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个体经济进行法律调整的提出关于苏联的个体经济,应该承认,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属于个体经济的范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提到法律调整这个高度的。而在“斯大林模式”的时代根本不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也就不可能有个体经济的法律调整。然而,经过从50年代到80年代三十多年的实践,苏联同东欧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个体经济仍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东欧西方马克思主义眼中的苏联模式陈振明关于前苏联核试验的一份“秘密报告”俞林编译回顾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演变王崇杰形成“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条件及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陈立旭俄国学者谢苗诺夫谈苏联解体及俄罗斯当前的社会政治状况钟亚平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沈克华、张盛发从全面结盟到分道扬铭:论苏东剧变的历史基础李兴斯大林民族理论评析华辛芝原苏联、东欧地区国家左转初析郭增麟略论斯大林对外经济思想的阶段性特征唐朱昌民族矛盾与苏维埃联盟解体张琳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缓和…  相似文献   

4.
(1997年9—10月)前苏联东欧读‘苏联解体亲历记》摘记(续) 钟 民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市场发展状况与私商——兼论二十年代市场的特点 胡舟白关于列宁“直接过渡”思想的再探讨——与俞良早同志商榷 陈波俄学者罗伊·麦德维杰夫谈新大林与语言学问题 邢艳琦十月革命与列宁战略思想的两次转变 俞良早重评斯大林的“一国建成”论 李心华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左凤荣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反响 刘志清关于十月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建华千秋功过,谁人曾予评论 ’——近年来俄学术界有关十月革命的评论 聂锦芳试论意识形态在苏联解…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二年,斯大林在写给“经济问题讨论会”的意见中(即《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提出了关于“统一的世界市场已经瓦解”,“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在随即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苏联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自此以后,这个理论在苏联和其他各社会主义国家广泛流行,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这一理论本身的谬误及其在实践中造成的不良后果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我国解放后三十年中经济发展不快,也与长期受斯大林理论的影响,在对外经济关系中采取闭关自守政策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对斯大林这一理论本身的是非与它在实践中的得失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苏联模式在中国是如何被强化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着苏联模式显露出来的弊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和广大知识分子也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不同,这两种探索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的结果,不仅是以捍卫斯大林和苏联模式为基本出发点的探索大获全胜,而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者惨遭失败,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20多年中苏联模式以更加强化的形式主导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另外,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强化也是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理论,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斯大林指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一论断在随即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并成为苏联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此后,这一理论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1996年5一6月前苏联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与前苏联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刘希德前苏联第一所国际儿童院罗威六、七十年代台苏关系探析刘中刚宋力俄罗斯学者论苏共二十大、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任建华摘译列宁的民族理论与实践—纪念列宁逝世72周年华辛芝民族主义在前苏联的表现及特点张建华前苏联的生态学研究张国胜杜布切克与勃列日涅夫等前苏联领导人的会谈记录陶涛译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命运薛汉伟孙代尧也评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左风荣再谈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沿革薛新国90年代中欧国家与前苏联、俄罗斯的关系李兴新东欧…  相似文献   

9.
“改革就是革命”。具体地讲改革就是模式的转换,就是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目前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都面临着三种模式的转换,即:①传统模式——改革的对象:②转换中的模式——改革中的现行模式:③新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一、传统模式传统模式也即斯大林式,或称国家社会主义模式,主要形成于苏联三十年代斯大林执政  相似文献   

10.
苏联八十年代中期掀起的改革浪潮使“什么是社会主义”成为热门话题,特别在苏联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五六年来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纷纷登台亮相。讨论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即以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前后为分野。前一个阶段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今后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可以概括为斯大林搞的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一种意见认为,所谓斯大林模式确有弊端和缺陷,他本人也有严重错误。但斯  相似文献   

