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近年来,将一套房屋分割成为若干个空间,出租给多人居住的“群租”行为,随着城市房价的不断攀高和房租的不断攀升而形成一种态势。尤其是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群租现象更是愈演愈烈,成为这些城市中一些居住小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上海商报》所进行的网上调查中,有1003位业主表示曾经听说或在自己的周边见过群租现象,  相似文献   

2.
一、正确认识出租房屋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形成的共同特点,是规范和完善出租房屋治安管理行为的前提条件房屋租赁是指房主把自己空置的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并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经济行为,同时这种行为又涉及到出租人及承租人之间的一定责权关系,因此又是一种法律行为。就三门峡市湖滨区而言,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现象的发展蔓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客观上需要通过租赁房屋来解决他们的落脚栖身问题。二是靠租赁房屋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口大量涌现,客观上促使了租赁房屋的蓬勃发展。三是迫于生计…  相似文献   

3.
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是指承租人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或者合约的约定,当房屋所有权人出售此房屋时,在同样的条件下拥有的优先购买的权利.此项权利的性质为一项期待权,需要出租人在15天内将出卖此房屋的通知告知承租方.除承租方享有优先购买权外,次承租人在特定条件下亦享有此权利.同时,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主体在行使此项权利时,应满足同等条件中的三项必备要素.并且在承租人的权利与第三人利益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从相关的法律规范出发,以妥善解决此冲突.  相似文献   

4.
实有人口治安管理是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当前,在大型住宅区的"群租"现象已引发诸多社会和治安问题,成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出租房屋登记率不高、人户不一致、在局部地区漏管失控和高危流动人口发现不了、控制不住、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十分突出.大型住宅区"群租"整治作为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遇到的新课题,必须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5.
一、正确认识租赁房屋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形成的共同特点是现艺出租房屋治安管理行为的前提房屋租赁是指房主把自己空置的房屋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并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经济行为,同时又因出租人及承租人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责权关系,因此又是一种法律行为。就湖滨区而言,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现象的发展蔓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量增加的流动人口客观上需要通过租赁房屋来解决他们的落脚栖身问题。二是靠租赁房屋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口大量涌现,客观上促使租赁房屋业的蓬勃发展。三是迫于生计,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跻身…  相似文献   

6.
在房屋租赁关系中,我国法律规定了对承租人权利的特殊保护,即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和买卖不破租赁制度.通过对有关房屋租赁权性质的几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认为房屋租赁权既非单纯的物权也非单纯的债权,而是出现了租赁权物权化的趋势.在转祖制度中,转租对出租人、承租人和次承租人的效力以及自行转租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对于拼租房屋的法律规制仍处于空白阶段,这使得拼租房屋在实践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纠纷并且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拼租房屋与群租房屋概念的混淆也使得法律对于拼租房屋的规制产生了一定障碍.在明确拼租房屋中的法律关系后,对于拼租房屋的人均居住面积进行合理地规定是解决拼租房屋产生的纠纷之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房屋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条件是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必备前提,我国相关法律对于行使条件应如何适用的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应在兼顾承租人与出租人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运用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的方法重新审视行使条件,明确房屋优先购买权必须以合法租赁关系为前提、让利方式下不适用同等条件、未约定排除优先购买权行使三个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9.
我国《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给予保护已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对转租后优先购买权如何行使的问题未作规定,导致理论的争议和司法实践中的混乱.在承租人将房屋的各个部分转让给多个次承租人以及承租人自己使用部分房屋、又将剩余的部分房屋出租给次承租人的情形下,房屋结构便于分割使用且可以进行房屋产权登记的,各个...  相似文献   

10.
房屋优先购买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对于房屋优先购买权的权利主体及其权利冲突解决方法的确定,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房屋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问题,应按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两种情况分别处理.其次,应依法保护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再次,房屋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应当优先于房屋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最后,房屋所有权人出售房屋时,其同住未成年人以及非共有人的成年人不享有对该房屋的优先购买权.  相似文献   

