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点】"多余指定"原则是指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法院把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区分为必要技术特征和非必要技术特征,在忽略非必要技术特征的情况下,仅以权利要求中的必要技术特征来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判定被控侵权客体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原则。而我国专利法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时,应当审查权利人主张保护的权利要求中所记载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的有关专利的法律法规当中,从来没有对多余指定原则进行规定,但这个原则已在我国部分法院的专利侵权判定中所采用.因此,认真研究多余指定原则的法理依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多余指定之应有含义及若干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专利侵权判断中的“多余指定”原则,曾引起颇多争论,后来似乎趋于沉寂。近来赵吉军发表《论多余指定原则的合理性》一文,认识上有所发展。看来,该项争论有必要进一步求得较彻底的解决。本文对进一步的讨论提出几点建议。一、澄清概念的必要性 关于多余指定,存在法理是非与实施利弊两个方面的争论问题,它们互相牵连,比较复杂。 在复杂问题的讨论中,为了使讨论符合逻辑,按照逻辑的“同一律”要求,应该努力使持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4.
邓恒 《法律适用》2015,(2):101-104
确定涉案专利的保护范围是专利诉讼侵权比对与判断的前提和基础,对整个诉讼程序至关重要。法院判定被控侵权产品是否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首先应当确定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是否存在,而后方可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之内涵与外延。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明确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以及与必要技术特征相等同的技术特征确定的范围为准,如果涉案专利缺少一项或多项必要技术特征,则不存在可以获得保护的范围。若独立权利要求缺少必要技术特征,审判机关则可以径行判定被诉侵权产品不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5.
当被控侵权物再现了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时,如果被控侵权物与专利技术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是以与专利技术实质不同的方式、实现了与专利技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功能或效果,则被控侵权行为人可凭借逆等同原则,否认相同侵权指控。我国应当认可逆等同原则,作为被控侵权行为人抗辩相同侵权指控的手段,以完善专利侵权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当专利权人与被控侵权人对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特征的理解有分歧时,可以用专利说明书记载的相关内容解释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特征的含义,并且应当以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专利说明书的理解来进行解释,从而明确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二、判断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是否侵犯发明专利权,应当将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的技术特征与发明专利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进行比较。如果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包含与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相同的技术特征,或者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的某个或某些技术特征虽与专利权利要求的对应技术特征不同但构成等同,则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构成专利侵权,否则不构成专利侵权。  相似文献   

7.
凌斌 《法制与经济》2009,(19):74-75
判定被控侵权物是否对专利构成侵权,需要将被控侵权物的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技术特征做比较,而权利要求书的技术特征如何归纳,被控侵权物在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均是各国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衡平,又涉及诸多技术问题,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专利侵权判定的一个重要原则——全面覆盖原则  相似文献   

8.
对于先用权抗辩中"相同产品"的把握不能脱离产品的技术特征这一根本要素,应当从技术特征是否相同来认定是否构成"相同产品"。只要该被控侵权产品与在专利申请日前制造、销售的其他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没有实质差别,存在的这种差别仍然没有超出专利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就应当认定为"相同产品"。  相似文献   

9.
对等同原则的分析□孙爱民等同原则的基本理论等同原则是专利侵权诉讼中为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而经常使用的一项用来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专利侵权的原则。将被控侵权的技术构成与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相应技术特征进行比较,如果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研究了专...  相似文献   

10.
专利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具有一般知识产权的全部法律特征,在一般知识产权侵权判定中普遍存在的相同原则和等同原则自然都适用于专利侵权判定。但与版权和商标权等其它知识产权相比,专利权还具有许多独有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独有的特征,使得在专利侵权判定中的相同原则和等同原则带有许多特殊性。一些人由于对专利权的这种特征认识不足,对专利侵权判定原则中的一些问题的产生疑惑。  相似文献   

11.
对于“以方法定义产品的权利要求”的专利侵权判断中,美国法院认为权利要求中的方法技术特征对专利的保护范围具有限定作用,产品的新颖性、创造性等可专利性只与产品本身有关,而与方法技术特征无关。我国对于“以方法定义产品的权利要求”的相关规定并不清晰,建议应当坚持“必要性”规则,在专利侵权判断以及新颖性、创造性等可专利性判断时,都应强调方法技术特征具有限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专利侵权判定中,等同是指技术特征之间的等同.在进行等同判定之前应当先以司法政策为指引,结合个案案情确定合理的宽严标准.具体判定时应当首先对技术特征作准确划分与解释,然后严格遵循“三基本一无需”规则逐一对比.对于功能性特征应适用特别法则.方法专利的等同判定也存在特别之处.在符合禁止反悔规则、特意排除规则、捐献规则、不保护现有技术原则的情形下,等同不成立.  相似文献   

