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2.
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不断推进两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岸交流越来越全面深入地今天,中华文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凸显,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台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两岸经贸关系日趋成熟化客观地要求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共识。中华文化永远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它强大的凝聚力把海峡两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两岸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民众是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体力量。不断加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成为新时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台湾进行的创新合作,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但两岸民众交流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对构建两岸民众的社会认同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两岸文化交流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内涵,搭建两岸文化交流平台,拓展两岸文化交流领域,传承民族共同记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对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在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和平统一中有着重要作用.以传承中华文化为纽带,以弘扬妈祖文化为桥梁,以两岸青年互动交流为媒介,以开启两岸党际文化交流为契机,是增强两岸政治互信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体现在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界内部各种关系上。和谐理念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文化根基,也是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底蕴。只有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才能实现全民族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青年踏寻孔子行脚"活动为两岸青年克服认同障碍、深化文化交流开辟了崭新道路.进一步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一是要强化组织规划,深化两岸青年交流;二是要强化文化纽带,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三是要践行社会责任,培育青年优秀品格;四是要树立国际视野,推动青年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两岸发展的未来。海峡两岸同宗同源、同门同种,两岸青年共同享有中华文化。中国走进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海峡两岸心灵契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及今后处理两岸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前,研究台湾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变化历程和现状、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方向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二十多年来,两岸民间社会力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催化,桥梁与纽带等重要角色。民间交流有助于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减少两岸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所产生的对立与疏离,以增强相互认同;民间交流提供个人、社团、企业、与民间组织更为多元的对话管道,以谋求降低冲突的解决成本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佛教是中国佛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能有力地推动两岸政治的改善、经济的交流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正值此六月初夏时节,两岸各界专家学者、社会贤达聚首高雄,参与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畅叙同胞亲情,传承中华文化,共促和平发展。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华文华学院,对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莅临盛会的两岸同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姓氏源流、姓氏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等民族文化认同理念,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区分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更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已经成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构成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是增强两岸认同意识、坚持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路径。云南包括茶文化在内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对台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尤以普洱茶文化为盛。普洱茶在台湾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悠久,普洱茶文化辐射力强,不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与云南的现实社会发展关系密切。鉴于对普洱茶的共同爱好,以及云南和台湾在普洱茶文化和产业上各具特点,若以普洱茶开展经贸合作,不仅前景广阔,且能带动发掘出两岸的合作潜力,共同携手弘扬中华文化,牢固经济和精神的纽带,为和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认同问题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两岸认同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目前,台湾民众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国家认同"上则呈现出更趋"台湾主体意识"的倾向。基于台湾民众现阶段的认同问题,应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元素,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工作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当前,影响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不足、社会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独派"政治力量及国际势力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有相当牵制作用等。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工作,要坚持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主导,从台湾同胞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使台湾同胞享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深耕南部和基层,注重做好中下层群体和台湾南部民众的工作;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文化和"一个中国"认同;发现、培养台湾代表人士,壮大拥护祖国统一的政治力量,团结和争取广大台湾同胞积极维护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民众心理、民意基础、民心走向。  相似文献   

15.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方针,而由台湾急剧的社会变迁与台独势力的“国家”构建所带来的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使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和平统一之路更趋艰难。如何不断增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务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已成为现实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岸经济交流由于其自身特点而被赋予重大使命。本文在分析了两岸经济交流的必要性及其所彰显出来的积极效果、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对全面认识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两岸关系近年来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彼此间的政治互信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对于统一事宜缺乏一致的思想观念或政治理念,在对台文化统战工作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作用未能真正充分发挥,因此亟需充分认识文化认同在对台文化统战工作中的意义,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对台文化统战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对台文化统战路径和具体策略,推动两岸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7.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末,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即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建立两岸特色经济机制;倡导中华文化;扩大人员交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等。“六点意见”是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客观分析当前两岸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确立的指导性纲领,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以及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伟大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两岸关系曲折发展过程中,作为非正式治理渠道“民间交流”看似“绵绵之事,无赫赫之功”,但是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开启了两岸交往的大门,推动两岸关系走上正常轨道及两岸交流的密切化,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填补了公权力真空,发挥了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化解两岸政治危机以及维护两岸和平局势,增进两岸人民相互认知和情感等作用。尽管民间交流并不能完全代表两岸关系的全部过程,更不能取代公权力间的合作,但只有两个公权力合作而没有民间交往,两岸的关系是不可能有扎实的基础的,在某种程度上,民间交流具有两岸公权力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旅游作为一种低阶性政治活动,能够超越两岸关系结构性矛盾的边界,衍生出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层面连动的大格局。海峡两岸双方基于旅游发展所进行的合作与互动,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具有机制建构、利益联结、文化整合及社会融合等政治功能。正确认识观光旅游在两岸互动中的角色与功能,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