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黄玉顺将“是否主张吸收西学”视为现代新儒学和全盘西化论区别的标志,认为梁漱溟是全盘西化论者。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思维范式的两大学派,现代新儒学与全盘西化论的区分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主张吸收西学,而在于对如何吸收西学的不同回答及为吸收西学所作的哲学论证,在于通过文化选择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他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新儒学与全盘西化论的对立表现在:反对全盘西化论将儒学与封建专制制度等同的观点,通过区别制度儒学与儒学义理而彰显后者的永恒价值;检讨全盘西化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局限性,要求整全地了解西方文化;主张中国和世界未来文化要走中国的路,并且提出返本开新的儒学复兴之路;反对全盘西化论“现代化即是西化”的主张,提倡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梁漱溟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新儒学修正了全盘西化思潮的极端化倾向,最终与全盘西化思潮构成对立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输出通缩论” 的由来及依据 当前“中国威胁论”又有新版本,“中国输出通缩论”悄然兴起并开始蔓延。“中国输出通缩论”源于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2002年10月所作的一份题为《中国因素》的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商品出口,将自身的通货紧缩转向全球,中国是当前世界通货紧缩的来源之一。此论一出,令各界震惊,并引发了一些对中国的抨击。对此,我们需要认真辨析,以明是非。所谓的“中国输出通缩论”的主要论据是:  相似文献   

3.
政治广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聂华林 拜琦瑞(1 ,3)制度变迁 :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李 怀 (1 ,61 )“三个代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张西立(2 ,3)“变相资本主义论”剖析成 龙 (2 ,40 )我国并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周利生 (2 ,45)民主是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基础和保障安慧娟 (2 ,49)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时代主题庞 桥 (3 ,65)论中国的梯度政治申巧红 张孝文(4,9)试论邓小平政治合法性维护的实践及其启示张亚泽 (4,1 4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析邢文婷 (4,1 8)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毛寿龙(5…  相似文献   

4.
“中国输出通缩论”的由来及依据当前“中国威胁论”又有新版本,“中国输出通缩论”悄然兴起并开始蔓延。“中国输出通缩论”源于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2002年10月所作的一份题为《中国因素》的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商品出口,将自身的通货紧缩转向全球,中国是当前世界通货紧缩的来源之一。此论一出,令各界震惊,并引发了一些对中国的抨击。对此,我们需要认真辨析,以明是非。所谓的“中国输出通缩论”的主要论据是:首先,出口输出通缩。该报告认为,目前全球经济疲软,亚洲通货紧缩尤其令人…  相似文献   

5.
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叶(1935年),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发生过一次有关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大论战,即“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之争。本文仅对这场论战进行初步分析,以便总结历史教训,借鉴于现实。一从鸦片战争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其间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疮痍满目。中国的文化,一方面被西方文化所冲击,接  相似文献   

6.
洛克的“反省”说过去在苏联和我国的哲学史教科书里一直被视为难心主义而受到批评,全面地、实事求是地把握“反省”说,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反省”说的提出和“反省”的真正含义 “反省”说是洛克在其哲学名著《人类理解论》中提出来的。它是如何提起来的?“反省”在洛克那里的含义是什么? 众所周知,十七世纪的欧洲广泛地流行着“天赋观念论”。欧洲大陆的唯理论特别是笛卡尔和英国的剑桥柏拉图派都固守这错误观点。这引起了洛克的不满。洛克从经验出发,致力分析“天赋观念论”的各种论据和借口,逐一加以驳斥,而后针锋相对地指出,无论是在“思辨领域”、“认识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道德领域),所谓  相似文献   

