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真 《传承》2011,(25):32-35,8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属于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概念的理解,国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需要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含义进行界定。在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形成的学理渊源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其形成是对古希腊的交往观、十六至十八世纪英国的交往观、十八世纪法国的交往观、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的交往观批判的扬弃与合理的继承,这对于进一步全面把握交往理论的内涵及价值可提供重要的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环境影响不断加深,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官兵对外交往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管理教育必须高度关注。 一、官兵对外交往的基本特点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感到同过去相比,官兵对外交往呈现的新特点主要有:一是交往动机日趋复杂。  相似文献   

3.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1,(18):61-61
庄周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如果自己知道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并且知道保持多少的交往距离,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和痛苦了。与人交往,必须谨慎,尤其是拥有人民给予权力的人。譬如与小人、恶人不可交往,否则日后肯定倒霉;与多嘴之人交往,日后决无清净的时光;与好利之人交往,日后必受其累;  相似文献   

4.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过程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但基本因素只有两个,这就是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一,社会认知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观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从而决定是否与其交往和怎样交往的过程。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先有正确的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内容,可以分为对人的认识、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相似文献   

5.
<正>团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果,融合是各方各面的团结之实。只有真正做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在剑川,有桑岭村这样千年相守的情谊,他们精心守护着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团结之花,在日常的交往中,有论事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互帮互助成为常态;在剑川,也有敢于改变生产、生活状况的易地搬迁群众,他们知  相似文献   

6.
人活在世上,就注定必然和人打交道,包括与异性交往相处。与异性交往是一门艺术,颇有讲究。无论是在普通职场,还是在党政部门,都必须遵循与异性交往的基本规律,以恰切为度,处好关系。  相似文献   

7.
龙柏林 《岭南学刊》2004,1(6):52-55
在唯物史观视野里,作为生成依赖与决定因子的交往实践,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的生成基础;由个人主体资质和社会生活环境结构性构成的交往环体,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内外条件;由内容信息和工具媒介匹配性构成的交往中介,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必要环节。以上三者共同构架起个人交往主体性的生成图式。  相似文献   

8.
崔万玺 《前沿》2006,(6):70-71
教学语言是教学交往的媒介,追溯其发展历史,探讨教学交往的深层意义及教育教学实际中言语困境的表现,通过对教学交往本质的重新解构,从其特殊的交往目的、特殊的交往主体、特殊的交往信息、特殊的交往介质、特殊的交往关系等方面分析教学交往语言困境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交往”,这个概念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在形成“生产关系”概念时的过渡性用语。因此,人们在论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时,简单地对它作“生产关系”解。在一般的理论著作中,几乎没有它的踪影。本文主要依据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分析“交往”及“交往形式”的涵义,说明交往概念不能等同于生产关系概念;它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有其独立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重视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懂得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的道理,懂得真正的友谊的可贵。要求学生明确文明交往、礼貌待人和建立友谊、珍惜友谊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交往中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锻炼和提高交往能力。教材分析本课讲了同属交往而又各有侧重、互相区别的四个问题,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明确文明交往的基本行为要求,从而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交往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贺铁桥  李欣远 《传承》2008,(14):46-47
哈贝马斯由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诊断把脉而提出了其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由交往行为、交往行为合理性、生活世界等主要范畴构成。它具有调和、乌托邦的性质,但对于我们处理国际事务和促进世界和谐亦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淑霞 《求索》2008,(8):97-99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13.
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和沟通技能,能大方、自如地与别人交往,这是当代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却不懂得该如何与他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屡屡受挫,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却无法得到同伴的友谊。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就产生了社交退缩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听到别人的评价,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社交恐怖症。因此,及早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交往技能和交往品质,使自己能愉快地与他人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一、社交问题的基本表现(一 )人际关系不佳  有社交问题的青少年往往缺乏必要…  相似文献   

14.
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第八课《尊重他人,尊敬师长》的教育目标中,有一条要教育学生懂得文明交往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学会文明交往。这一点十分重要,主要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每个人天天都要遇到的,也是不可回避的事情。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扩大、活动能力的增强,与外界的交往也会日益增多,各种社会关系对每个中学生的成长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文明交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有原则、有方法、有技术。遵循…  相似文献   

15.
当前,闽台宫庙之间的交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祖庙和分灵宫庙之间的"分灵—进香—巡游"关系,同祀宫庙之间的联谊关系,地缘宫庙之间的交陪关系,也有某种特殊缘分导致的交往关系。首先,闽台庙际交往的多重形式是闽台民众在边陲环境下模仿中华主流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使得中华主流文化在闽台地区流传不息;其次,闽台庙际关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现的,庙际关系的多重性实际上反映的是闽台民众交往的频密性;再次,庙际关系网能够带来社会资本的生产,闽台庙际关系的多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宫庙积极投资关系网的行为促成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网络交往过程的质性研究呈现其交往的感性化特质,即网络交往语言亲密化,网络交往拉近心理距离,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网络是中国异地恋青年维系和发展亲密关系的新空间,青年通过网络空间产生比网下空间更为亲密的“文恋”的感性交往形态。网络也是青年延续传统社会交往规范进行感性交往的新空间,青年通过“交心”“心近”等交往模式维系和发展异地恋爱关系。分辨并适应网络空间中的感性交往和理性交往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青年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7.
吴德群 《传承》2012,(2):72-73,95
壮族山歌交往的显著特征是包容。具体而言,就是熟人与陌生人共融的交往结构;竞争与合作相济的交往关系;理性与情感并重的交往基础。这种包容性的交往由壮族社会的文化价值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师兼有多种角色,各种角色交往意义重大:"知识人"角色交往有助于提升能力;"社会人"角色交往能够满足心理需要;"圈中人"角色交往有助于在"学术圈"中获得承认;"投资人"角色交往能够有效积累社会资本。但是,当前我国大学教师角色交往却面临诸多困境:"知识人"学识差异导致交往深度不够;"社会人"意愿淡薄致使交往频率不足;"圈中人"自我封闭导致交往范围狭窄;"投资人"行为失当致使交往难以平等。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调适以改进现状,尤其是要加强团队建设以增强"知识人"角色交往;创设良好的氛围和制度以促进"社会人"角色交往;创造条件以增强"圈中人"角色交往;以及大力改进"投资人"角色交往。  相似文献   

19.
职场中与人的交往应该不仅仅是双方相互通通话而已,它应该有更深的意义,那就是在交往双方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组建起个人的“人力资源库”,这些朋友将是你生命中的珍宝。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行交往是有许多技巧和经验可循的,下面提供的一些成功与人交往的技巧,但愿有助于你打造自己的成功人生。1.要与关系网络中的每个人保持积极联系。要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日程表,记下那些对自己的关系特别重要的日子,比如生日或周年庆祝等。打电话给他们,至少给他们寄张卡让他们知道你心中想着他们。2.选几个自认为能靠得住的人组成良…  相似文献   

20.
人际和谐:社会性生成的交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认为,人类的生产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所决定的。这就告诉我们,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