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已到了耄耋之年,许多事均已淡忘,但唯有一件事却使我永远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
擦鞋的母亲     
我在家排行老大,因参军、读书、就业及事业上经历了不少坎坷,一直没有谈婚论娶。眼看弟妹都成了家,我已进入大龄行列,远在老家的父母十分焦急。每次回家,母亲都要为我找媳妇的事伤感一番。  相似文献   

3.
艰难的抉择     
在我的同行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感动着我。这里我想讲述一段我的同事——一个纪检员的真实故事。成文前我曾对他进行了采访,为尊重本人意见,此文主人公用化名——王大明。纪检员王大明燃着一支烟,猛猛地吸了一口,他被烟呛得一个劲地咳嗽。他戒烟已多年,此刻却由于心情烦燥又吸开了。自己身为纪检员,经手办过的违规违纪案件上百件,可谓是见过“事”的人。可是,今天的这件事却压得他愁眉紧锁,心情无论如何也难以平静下来。马上就要离休了,应该清清白白地从工作岗位走下来,可眼前的事不处理怎么能行?处理,怎么处理,难道由自己把…  相似文献   

4.
在这学期开学,知道沈俊转走的消息后。我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从此,我再不用面对这样难教且小毛病很多的学生,还有那难缠的家长。在开学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已逐渐将他淡忘,但前两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又想起了他,内心还非常自责。  相似文献   

5.
《广东党史》编辑部同志: 你刊今年一月号有于光远同志《向他祝贺,为他高兴──记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胡耀邦》一文中,涉及在中央为薄一波、安子文、刘澜涛、杨献珍等六十一位老同志平反中的一些事情。可惜光远同志现在已记不清了,我就趁此机会把这件事说一说,以免今后以讹传讹下去。 于在文中说:“在平反冤假错案问题,我只做过一件事,就是曾彦修和我曾经写过一个对‘六十一人案’平反有用的材料。”“后来中央为六十一人平反的文件,用了曾彦修和我的证明材料。”“从过程上看,可能我先在口头上对耀邦讲过这件事,…  相似文献   

6.
《新湘评论》2013,(4):15-15
我小船已把主要滩水全上完了,这时已到了一个如同一面镜子的潭里。山水秀丽如西湖,日头已出,两岸小山皆浅绿色。到辰州只差十里,故今天到地必很早。我照了个相,为一群拉纤人照的。现在太阳正照到我的小船舱中,光景明媚,正同你有些相似处。我因为在外边站久了一点,手已发了木,故写字也不成了。我一定得戴那双手套的,可是这同写信恰好是鱼同熊掌,不能同时得到。我不要熊掌,还是做近于吃鱼的写信吧。这信再过三四点钟就可发出,我高兴得很。记得从前为你寄快信时,那时心情真有说不出的紧处,可怜的事,这已成为过去了。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2,(1):115-116
【求助记录】本人已过了而立之年,在职场打拼中尝到了说不尽的苦辣酸甜。职场中的矛盾实在太多了,每天都能碰到不愉快的事;经常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情绪很不好。今请教“三T公司”的老师,告诉我人在职场,如何少生气不生气,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勤学 《当代党员》2006,(7):66-66
我不是在7月才想起老张的。生活中好的事坏的事,都令我想起他。只是,在7月的风中,我常常抑制不住我的感动。  相似文献   

9.
状元府的奇遇(上)金凤我于1948年到华北解放区,组织上分配我当人民日报记者,至今已整整47年了。47年记者生涯,接触过许多人和事,有些还颇为奇特。50年代初我在人民日报抗美援朝组当记者,为了写一篇北京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到北京市基层采访。东城...  相似文献   

10.
现在,过春节远不像孩提时那样天天盼、夜夜想,一家之主的我在外打工多年,每到过春节就要盘算着能拿回家多少,过节要花掉多少,剩下的还能办多少事。这不,走亲访友,迎来送往,待我觉得能喘气的时候;已过立春。为了不误外出打工,我紧赶慢赶突击家中的农活,忙累的程度自不必说了。  相似文献   

