高”作为界内追求目…  相似文献   

5.
周毅 《传承》2007,(3):26
时下,当易中天、于丹走上电视荧屏,“炒”火《百家讲坛》之时,便有了“文化超男”、“文化超女”的“美誉”。也不知何人如此聪慧,竟给两位口才了得、思辩不俗又不失幽默的文化传播者起了个这么颇具讽喻意味的名字。从一项网络调查结果看,不少网友(其中不乏文化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太喜欢易中天和于丹”,笔者自然也在此之列。  相似文献   

6.
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起印数是55万册,一经面市,十分抢手。其他地方不详,至少福州市场目前已经脱销。本刊第九期推出《品评易中天现象》的策划,同样借助名人效应也倍受欢迎。在那期策划的前言中,我们已作了信息披露:“在我们的要求下,易老师同意,经与出版社协商之后,让《品三国》下册有关文稿在本刊首发连载,并表示不要稿酬。”从本期起,我们开始连载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下册各讲的内容,直至书的下册面市,让《政协天地》的读者先睹为快。对于易中天如此慷慨之举,请允许我们代表《政协天地》的广大读者,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7.
<正>这种“学者与市场的和谐关系”对整个学术气氛的浓郁营造无疑具有催化剂的作用。5月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一出版社负责人踢爆易中天收入,称其6本书16个月卖了一亿多元。易中天在这一年中,加上书的版税等收入,挣了2000多万。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社会对知识和智力的崇拜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尊敬和敬仰高度,可有些人的潜意识中仍有无形的“读书人穷酸”、“知识拥有者不值钱”的边缘性思维。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初期存在规则不健全和市场道德的物化等,钻市场空子  相似文献   

8.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  相似文献   

9.
早在2005年底,在本刊编辑部的年终总结会上,当议到谋划明年的刊物选题时,我们就想到了采访易中天教授。易老师是省政协委员,而且正在走红,自他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以来,人气不断上升。2006年,他将与央视再度携手,推出一年的《品三国》。在《百家讲坛》的历史上,一个人讲一年,这还是首次。仅凭这一点,就可预计2006年是属于易中天教授的。  相似文献   

10.
小议易中天《品三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中天为何能“如日中天”呢?窃以为原因之一是因为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以提高收视率为宗旨,适应了大众媒体的需要(听众乃至读者大多是对历史与文学备感兴趣而又读书不多缺乏研究的普通人),而易中天(包括非红学家的刘心武讲红学,以及颇受好评的阎崇年、纪连海讲清史等)能以他独特的视角诠释《三国演义》这部  相似文献   

11.
张闳 《今日广西》2007,(1):64-66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  相似文献   

12.
“为此我才要把我们的历史做一个回顾,知道我们历史上有过哪些成就,走过哪些弯路,又有哪些谬误是我们现在需要避免的。这才是我出来讲史的一个真实的意图,这也就是我的历史观。”——易中天《我的历史观》在大家眼中,易中天是这样一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视明星、学术超男、城市研究专家、福建省政协委员……如果你愿意,还可以从众多的媒体上找到许多他的正名和外号。这些正名和外号背后,则是大众和媒体从各个侧面对于易中天这个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不断有朋友对我说:现在中国的“国学热”真“热”,“已经火得不得了喽!”我问:何以见得?朋友兴致勃勃,有根有据地一一道来——首先是“学术超男”易中天红遍大江南北,他的大作《品三国》大卖,甚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不断有朋友对我说:现在中国的“国学热”真“热”,“已经火得不得了喽!”我问:何以见得?朋友兴致勃勃,有根有据地一一道来——首先是“学术超男”易中天红遍大江南北,他的大作《品三国》大卖,甚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与思考》2006,(16):12-13
要让历史这只硬邦邦的冻鸡飞起来。 ——以在《百家讲坛》中讲三国而出名的易中天说,他讲历史喜欢“趣说”,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16.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随着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节目热播,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热播现象,对部队思想教育有四个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最近深受大众青睐和媒体关注的易中天教授,是我的导师。由于这层关系,偶尔也有一些电视台、报社或杂志社在采访了易中天之后顺便来采访我,让我谈谈自己的导师。实际上,我认识易中天先生已经很久了,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开始听他  相似文献   

18.
5月22日,易中天的著作《易中天品三国》手稿还没面世,在北京梅地亚就被上海文艺出版社竞拍买走。《易中天品三国》,以首印55万、版税14%的天价,在出版界是破了天荒,而且3年内保底印量达200万册。这样,出版社3年内至少支付易中天260万元。这么多钱买一部书稿,易中天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我的追求目标,重要的是做成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9.
高翔 《福建乡土》2007,(3):10-11
著名教授易中天在他的《读城记》中说过:“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名邑’,显然不仅因为它资格老,历史长,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风采,有着一些家喻户晓名满天下的东西。”福州市“家喻户晓”、“独特风采”的东西可不少,尤其是文化,有不少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瑰宝。如体现五六千年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这是一个粉丝的时代,这是一个泛娱乐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偶像辈出,李宇春凭“帅”有了自己的“玉米”,郭德纲借“侃”有了自己的“钢丝”,甚至大学教授易中天靠品读三国,也有了大批拥趸,自称“乙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