11.
出租人未通知承租人直接将租赁房屋出卖于第三人而承租人事后知悉向法院起诉的,法院除了宣告出租人与第三人之间的租赁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之外,能否应承租人的请求而认定承租人与出租人之间以同等条件成立租赁房屋买卖合同?在优先购买权诉讼中,承租人的请求次数、优先购买权的期限限制、举证责任的承担、诉讼担保的提供、买卖合同的强制执行等等事宜也都需要明确。文章从实体与程序两个方面对于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司法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长久以来,部分学者或者认为立法是发现法律的过程,或者认为是技术创设的过程,然而这两种看法都略失偏颇.立法是规范的法律规则(社会内生的)到建设的或技术的法律规则(实在法)的二度转化过程,是规则认识过程和法律创新过程的统一.通过对西方三大法学流派对立法原则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到"发现"与"创设"是不可分的立法过程中的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美国破产法》中的第365条将租约在破产程序中的处理分为承租人破产和出租人破产两种情况,通过重点阐述承租人破产时,在承租人选择继续承担租约、拒绝履行租约和承担并转让租约这三种情况下,租约的法律效果及法律上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以此来对我国《破产法》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民法上的“典”,或者理解为以不动产为客体的典权,或者理解为以动产为客体的典当,但《典当管理办法》规定了以不动产为客体的典当制度——房屋典当,这一做法,不仅制造出诸多理论上的难题,也导致了法律适用的混乱。因此,我国立法应当废除房屋典当制度,确立并改造典权制度,将房屋的出典行为纳入新典权制度之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从政治社会到市民社会的转型时期,私法无疑担当着实现社会转型、重塑社会秩序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私法体制,颁布了许多单行法律,初步形成我国私法基本秩序,可以说走过了探索时期,而迈向体系化阶段.民法法典化被视为是民法体系化的工具,也被认为弘扬私法精神、培育私法文化的途径.但是,法律根植于社会,法律的生命力在于与社会相契合.当代私法学者负有解释与发掘当今中国社会价值和社会秩序需求并将之提炼为法律规范的使命;私法学者应当"走出"私法,到社会的大舞台去研究私法,将私法精神贯彻到整个法律之中.  相似文献   

16.
冲突表现为三种情形 :国家法律不禁止的行为 ,村规民约予以禁止 ;国家法律保障的权利 ,在村规民约里被剥夺 ;国家法律予以界定的行为 ,在村规民约中也有界定 ,但内容不一致。冲突的根源为 ,乡村同时存在法律所承载的国家权力和村规民约所承载的村庄治权。另外由于一些地方法律供给不足 ,村民更倾向求助村规民约。协调两者的冲突有三条路径 :界定之路、融通之路和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7.
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主要工具,私法自治是法律行为的内核。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里,法律行为的具体表现形态不一,但是法律行为作为私法自治的工具是不可替代的。法律行为去除其私法自治的内核之后,存在一些国家管制的因素,但是,国家管制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为了充分实现私法自治。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应当体现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当中,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应当设置总则编,并在其中规定法律行为制度;二是应当放弃民事法律行为的说法,回归法律行为的传统;三是应当扬弃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及效力瑕疵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组织卖淫罪与协助组织卖淫罪是卖淫类犯罪中非常重要的两大罪名,应从组织、社会的变迁和法律文本两个层面分析组织卖淫罪与协助组织卖淫罪的变迁和在当下应该有的界定和范围。或者取消协助组织卖淫罪,将其作为组织卖淫罪之共犯、从犯处置,或者明确组织卖淫罪与协助组织卖淫罪两罪中组织与协助组织行为之界限、范围。  相似文献   

19.
解决腐败问题,法律控制的切入点一直局限于两处:加重对腐败者的刑罚和将尽可能多的腐败行为犯罪化。借助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将立法者、执法者视为相互独立的主体,与腐败者进行"三人博弈",以博弈对局的确立来分析法律的运行机理和效力机制,分析法律对腐败行为的影响途径和程度,可以认为:法律对腐败犯罪控制力低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刑罚轻,而在于陷入了激励悖论。  相似文献   

20.
当今,在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非所有权人对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方面的权利备受关注.实践中出现不少利用遗嘱、合同等方式来设定“居住权”的情况,可见,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来设立居住权,试图使与其有特定法律关系的特殊群体有房可居.我国法律没有赋予居住权物权的效力,使其仅仅停留在债权保护层面上,不能充分保障非所有权人对其房屋的居住权利.通过对非产权方配偶的居住权问题、丧偶时生存配偶的居住权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保障社会中特殊群体的基本生存利益,维护家庭的稳定及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