13.
试论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等同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 确立和适用等同原则的必要性对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根据专利侵权判断的一般准则,只有当权利要求书中各个必要技术特征全部被利用的行为才构成侵权。也即被指控为侵权的产品或方法(以下简称侵权物)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的技术特征相比,其必要技术特征有一项不同,则不构成侵权。但当侵权物的技术特征表面上虽然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有所不同,却实质上是以相同的方式或手段,替换属于专利的部分必要技术特征,完成同样的功能,产生实质上相同的效果时,应认定侵权物为专利技术的等同物。即侵权物未脱离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4.
已有公知技术抗辩原则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公知技术抗辩,在法院的专利侵权司法审查中,指被控侵权人提出其被控侵权技术方案系与已有公知技方案完全相同或等同的技术方案,即使被控侵权技术方案入了涉案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也并不构成对涉案专利侵的抗辩原则;而在专利无效审查中,是指专利无效申请人出涉案专利与已有公知技术完全相同或构成等同,从而要宣告该专利无效的抗辩原则。从广义上说,已有公知技术辩原则可以运用于法院的司法审查程序,也可以运用于专复审委员会(下称专利复审委)的无效行政审查程序,而法司法审查程序又包括专利侵权民事诉讼与不服专利复审裁决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权利要求中的功能性特征,专利授权审查程序中的解释规则应当与专利侵权审查程序中的解释规则相一致.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功能性特征,应当被解释为仅仅覆盖了说明书记载的实现该功能的具体方式及其等同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限制等同原则的适用,衡平法中的禁止反悔原则被适用到专利侵权判断中。专利侵权中的禁止反悔原则不再强调传统禁止反悔中的“被他人所信赖”,但“为了获得专利”和“被放弃的内容”仍是很多国家适用禁止反悔原则时的条件。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于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所设置的条件较为宽松,使所有在审查和无效过程的修改都成为禁止反悔的理由。在专利无效过程中,专利权人的修改方式有三种,其中放弃权利要求的修改因为不是为了获得专利,不应当导致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权利要求合并的修改,因为在判断等同时不涉及放弃的技术方案,也不应当适用等同原则。  相似文献   

17.
陈文煊 《人民司法》2012,(20):40-43
【裁判要旨】对于权利要求中以功能或者效果表述的技术特征,在专利侵权判定中不应以其字面含义确定该技术特征的保护范围,而应当以说明书和附图描述的该功能或者效果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等同的实施方式确定保护范围。唯有如此,才能使专利权的保护程度与该发明对人类社会所作的贡献相适应,避免涉案专利不恰当地压缩在后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专利侵权行为中完全照搬式的专利侵权行为并不多见,更多的表现为对专利产品进行改头换面,这给专利权人发现侵权行为平添了诸多障碍,也给专利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判断是否侵权增加了许多困难。经过改头换面的产品是否侵权,判断时就自然地引发了本文要讨论的问题——等同原则的适用。一、造用等国原则的理波依稻所谓等同原则,是指被控侵权人以替换物取代专利权人独立权利要求中的必要技术特征(被替换物),而替换物和被替换物以实质上相同的方式,完成实质相同的功能,达到实质相同的效果时就应当认定为侵权,这个原则就叫做等同原则。…  相似文献   

19.
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最主要、最复杂的工作是判定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是否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这项工作需要依据原告的专利权利要求和说明书及附图的解释,公正地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分析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的主要技术特征,比较两者的技术特征,运用等同原则...  相似文献   

20.
刘晓辉 《河北法学》2002,20(Z1):71-74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莫过于“等同原则”的适用。如何在为专利权人提供充分保护的同时,较好地发挥法律对公众的通知公告作用,继而有效地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这是我们在适用该原则时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法院在实践中也经常遇到等同侵权的案件,但由于法官的经验不足,加之这一方面学界理论研究的滞后,使得该原则的适用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