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的命题。中国要维护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根本制度、最重要的原则和基本理念,在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中增强话语权并开拓新的组织和话语空间,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一起增强国际事务话语权,就要完成从全球治理的融入者角色向建设者和构建者角色的转换。增强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是中国结合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变化而得出的结论,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最新利益诉求。中国持续性发展需要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安排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出更大的声音,具有恰当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全球治理"与"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异同,研究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一、两者都是对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当代国际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反应,并且都否定强权政治;二、"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融入当代国际体系、参与全球化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国际事务新理念,同时也与"全球治理"有一定的契合;三、由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是马列主义的和平共处国际关系理论,又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紧密相关,且强调传统中华文化的"和为贵"的理念,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中国的"全球治理"理论;四、"建设和谐世界"比"全球治理"理念更具包容性,因此建设和谐世界不仅能参与"全球治理",而且能超越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治理赤字问题困扰着世界。全球治理赤字主要源于现有治理范式的困境,建立在工具理性和霸权护持基础上的旧范式使得全球治理呈现效果不彰的状态。新兴国家逐渐走近全球治理舞台的中心将有助于全球治理范式的变革并为新型全球治理的路径探索注入活力。中国是全球治理转型中的重要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的思想指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中国的全球治理需要坚持"全球共生主义"和"全球伙伴关系"的双重推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的实践样板。"一带一路"将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和机制绩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层面助力新型全球治理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将为全球治理走向善治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大国权力博弈、规则制定权与话语权争夺的新场域。目前,国际社会提出了"欧盟模式"、"美国模式"、"联合国模式"三种治理模式,然而这些模式仍无法解决合法性赤字、利益分配不公、治理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全球网络空间中,亟需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治理机制,推进多元、多层、多议题的合作治理模式。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的建设,构建防御性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把握外交形势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基于"这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的世界大势的全面研判,并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与多边合作的参与者的国际角色定位出发,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目标,并积极进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开放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伟大实践。这一系列外交思想和实践从整个人类命运出发,追求世界秩序的统一性,其具有重大的超越性价值,充分体现了在面对世界乱局时的中国定力。  相似文献   

6.
邢瑞利 《外交评论》2024,(1):53-89+166+6
国家的地位寻求主要通过角色塑造来实现,国家在进行自我角色定位的同时也会面向国际社会进行角色扮演,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明显体现。对地位的重视与追求是决定印度外交政策的内在驱动因素。印度在应对中美科技竞争时遵循地位政治的逻辑。面对中美科技竞争,印度将自身角色定位成“全球新兴技术领导者”、“下一个半导体制造中心”和“自力更生的印度”。在完成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印度致力于扮演“美国值得信赖的技术合作伙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转移的中国替代者”和“全球民主国家的关键合作者”等三种角色,以谋求实现其成为全球科技强国的目标。从地位政治的视角把握印度应对中美科技竞争的行为逻辑,对于中国更好地应对中美科技竞争及其“第三方挑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球网络的共享共治,逐步形成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他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以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和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为目标,从国内、双边、全球三个维度积极倡导和践行"四项原则"及"五点主张",从而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对中国、世界及人类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既为我国建设网络强国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各国互联网的发展及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既推动人类社会更好地共享网络发展成果,也使网络空间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处于多层次治理的核心地带。多层次治理涉及全球或超国家、地区、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和不同功能的治理。本研究旨在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是什么?谁来治理?如何治理?本文在区分多层次治理四种治理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主体-行为"的国家治理理论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分别从战略目标、治理主体和行为策略三个维度,回答以上研究问题,剖析中国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在多层次治理的大格局下,系统探讨中国如何实现国家治理转型的理论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外交评论》2017,(6):54-73
