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明玉珍入蜀者是元末明初最大的移民集团,他们以"麻城孝感乡"作为自己祖籍的身份认同。由于四川社会数百年来剧烈变迁所导致的社会动荡,在历史记忆的重构中,这种现象不断放大,形成了在川渝两地大多教人认为自己是"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四川的"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认同是经过元明清三代以麻城(孝感乡)的军事移民迁徙累加而形成的结果,其中四川的大夏政权以麻城籍军队为主,而明初以征调麻城的军籍移民填四川,而明末张献忠更是以麻城籍军队建立四川政权的基础。这些军事移民活动促成了"麻城孝感乡"移民祖籍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孝感乡作为"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的承接地和"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中转地,在这场贯穿整个长江流域、历时数百年的地域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浪潮中拥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知名度。近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孝感乡研究有所突破,但对孝感乡历史沿革、始建年代、地理方位、得名由来、都碑记与孝感乡都、孝感乡与孝感厅、孝感乡与孝感县、孝感乡历史地位及意义等问题仍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急需对此问题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考证。  相似文献   

4.
陈典 《理论月刊》2005,(10):65-69
明末清初,四川地荒丁亡的情况十分突出.清初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清廷在政策上对移民入川进行鼓励,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现象.清廷对移民入川的政策导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政策效应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6.
薪火相传云南陶宋、元时云南开始烧制青釉瓷器,元末明初出现大量青花瓷,到清初逐渐衰落。青花瓷的烧瓷上釉的技术由内地传入,并很快兴盛起来,最为著名的窑口是玉溪窑和建水窑。  相似文献   

7.
孙晟  舒萍 《求索》2006,(3):54-57
清代是福建移居台湾的高峰期,本文以《南靖书洋书山派萧氏族谱》为蓝本进行分析来展现一个闽南家庭在清代的移民历史和家庭史,以期寻到一些当时移民家庭的结构和特征,使我们能够探究由于移民所引发的家庭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系和财产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开院 《今日民族》2017,(10):48-51
在大多数的云南汉族家里,如果家里有老族谱,那么老人家肯定会拍着族谱上的灰尘告诉你:“我们的老祖宗是从南京来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是我们今天了解云南历史和文化另外一面所不容忽略的问题。在云南,那么多人认为自己的祖先从南京来,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要来?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他们又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就要来说说这些疑问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9.
《今日浙江》2006,(5):63-63
大南乡地处瑞安市西南部偏远山区,乡域狭长,总面积28.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多米。全乡3234户,总人口12575人。在莽莽的大南山,散落着大南乡18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交通落后,人口居住分散,村民面临着出入难、用电难、看病难以及缺田缺水、野猪祸害等问题,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32个自然村4300多人,缺乏必需的生产生活生存条件。为了尽快使群众脱贫致富,几年来,乡党委政府一直把移民脱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付出了许多艰辛与努力。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几年前,乡党委、政府通过认真调查分析,把9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全乡半数人口列入迁村并点移民脱贫的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乡移民搬迁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农业、交通、土地、林业等分管领导为小组成员和专门办事机构,定期听取移民工作汇报,认真研究下山移民的目标与实施方案,逐项解决移民搬迁中的具体问题。并针对贫困群众“宁愿受贫苦,不愿离故土”等顾虑,进行耐心宣传动员,召开移民工作动员大会,挨家挨户为移民解疑,让移民了解政策,接受、支持移民搬迁,形成了各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创建新家园的热潮。因地制宜,乡内安置。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乡政府对7个偏远自然村作了优先安排,向本乡许峰等3个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搬迁集聚。积极争取市土地、交通等部门经费支持,发动群众移山填谷造地,提高了中心村吸纳能力,顺利安置了370户1295人。穷则思变,下山脱贫。由于地貌条件限制,乡内安置容量有限。乡村干部决心穷则思变,带领群众迁出大山,到平原区马屿、飞云两中心集镇的建成区去发展。几年来,大南乡政府殚心竭力与迁入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就地块选址、土地审批、审批建房等环节进行充分协调;积极联系市府办、土地局、扶贫办、片区工委等有关部门及市领导,召开专题协调会,与迁入地干部一起召开群众协商会,使移民搬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相似文献   

10.
民国前期,广西向国外移民具有“三性”:移民结构成份的多元性;移民动因的复杂性;移民迁出地域的广泛性。民国中期(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特征有“五点”:为逃难而迁居国外;为抗日而转战在国外;水陆交通受阻出国人数减少;呈现先后“双向流动”趋向;逃避征兵或出国征战未归。民国后期,广西向国外移民最大特点是移民主体的转换,背景特征有五个“比较优势”:移民运作所需“时空占有”;“财产资源占有”;“知识资源占有”;“对外人脉资源占有”;意识形态、经济关联和政治倾向等综合资源占有,对移居西方国家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刘平 《传承》2010,(31):32-33
<正>在中国人的字典里,"下南洋"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词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既带着深深的无奈,又饱含浓浓的感情色彩。南洋的地理概念从明朝的时候就有了,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