7.
近日收到朋友的一条短信,说的是兔子、狼与狮子的故事:兔子在写论文,狼走过来,问兔子在写什么,兔子说:“我在写论文,《论兔子怎么打败狼》!”狼大笑:“哈哈,可能吗?你的论据呢?”兔子指指背后的山洞:“论据在里面呢。”狼不相信,就走进山洞。一阵惨叫过后,兔子也走进山洞,看到狮子端坐在那里剔牙。兔子说“:老师,怎么样?”狮子大笑:“哈哈,这个世界,写论文还要什么论据啊?关键是看导师是谁!”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化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影响10亿中国人,而且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文化有重大影响。在深化改革所涉及的各个层面中,传统文化的背景是最有力的一个层面。也是对深化改革所发生滞阻量最有力的一个层面。1985年开始的文化讨论,主流的观点以为传统价值的彻底变革是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全盘西化”论即是代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法学界对经济法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仅就其中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关于经济法的概念、调整的对象和范围问题目前基本上有四种论点,我把它们分别称为“一切论”、“没有论”、“各种论”和“部分论”。(一) “一切论”。把一切经济关系都看成是经济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认为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规的总称。”也有人提出,这样表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第二次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2006年新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社会现代化研究》(课题组长何传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刊编辑部根据此报告的资料,并参考2005年《中国现代化报告———经济现代化研究》的有关数据,整理归纳出“现代化报告”的几个主要观点和论据。期望给读者一些事实,一些启示,并希望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姚忠福 《小康》2005,(12):68-70
问题——最近,美国兰德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由于贫富差距、失业和“糟糕”的金融体系等问题,到2020年,将会变得非常穷。实际上,这是“中国崩溃论”的又一个变种。中国的快速发展尽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需要提醒的是,中国又确实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很大危机。因此,在我们没有必要为“中国崩溃论”恐慌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还面临许多挑战,中国经济是否有染上某些“洋病”的危险?诊断——白血病:拉美危机之症所谓“拉美危机”,是指在1990年代拉美国家由于选择“外资主导型”开…  相似文献   

12.
国内最近流行的“主观真理论”对经典的“客观真理论”的批评缺乏针对性。真理诚然是一种认识 ,但认识毕竟还有主观的 (任意的、武断的、缺乏根据的、不符合逻辑的或规律的 )同客观的 (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之分。客观真理论则在承认真理是一种认识的前提下来论证真理不是一种主观的认识而是客观的认识。在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时候 ,必须区分客观性的本体论含义和认识论含义。客观真理论并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13.
"全盘西化"思潮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浪潮、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和西方的文化扩张均对其形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激进主义思潮,"全盘西化"思潮在根本上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它至少在以下几对关系上是错误的一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将二者决然对立,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相承接的一面;二是在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问题上以偏概全,忽视了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多样性;三是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犯了绝对性的错误,没有看到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国只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但不能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二元对立论”或“传统阻碍论”几乎已成为许多人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共识。但是 ,在浙江南部的一些宗族村落 ,村落家族文化经受了现代化的洗礼 ,在不断变革中顽强地生存着 ,并与现代化在差异中契合 ,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范式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一)毛泽东论学习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  相似文献   

16.
徐瑞同志《〈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和理论地位再思考》一文(见《社会主义研究》1990年第2期),认为《宣言》只能从总体上完成一个历史任务即“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并没有完备地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列宁评价《宣言》对马克思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乃是绝对地歌颂,容易导致“封顶论”、“僵化论”和“完全过时论”。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论、国家论、政党论……都是在阶级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认为,阶级斗争理论是我们观察社会历史的“基本的指导线索”。他还说过:“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32卷第240页) 人类认识阶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已存在了几千年,但认识阶级的存在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法国复辟时代的一些历史学家,如  相似文献   

18.
<正>社会学的一个主流理论"现代化论"认为,传统的社会是一个正三角形的等级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菱形的相对平等的社会。日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战前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里并没有形成菱形的现代化社会,反而延续了底层社会大量积压、社会阶层固定的正三角状态,只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夙愿。然而,实现现代化要不要付出代价?到底要承受怎样的代价?有的同志讳言“代价”,一提到代价就冠之以“代价论”的帽子。这种态度实际上是有害的。笔者无意为“代价论”辩护,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代价论”之争作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美国“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一、美国资产阶级学者的“新经济论”美国资产阶级学者的“新经济论”,不是最近这两年才出现的。首先提出这种论点的人,当推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其论点集中表述在他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继他而起的是约翰·奈斯比特。他的代表作是1983年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他们的主要论据都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和“从国家经济到世界经济”(托夫勒的提法是“民族国家的崩溃”)。随后,美国资产阶级报刊上不断发表一些经济学家有关“新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