排名与评级是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之一,通过引导资源分配、影响国家政策、奖惩国家声誉等路径发挥作用。与此对应,主权国家则从理性主义或社会建构角度出发做出回应。经由排名与评级,非国家行为体在与国家的互动中,通过影响国家治理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向"科学"的指数治理发展,充当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纽带。同时,排名与评级的过程也存在价值导向和政治偏向等问题,对于改善全球治理的意义主要是间接的,甚至会损害全球治理。由于排名与评级本身的问题,以及中国国内部分领域的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中国在大多数排名和评级中的总体表现欠佳,为此应积极改善国内治理,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并加强对排名和评级的实证研究,更加有针对性地回应对中国的排名和评级。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格局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广大新兴经济体国家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善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为全球提供公共物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民主化法制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全球治理问题尤为重要,而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和国际权力格局变化,其参与全球治理进程的必要性持续凸显。一方面,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依据现有国际制度框架展开;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新变化也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机遇。未来,中国可从巩固存量,全面参与治理;变革增量,完善组织机制;创新理念,夯实理论基础三方面入手,克服目前参与不全面、机制创设能力不足、理念基础薄弱问题,走好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科层制治理、市场治理、网络化治理三种传统治理模式的失灵,有关学者提出了"元治理"理论,突出强调国家权威在社会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元治理"理论在中国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起到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元治理者",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应从坚持领导地位、加强自身建设、协调多种治理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公共治理转型的全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发生从旧到新的治理转型,治理转型实际上是一场全球性变革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公共治理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全球治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模式,为中国探索和建立更为有效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实现公共治理向"良好治理"方向的转型提供了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协同治理路径的内在机理,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协同治理应当围绕"谁来协同治理、协同治理什么、如何协同治理、靠什么来协同治理"四个基本问题来谋划,从治理主体培育、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方式创新三个方面系统性构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全球城市和全球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关联。对于这种关联,以及全球城市在全球治理中主体地位的提及和理论上的论证,散见于有关文献当中,以全球城市的主体性为对象的经验研究和系统性总结还很少见。本文以现有的文献为依据,从城市外交、全球城市网络和全球治理领域三个方面,对全球城市展现出的主体功能进行归纳梳理,提出全球城市作为全球治理主体的经验验证问题,希望对全球城市在全球治理框架中的行为主体作用,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能源安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决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和质量。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对中国能源安全提出"平衡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确保低碳语境下能源供给安全、通过参与和主导全球能源治理化解能源安全风险"三项全新要求。因此,中国应以新时代能源安全战略为分析对象,构建"内涵—制度—实践"分析框架,把握新时代能源安全战略的三重意蕴,即安全内涵、破解全球能源治理赤字和探索经济增长"低碳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外交评论》2017,(6):1-21
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正面临大国合作势头消退、多元主体协同缺失、治理对象模糊不清和治理机制存在缺陷等多方面制约。这种制约将长期存在,各种全球性议题的治理恐将面临较大困境。这种情况既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构成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战略机遇。在未来3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应全面摸清全球治理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确定战略目标,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本国复兴目标服务,力争实现中国自身复兴与全球治理体系演进两个进程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减弱,中国外贸企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下降,从近三届广交会的情况可以看出,外贸形势十分严峻。我国外贸企业只有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才能在未来的全球贸易竞争中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外贸企业的产业趋势创新、发展电子商务、创造品牌价值、建设创造基地、全球贸易定位等,是对我国外贸企业加快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新发展阶段,"城乡中国"将会成功转型为"城市中国",理解中国城市治理将成为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最佳窗口。城市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目标实现。空间正义理论与新发展阶段城市基层治理有着内在耦合,空间正义必然地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伦理诉求。通过对转型期城市基层治理的城市空间权利、城市空间贫困、城市空间更新等问题的批判,未来城市基层空间治理需要遵循"人民性"的政治逻辑、"城市性"的治理逻辑以及"个体性"的技术逻辑,从"治理共同体""协商式治理"与"精细化服务"三个层面进行制度构建,形成迈向空间正义的城市基层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20.
新型全球治理观与“一带一路”合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8,(2):1-14
近年来,全球治理赤字居高不下,世界政治的不确定性日益加深。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进入新时代的"强起来"的中国,该如何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思想。这是一种新型全球治理观,回答了"谁来治理"、"怎样治理"和"为什么治理"的重大问题,强调治理的多元主体、开放包容和公平公正,旨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是以新型全球治理观为指导的国际实践,以构建多元协商的合作体系、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和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共同体为主要内涵和目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思想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践有助于全球治理走出实践和理论困境,引领塑造新型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