11.
今年74岁的邢燕子虽已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依旧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她曾是我国最早树立的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当采访中被问到什么是她印象中最深的事时,燕子大姐脱口而出:“参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记忆最深,也是最难忘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2.
奖勤罚懒     
宋国柱 《当代工人》2011,(20):27-27
作为企业的小班长,肩上有责,但手中无权,最头疼的事就是给工人布置工作:企业来了急活,限期两天完工。我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大家抓紧完成。但总有几个人拖拖拉拉的,到交差的时候,不是没完成,就是质量没过关。这样的事没少发生。我板着脸训人,对方就说家里有事啊、身体不舒服啊,跟我打哈哈。  相似文献   

13.
我离开大山已好几年了,可大山上的事却如刚刚发生过,令我难以忘怀……大山顶端,云海深处,有一间看守铁路隧洞的小屋。几年前的一天,我顶替接班后被派往大山上当一名隧洞看守员。我的师傅是一个人称“傻子”的老头,听说这老头在大山顶端看洞子已四十多年了,虽已退休几年,却因为一直没有人来顶替他,他仍继续工作着。我当然清楚,替换下去“老傻子”,大山上自然就剩下我这个“小傻子”了。我作为一名新工人,按规定老傻头将带我熟悉一个月工作。我当班时常坐在小屋前,望着大山发呆,一天不说一句话。那老头一次次转来转去似乎想说什…  相似文献   

14.
学会牵挂     
张映勤 《党课》2012,(16):94-94
每天放学回家,我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放下书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喂,奶奶,我回来了,你们没什么事吧?……那我就把电话挂了。”简单的三两句话,报个平安,道个冷暖。  相似文献   

15.
柳直荀 《党史文汇》2010,(11):17-17
瑟虎弟: 各次寄我的信都收到了。上海此刻已到了国民革命军手里,不知情形怎样?或者一切的事也和汉口的英租界一样较前腐败干倍。但这是国民最初管理政权必有的现象,望弟对此抱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撤保     
有一年暑假,李大钊携夫人赵纫兰回到故乡河北乐亭县探亲。到了岳父家,妻弟赵晓峰谦恭地请求李大钊说:“三姐父,给我在外边找个事干吧。”赵晓峰读过书,有文化,年轻人出外见见世面、寻求发展也是人之常情。李大钊沉思了片刻,便点头应允。李大钊返回北京不久,赵晓峰就接到了他的来信。信中写道:“你托我的事已办妥,由我做保,到汉沽盐务局当职员。望你按时报到,好好干事。”那时候,在外边干事要有“保人”,否则是无人敢聘用的。而今由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出面担保,聘人单位自然允准。赵晓峰异常高兴,立即整顿行装,赶赴汉沽盐务…  相似文献   

17.
正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屈指算来,我调入山东大学也有29个年头了。往事如烟,岁月无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都已渐行渐远,以至于淡忘了;许多事也如过眼烟云,已了无痕迹。但有些人、有些事,却是我终生难忘的。周立昇先生,就是值得我永远敬重和铭记的一位。鄙人何德何能,竟然有幸从县级党务职能部门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变成  相似文献   

18.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很小很震撼。当时,克林顿竞选已胜券在握,他的竞选车队经过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子。这个小镇子的居民实在太少,团队没有安排在这里停留造势。当车队经过镇子旁的大路时,  相似文献   

19.
我是北京电视台公共·新闻节目中心的主持人曹一楠,主持《特别关注》栏目。我们的栏目宗旨是:倾听百姓心声、报道百姓关心的事、身边的事、困难的事、烦心的事,为百姓排忧解难,搭建政府和百姓之间上传下达的桥梁。但如何能做到让广大观众不把我当外人,甚至彼此互为家人呢?那就是,给观众朋友送去他们最渴望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怀念老书记     
那年盛夏。一天,像往常一样去上班,一走进县纪委机关,就听到一同事连发感慨:“好人命不怀长”原来,已调县人大任主任的老纪委书记马玉仙同志溘然而逝了。噩耗如晴天霹雳,我立时半天愣怔在那里。客居太行山区左权县多年,他是我唯一在异乡共过事的同乡加领导,尽管时间不长,但他那清澈的眼神、清癯的面容,清雅的人性、清朗的风骨,加上清淡的生活,就如同陈年佳酿,时间愈久,愈觉其香醇四溢。和马玉仙同志有缘识荆,是在7年前我调到左权县纪委时。记得初次见他,他身材瘦峭、双目炯炯,头戴的一顶鸭舌帽、身穿合体的中山装,干练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