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真理的实践标准的讨论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导。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 经过讨论,全盘否定人道主义的观点被否定了,但在如何评价上发生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作为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却否定了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因为这种人道主义是唯心史观。 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从未否认过人是主体、人有主体性。争论发生在  相似文献   

2.
对《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一文的质疑华寿考阅读了《理论学刊》1995年第6期载《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该文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1996年第1期转载)一文后,觉得该文的观点有加以辨析、商榷之必要。该文认为,人类社会关系就是道德关系,道德是社会意...  相似文献   

3.
过去这几年,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中心论点是封建的、资产阶级的道德可不可以批判地继承的问题。这场讨论是由我的几篇文章引起的。在讨论中有不少同志发表了正确的有说服力的文章,澄清了批判了我的许多错误的认识,对我的教育作用很大。最近又读了  相似文献   

4.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哲学界对人学的研究走过人道主义研究、人的现代化研究、人的主体性研究之后,最近关于哲学与人学的关系;人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如何确定人学的对象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此问题综述如下: 一、人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1、人学研究对象。人学应研究完整的人,这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共识。但在如何理  相似文献   

5.
李德顺 《理论学刊》2012,(9):58-61,128
价值说到底是一个主体性问题,因此,对价值的理解要进入人的主体状态。价值观是客观的价值在头脑中的反映,表现为由信念、信仰和理想等组成的观念体系。从理论上看,任何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其特定的主体性,在讨论价值和价值观时,一定要明确它是"谁的",是谁的价值和价值观念体系。伦理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价值关系,道德当然也具有主体性。我们在反思道德问题时要注意:道德应该由谁来讲,对谁讲,什么时候讲和怎样讲;对群众也不应该光讲道德义务,也要讲道德权利。总之,对道德的反思要提升到尊重人的权利与责任统一的高度上来。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我国学术界关于主体性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在讨论中虽有分歧,但总体上说是学术上的是非之争。不久前,有人在境外出版了以《告别革命》为名的著作,打出了主体性哲学的旗号,向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去年以来,学术界关于认识论突破口的讨论几乎都涉及到主体性的观点,说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已成为当前认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一种意见是,认为现行认识论体系不完整的缺憾,就是没有给主体性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和地位。而主体精神是当前时代精神的一个实质性方面。因此,从确立和贯彻主体性原则入手,才能使认识论研究有实质性的发展,并适合时代特点。第二种见意是,认为认识论研究的突破口就在于根据科学发展使反映论的内涵现代化、精确化、完善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本质讨论的基础上,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是不是生产性部门,是不是一种产业,能否产业化、市场化的争论一直在进行着。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提出教育属于第三产业后,教育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更为热烈,成为教育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丰富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第二,从上层建筑的视角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拓宽了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理论视野;第三,从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相符合、相一致的范畴,是主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一种关系。价值具有属人性。而道德价值则是哲学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范畴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价值的主体性特性决定了主体性是道德价值关系中的一种规定,认清道德价值及其主体性对我们正确认识道德价值以及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现有的道德定义没有突出道德的本质 道德科学关于道德的本质的看法,都集中表述在道德的定义中。我国理论界关于道德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层意思:(1)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范畴。(2)它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广泛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广泛干预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3)它的反作用的方式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形成人们的内心信念,以约束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这样的道德定义,不能把道德的本质从道德的所有属性中分析出来,而是把它们并列混和在一起,笼统地称之为道德的本质。例如以下两  相似文献   

12.
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在分析目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主体性道德指个体意识到的自身作为独立人格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并为了维护这种独立性而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公民主体性道德人格,独立的道德判断和自律的道德行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文章简明论述了社会转型期主体性道德缺失的三大表征、主体性道德缺失的原因,以及主体性道德重构的原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在分析目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问题的探讨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已有学者关于马克思是否具有道德思想,国内马克思主义者对道德本质的理解以及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多视角解读来进行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1986年以来,理论界对道德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道德的涵义在语言中,“道德”一词的涵义有二:其一,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其二,指道德评价的肯定性结果,如,“某某人的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这两种涵义显然不同,前一个涵义是道德的基本涵义,而后者则与“好”、“坏”、“高尚”、“低下”这类褒贬道德概念相同。但事实上,无论在日常语言还是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们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在哲学研究史上由来已久,这一思想形成于西方哲学的历史延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哲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古希腊时期哲学研究开始关注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的主体性思想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马克思以先哲们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理论来源为基础,形成了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想。在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到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后,探究如何使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影响下更好的向前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丰富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第二,从上层建筑的视角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拓宽了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理论视野。第三,从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吴岚 《世纪桥》2007,(2):42-43
康德道德哲学有三大重要的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自由保证了一个理性世界存在的可能性;灵魂不朽保证了道德律实施的完整性和促进幸福实现的可能性;上帝则保证了公正地分配幸福的可能性。基于这些假设。康德建立了他的理性宗教。他的理性宗教肯定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是目的,肯定了宗教需要理性的参与。并利用基督教的合理内核建立起自己的上帝之国。其宗教现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无论建设什么样的道德信仰都必须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和核心的原则。此外,正确阐释和宣传宗教中合理的理念,也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乃至最终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同他的整个思想形成过程是一致的.他是在批判前人,特别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过程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观点的转换,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论的根本转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提供了所谓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定义,而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人的本质的新方法,实现了一次研究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