11.
苏联机关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斯大林时期是从加速发展经济这一前提出发的,它忽视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现在成了当前苏领导人发展政治制度的障碍。尽管自赫鲁晓夫起的苏联领导人一直大声反对,但在机关人员中所形成的行政管理作风很难在短期内根除。在斯大林统治年代,有一个比喻比较流行,即将布尔什维克的整个事业比作一台军事机器,充满党性的行政工作人员比作军官团,它们利用各种机构作为“传送带”,指挥工业中的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四十年代末南斯拉夫和苏联发生过严重冲突。五十年代中期南苏关系恢复和改善后,南斯拉夫坚持不返回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一如既往地捍卫独立自主原则和对世界事务的公正立场。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苏联军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阿富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南斯拉夫毫不留情地批评苏联的错误政策。然而,饶有趣味的是,除苏南冲突时期外,南斯拉夫和苏联积极发展了并且正在发展正常的、甚至称得上良好的经济关系。自1974年到今年,苏联一直是南斯拉夫对外贸易的第一号伙伴。这是值得我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东欧关于托洛茨基研究的国际讨论会在俄罗斯召开莫斯科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综述斯大林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中苏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吗? ——兼谈《避免了一场核战争>冷战开始后苏联加强集团内部统一的举措勃列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从苏联哲学的演变看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原因 ——<苏联哲学的演变(1919—1953"一1991>一书概述苏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语言改革与苏联的解体剧变前夕苏共基层组织的涣散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独联体各国共产党对社…  相似文献   

14.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意义在于展示21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中国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21世纪世界共产主义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许多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本文探析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如何判定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和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等问题,进而揭示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借鉴意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取代所有对抗性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自由支配时间和实现按需分配来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正在走向"自由王国",其前提是将人从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一种"突变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初期理想模式的过渡性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借鉴了苏联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及教训,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5.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意义在于展示21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中国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21世纪世界共产主义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许多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本文探析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如何判定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和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等问题,进而揭示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借鉴意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取代所有对抗性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自由支配时间和实现按需分配来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正在走向"自由王国",其前提是将人从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一种"突变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初期理想模式的过渡性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借鉴了苏联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及教训,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2月)前苏联东欧苏联转移艺术珍品大行动勃列日涅夫年代:苏联走向衰亡的关键性转折时期吸取苏联剧变教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关于马克思俄国社会思想的几点讨论国外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争论从战后初期英国工党的对苏政策看冷战的起源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对苏东关系的影响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从联邦制国家形式析苏联解体原因就《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一书访李永全博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界“苏联模式”研究述要季米特洛夫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研究前捷共领导干部谈世界资本主义及欧洲社会主义前景前苏联与俄罗斯的东南亚政策及其影响我…  相似文献   

17.
李周 《法国研究》2001,(1):94-103
法国共产党是当代法国的参政大党 ,也是欧洲少数几个坚持共产党称号和共产主义目标的共产党中的第一大党。从 50年代末开始探索法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到 70年代提出建设“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法共在国际工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80年代法共党员逐年减少。苏共剧变使其处境更加艰难。在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中 ,法共提出了“共产主义变革”的思想 ,用“新共产主义”代替“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确定了 2 1世纪“共产主义新规划”。近十年来 ,法共走出了力量逐渐减弱的阴影 ,持续以数万人 /年的速度发展新党员和积极分子 ,最…  相似文献   

18.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已历尽三十八载风雨,在其间他们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着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已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自治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主义自治的精神和原则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民自治从安德罗波夫提出迄今亦已几年。过去苏联一直把社会自治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而将其排除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外。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才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思想并把“日益全面地实行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作为现阶段苏联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战略方针。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还列专章论述了人民自治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苏《关于消除中程和中短程核导弹条约》的签字和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普遍认为,这是苏联贯彻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在军事政策调整方面的重要步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是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巨变的年代。苏联文学界也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斯大林逝世后不久,出现了涉及文学创作原则、方法、题材、文艺批评标准等根本问题的论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也出现一个又一个爆炸性事件。不过,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潮——“自由”与“保守”——间的斗争首先表现在文学批评中,它形成了一种宗派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