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 ,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经济震荡、道德沧丧、精神枯萎等弊病。由此东方国家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反现代化的思潮 ,梁漱溟和甘地是中印两国的突出代表。在排斥现代工业文明 ,批判西方文化 ,提倡本国文化 ,主张乡村重建方面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梁不像甘那样排斥工业化 ,认为西方必将被迫接受中国文化 ,在乡村重建的经济方面主张“中道”即不排斥工业化 ,但又反对过度工业化 ,提倡分散、中小规模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与甘地现代化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经济震荡、道德沦丧、精神枯萎等弊病。由此东方国家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反现代化的思潮,梁漱溟和甘地是中印两国的突出代表。在排斥现代工业文明,批判西方文化、提倡本国文化,主张乡村重建方面,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梁不像甘那样排斥工业化,认为西方必将被迫接受中国文化,在乡村重建的经济方面主张“中道’即不排斥工业化,但又反对过度工业化,提倡分散、中小规模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4.
赛义德在其对后殖民主义批判有开拓性影响的东方主义中指出:西方观念中有两个东方:一个东方(east)是一个地理概念,另一个东方(oriental)是一个有自身历史以及思维、意象和词汇传统的文化观念,是西方人的虚构,使得西方得以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待东方①。进入世界体系以后的东方之所以具有意义完全是“取决于西方而不是东方本身,这种观念直接受惠于西方的各种表现技巧,是它们使其清晰可见,并且居于关于它的话语那里。”②在他看来,虽然有过(现在依然有)语言学意义上的东方,有弗洛伊德主义的东方,斯本格勒主义的东方,达尔文主义的东方,…  相似文献   

5.
何敏  何清 《求索》2010,(3):192-193,205
林纾在《黑奴吁天录》中将主人公汤姆大叔由原著中“黑色基督”变形为“千古义仆”。这种误读在晚清文学语境中具有典型意义,是对西方文学接受的一种范式。它本质上是以西方为“他者”观照下完成的“自我镜像”。东方与西方并非后殖民主义文论强调的那样是单向的“凝视”与“被凝视”关系。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其实是两种文明互为“他者”相互参照并进行自我书写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余英时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近现代具有“批判的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史上自孔子以来的“士”则大致相当于西方学人所刻画的近现代“知识分子”,仅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不治而议论、修己以敬等具体表现。余先生在中西方比较中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及其文化传统,从而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维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是五四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启蒙思想家,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中国启蒙运动的传世之作,其富有原创性的中西印文化比较理论,集晚清以降启蒙运动中西文化论之大成。梁漱溟的比较文化理论,表征着五四启蒙运动之一种辩证的批判思维。一方面,他以现代性批判传统,肯认第一路向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及其科学、民主和工业化等现代文明成果,承认中国在第一路向上现代化的失败,批判古典中国的专制主义、家族主义、三纲礼教,并坚持中国必须进行第一路向现代化的补课;另一方面,他又以传统批判现代性,以孔子"仁"的人生哲学会通柏格森、倭铿等的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批判西方现代性之工具理性膨胀、生命偏枯、精神空虚、天人对立的深刻困境,并预言世界未来文化将是以孔子人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复兴。这种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双向批判的辩证批判思维,具有中国启蒙运动集大成之理论气象,并表征着一种现代中国的新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统本体论认为,本原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础,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由之构成、万物消灭后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或者是精神。但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应该是“在”的问题。由此海德格尔重提了“在”的问题并深究了“在”的意义,批判了无根的西方传统本体论,反转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个方向。而当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并找到了人(Dasein)这个“此在”的时候,他的有根的生存论思想终于建立了起来,从而也就完成了他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生活世界”概念的诠释来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他在批判由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形成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观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回归事物本身”,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价值,人的生活世界是文化-历史的世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文化,最后提倡回归伦理本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雅玲  夏弦 《求索》2014,(9):134-137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著名戏剧《蝴蝶君》主要探讨了在东西方文化视域和同性恋亚文化形态下男女主人公力图建构主体身份的历程,男主人公伽里玛作为一个在西方社会里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屡次受挫的弱者,企图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东方亚文化中重建自己丢失的主体身份;而女主人公宋丽玲作为以异性恋为合法婚恋礼俗社会形态下的一名同性恋者,为了逃避被否定和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力图通过计谋挑战“他者”语境和身份来实现自己身份的认同.这两种以“他者”为主要观照语境的身份建构策略注定会导致身份更加迷失甚至会使人性扭曲,因而招致不可避免的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