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飘>这部在中国广受读者喜爱的美国小说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并被选入新编大学教材.但该如何理解作品存在的诸如对南方历史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以及女权主义意识等复杂的内涵?只有把作品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还可发现文学对历史的乌托邦化是中西文学里的一个共相.  相似文献   

2.
杨烨 《前沿》2011,(4):159-161
本文在分析中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基础上,从文学、绘画等领域并结合艺术家及其作品,详细阐述了中世纪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悲剧意识,并以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拉斐尔前派和新艺术运动为例,展现了这种悲剧对后世艺术的强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覃金菊 《湖北社会科学》2015,(1):141-145,166
六十多年以来中外学者对小说《沉静的美国人》的评论一直没有间断,观点有共同之处,但因为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意识形态以及文学批评方法,不同的时代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在不同历史语境中评论作品使其历久弥新,但在分析中批评家们一贯忽略了阶级斗争和辨证分析,这些是在进步中的不足。结合文学文本分析、历史事实、作者和评说者的自身因素,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作品中对历史的再现以及预见,更为全面地、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文学魅力以及对社会和人类和平更深层次的警示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悦读     
《创造》2016,(11)
正《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文学对话录本书是对贾平凹三十年文学创作的回顾,内容涵盖其主要作品的创作思路、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幕后故事等。对话将其作品放到他整个文学创作历史中,进而放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外文学史中加以考察,探寻贾平凹三十年来在文学创作上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归之路,重新定义其作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沃村》以文学特有的手法,对政绩异化、生态失衡、精神贫困问题予以了审美观照,作品所进行的这种审美观照,一方面是秉承了我国文学关注民生、干预生活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则赋予作品以温暖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胡丹 《求索》2012,(12):123-125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作家一旦获奖,其作品将会立即传播到世界各国,其名字也会被永远地载入世界文学的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每年的10月份,诺贝尔文学奖都会在中国引来众人的瞩目。本文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将焦点聚集在最近十年获得该奖项的三位作家身上,从版权引进的角度,探讨他们作品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问题,以求对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另类文学”的写作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1,(6):34-35
一、另类女作家走红文坛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另类文学”问题。说起“另类文学”,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新新人类”文学,有的称为“新人类”文学、“突围”文学。不论怎么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另类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前卫倾向。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另类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赞同的,哪些是我们不赞同的。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8.
《庄子》梦寓言──中国梦文学的开山鼻祖蒋振华中国的梦文学(以文学形式写梦的叙述性作品),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庞大家族里,是常常被人们冷淡和忽略的一个旁系。其实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庄子》之前,许多作品就有关于梦的记载,如《论语》中有“不复梦见周公”的条文...  相似文献   

9.
对传记文学作品的评价,历来存在不同的艺术准则和价值框范。强调其历史真实性者,往往对作品作考古般发掘,以检验其是否合乎历史史实;强调其艺术性者,又往往用评价小说的美学标准去框范传记文学作品,以衡量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及其突破性。其实,这是传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存在的两个严重误区。传记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载。它既非历史著述也非小说─—不能用历史或者小说的标准去评价它;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历史著述也是小说──传记文学作品必须尊重历史真实和进行艺术创造。铁竹伟的《廖承志传》①是新时期传记文学创作中比…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艺术的开始是民间创作”(高尔基语)。可是,过去许多人一谈到文学,似乎只有书面文学才算数。其实,书面文学或称文人文学,那是文字产生以后才有的。文字辅助和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它记下了许多古代的语词,其精华还在继续为今天的社会服务,影响着今天的语言。民间文学是存在于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它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早已存在了。口头创作,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口头的声音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那末,口头民间文学还能对语言产生什么影响呢?事实上,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古代传说故事、史诗、格言等,除其艺术价值外,还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宗教、哲学、美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研究的宝贵资料;正因为它们是语言的艺术,更为我们今天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1.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施叔青近年来着力的文学工程——台湾三部曲之第一部《行过洛津》。作者力求通过庶民百姓视角来建构台湾历史,与那些以帝王将相、大家族变迁的宏大叙事来建构历史的作品大有区别。本文探讨施叔青作品中众多小人物的汇聚描写象征了什么,颠覆了什么,再现了历史发展中常被史书忽略不计的那些躲在历史暗影里的真实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王轻鸿 《思想战线》2003,29(4):43-46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寻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应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14.
沈玲 《八桂侨刊》2023,(3):16-22+92
作为国家文学的新加坡华文文学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作家作品数量较为可观。在多年的发展中新华文学有了新变,中西化句式增多、词汇使用呈多元化与本土化,作品中的新加坡家国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增强。但新华文学也存在着创作者青黄不接,优秀作家作品数量减少等发展困境。新加坡国家价值观教育一步步的强化与实行多年的双语政策对华文文学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新华文学的未来发展面临较多挑战。  相似文献   

15.
宋玉文化,是宋玉及其作品和两千多年来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所形成的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财富。宋玉文化所具有的品位高洁、思想和谐的特质,以及宋玉开创了赋体文学、奠定了感伤文学、成就了艳情文学、首启了梦幻文学、独树了女性文学、新制了山水文学、研发了游戏文学所展现的自主创新、影响古今的特质,成了荆楚文化的一件重要的稀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伟大祖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多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曾给中国文学史贡献过杰出的作家、优秀的作品。记得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过,就是经济上后进的民族,在哲学方面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其实不仅哲学,文学也是如此。一般地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各少数民族过去在经济上较汉族是要落后些,可是在文学的某些方面却反而处于优先地位。例如神话、史诗、长篇叙事诗……等,在汉族文学中,不是完全缺少,就是只有零星片断,可是在少数民族文学中,这类作品却无比丰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风度     
<正>莫言,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赞誉他的作品:"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尔列夫·加希亚·马尔克斯"。这是世界文坛对莫言取得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莫言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数《红高粱家族》。尤其是莫言对风度的诠释和他本人展现给世人的风度。  相似文献   

18.
丁宇 《两岸关系》2013,(7):68-70
记者:您多年来从事台湾文学的研究,请问两岸文学界交流有哪些新动向?朱双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文学发展颇快,年轻一代的新作家、新作品不断涌现。新乡土文学、生态环保文学、历史地志书写、家族文学、少数民族创作(即"原住民文学"),都有长足的进展,这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说完全的。作为学者,我还是谈谈两岸学界交流的新动向。我为台  相似文献   

19.
自由的写作、阅读、交流,正是文学在网络空间里得以缘起的吸引力。文学是自由的、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网络正是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文学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由很多社会要素组成,不同时代的书写工具和传播途径对文学本质总是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慧 《求索》2014,(11):142-145
从竖起浪漫主义大旗到以古典主义者的姿态引起文坛关注,从反思五四文学到反对阶级论,在不同时期,梁实秋对浪漫主义的态度是不同的。从将"美"作为至高追求到高度重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肯定独创到强调模仿,从推崇作家个性到强调作品反映普遍的人性,伴随着这些变化,梁实秋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体系。考察他对浪漫主义态度的细微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其文学观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