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以来,劳动者维权必须经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程序,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周期长、程序繁琐,不少人往往因拖不起时间、打不起官司,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仲裁法》)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举证责任、仲裁效力等方面作出了进一步明确,为劳动者维权开辟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2.
劳动争议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因维护自身权益而引发的一种利益冲突。本文在分析劳动争议的成因后,从建立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共同体和依法合规适度维权的观点,引导双方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以减少或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2008年以来,在历史积累、国际金融危机和劳动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持续大幅上涨。2008年全国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案件97万余件,其中,劳动争议96.4万件,人事争议近1万件。立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69.3万件,是上一年的1.98倍,涉及劳动者121.4万人,是上一年的1.9倍,超过前两年立案受理案件所涉及的劳动者人数之和。各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立案受理案件同比平均增幅98.03%。大大超过2007年12.30%的平均增幅。  相似文献   

4.
论工会组织在劳资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建芝 《湖湘论坛》2009,22(6):44-46
研究和解决劳资冲突问题,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在加强劳动立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在处理劳动争议中的作用,建立相应的维权机制,平衡劳动关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非常重要而紧迫。要认真分析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剖析工会在处理劳动争议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强化工会在劳动争议处理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生劳动争议后,广大劳动者最大的期盼就是,花最少的钱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依据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者可按以下步骤,由繁至简,依法迅速维权。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一调一裁两审制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不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为了确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进行重构。本文从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重新构建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7.
2014年以来,福建莆田市城厢区人社局紧紧围绕劳动保障工作的中心任务,以维护企业、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为目的,多措并举,主动作为,有效化解各种劳资纠纷,为劳动关系和谐和辖区社会安稳作出不懈努力。2014年城厢区人社局共受理因劳动报酬、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伤待遇等引发的劳动争议196件、群众来信来访等19件,参与处置突发性事件20多件,其中,劳动争议部分已调解成功155件、调解成功率达79%。  相似文献   

8.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通常可以通过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协调解决,但有些时候,劳动者对本单位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缺乏信任,不认可调解方式或结果。这时,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就成了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然选择。但是,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应注意些什么事项呢?  相似文献   

9.
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工会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手段予以解决。工会是劳动者利益的维护者,其在劳动争议处理方面存在着参与协商的操作性规范缺失、在调解制度转型中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可以通过探索工会处理劳动争议的新路径,保障争议处理中劳动者权益的实现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从建立三方机构以来,积极发挥三方机制作用,成效斐然。促进《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的实施。及时调处劳动争议、化解矛盾,依法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截至2008年12月底止,全省各级三方会议积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调处劳动争议(纠纷)16786起,及时化解矛盾,依法保障了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这就需要为劳动者提供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援助筹各种渠道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福建省各地在解决劳动争议案方面创造了不少成功作法和经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介绍解决劳动争议比较典型的个案和集体争议案及经验,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2.
郭隆 《北京观察》2011,(8):18-20
随着本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者维权意识逐步提高,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猛增,成为影响首都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对此,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就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劳动争议调处工作进行深入调研。  相似文献   

13.
陈堃 《当代广西》2005,(4):55-56
近年来,随着我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区劳动争议案件持续大幅度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性的因素增大,隐患增多,其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都不可低估。随着我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企业改革深化和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提高,我区劳动争议案件仍将大幅度上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探索我区劳动争议处理现状、成因和对策,对加快我区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的步伐,保持我区企业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与其他民事、行政案件一样,劳动争议案件也有一个诉讼时效问题。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权。对于超过诉讼时效的申请,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查明诉讼时效确已经过的,仲裁机构会做出不予受理,法院会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因此,劳动者应特别注意提防不同劳动争议案件的不同诉讼时效,防止自己正当合法权益"过期作废"。  相似文献   

15.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可谓一喜一忧。伴随《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作为一名劳动者,该如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为此,笔者教你几招打劳动争议官司的秘笈:  相似文献   

16.
孙娟 《民主与法制》2007,(6X):33-34
最近.一起由河南省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为农民临时工李良丽成功讨回养老金的案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事人李良丽“秋菊”式的维权经历.以及律师在依据劳动法律代理诉讼受挫后改用《民法》最终获得成功的”另辟蹊径”.给不少有类似维权经历的劳动者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劳动者的权益受《劳动法》保护。在劳动者的权益被用人单位侵犯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劳动纠纷发生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有不完善之处 ,不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应在立法上予以补救。  一、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在我国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依照《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设立和运作的。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 ,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不成 ,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 ,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  相似文献   

18.
申诉人王某,男,28岁,精明而自信,因劳动关系、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生活费等问题与被诉人某省拍卖总行发生劳动争议,对簿某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该委员会依法立案,并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劳动合同法》施行以后,各地劳动争议案件风声水起,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在加强,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很多企业存在制度不完善、操作不规范和轻视细节等漏洞,让劳动者"有空可钻",大举"维权"。笔者所在的企业在历经波折之后,也认识到加强劳动纠纷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它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于是组织专人精研细磨劳动法规,联系实践,查疏堵漏,  相似文献   

20.
《劳动保障世界》2005,(5):26-28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尚未与劳动者(包括用人单位在临时性工作岗位上招用的全日制劳动者、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尽快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减少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