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谈鲁迅的有文人,有亲人,有要人。但军人谈鲁迅的不多,张学良就是其中一个。那么,在张学良眼里,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鲁迅会骂人。1947年11月16日《大报》有一篇介绍张学良谈鲁迅的文章,说:张学良蛰居台湾之后居然大读《鲁迅全集》,红封面的20巨册的书,厚厚堆满了他的书桌。他一度几乎言必谈鲁迅。他和张治中谈到鲁迅,说道:"鲁迅的文笔的确辛辣之至,我也被他骂得好苦。"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对鲁迅的骂似乎并没有多少反感,反而有一种"入木三分骂也精"的享受和快感。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被秘密幽禁的50多年里,他和周恩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感情。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周恩来与张学良分手25年之后,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仍在通过香港种种关系设法为张学良隔海捎书。以下记述的是周恩来1962年密信送达台湾的经过。周恩来写信的起因1961年12月12日晚,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有张学良  相似文献   

3.
正上世纪90年代初,张学良将军五弟张学森先生多次来北京,期间我和丈夫耿其昌在有关方面介绍下有幸与他相识。一次交谈中,张学森先生说:"大哥张学良非常喜欢你俩的表演。"听罢此言,我和耿其昌既惊讶又兴奋,惊讶的是我们从没去台湾演出过,张学良将军怎么会喜欢我们的表演;兴奋的是能得到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千古英雄"的张学良将军的垂青深感荣幸。于是,我们带着一丝疑惑赶紧请张学森先生细说原委。他微微一笑开口道:  相似文献   

4.
正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学良将军五弟张学森先生多次来北京,期间我和丈夫耿其昌在有关方面介绍下有幸与他相识,一次交谈中张学森说:"大哥张学良非常喜欢你俩的表演。"听罢此言,我和耿其昌既惊讶又兴奋,惊讶的是我们从没去台湾演出过,张学良将军怎么会喜欢我们的表演;兴奋的是能受到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千古英雄"的张学良将军的垂青深感荣幸,于是带着一丝疑惑赶紧请张学森先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国民党当局囚禁,1946年又转至台湾,他的内心天时不充满了愤恨,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到了晚年,他更是怀念故土、亲人。 1980年10月20日,张学良和夫人赵一荻在台湾当局几十名“随行人员”的“护卫”下,前往金门作一次小小的旅行。  相似文献   

6.
1961年12月12日,周恩来和邓大姐邀请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夫妇、张学铭夫妇以及昔日东北政坛名士高崇民、净宝航等20余人,在北京饭店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 这次纪念会后,周总理想到张学思、张学铭诉述的张学良将军在被软禁期间曾险遭杀身之祸,后又被迫写了“忏悔录”等情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加之自己昔日同张学良的友谊,深感为中华民族立过功的将军依然在台湾过着“管束”的生活,于是提笔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一片心  相似文献   

7.
窦应泰 《党建》2009,(9):60-61
张学良被秘密幽禁的50多年里,他和周恩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感情。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周恩来与张学良分手25年之后,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仍在透过香港种种关系设法为张学良隔海捎书。以下记述的是周恩来1962年密信送达台湾的经过。  相似文献   

8.
爱国将领张学良对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在思想和行动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因当时他对红军北上抗日的支持是秘密进行的,所以知道此事的人不多。在纪念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60周年和西安事变60周年之际,深入探讨张学良与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关系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张学良当时联共抗日的思想轨迹和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的艰苦历程。张学良以特殊的方式支持红二、四方一面军北上抗日,是从他与周恩来举行延安会谈时开始的。在会谈时,他当面对周恩来表示了自己的这种态度。1936年4月9日至10日,周恩来和张学良…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晚年没有回大陆,应该说是个遗憾。他本来“想极了”(张自语)回东北,但因长久禁在蒋家后宫,对政治的隔阂是难免的,因此一旦出山,就会有诸多混乱且不适应。他本对自己的政治能量还有一定期许,但后来感到迷惑了。台湾的政治他不懂,台湾的政治也不要他,他只有到海外去独善其身了。不过这些都只是阻止张学良成行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他性格上的弱点,加上政治期望落差所致。  相似文献   

10.
1991年春节前,王冀(美中政策基金会主席,其父做过张作霖的总参议,在张学良的手下任东北军参谋长)在华盛顿突然接到张学良从台北打来的电话。张学良说有急事找他。见面后,张学良说想在有生之年回大陆看看,不知道中国领导人会不会欢迎。他当时担心自己曾背有"不抵抗"的骂名,国民党又说他是"历史罪人",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是时张学良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  相似文献   

12.
帙明 《世纪桥》2005,(11):55-57
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曾是张学良的老乡、同学、部 属和知己,两人共事长达10余年,情同兄弟。西安事变 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吕正操参加了共产党,率部 脱离东北军改编为八路军。从此,两人天各一方,音讯 阻断。但是,海峡并不能阻断他们的相互思念。张学良 在台湾被软禁中曾经对他的亲人说,在大陆,他最想念 两个部属,第一个就是吕正操。改革开放后,张学良的 侄女张闾蘅来大陆经商,沟通了张学良和吕正操的秘密 书札来往。人到暮年,两位老人都渴望着能见上一面。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送交国民党军委会"严加管束".1946年被押赴台湾.从此,他只能将对祖国大陆刻骨铭心的思念深埋在心里.历史的发展泯灭了政治恩仇,在其年过九旬之后,机会来了,老人的最大心愿--回返东北家乡看看,似乎就要实现了……  相似文献   

14.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吕正操,与张学良是同乡.他们都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的掠夺和蹂躏,都对日本军国主义怀有深仇大恨.吕正操原名吕正超,后来自己把"超"改作"操",意即操练好了把日本侵略者打出中国去.正是怀着这样的爱国志向,他刚满17岁就参加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当兵.翌年,经张学良推荐考入东北讲武学堂,学习军事和自然科学知识.毕业后回东北军,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曾任张学良的副官、秘书和参谋处长、团长等职.1936年吕正操被调到西安后,住在张学良公馆东楼,参加了西安事变.他对张学良披肝沥胆、虔诚爱国的民族气节极为崇敬.  相似文献   

15.
“来参观的人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台湾新竹县政府参议蔡荣光对民众参观张学良文化园区的热情有些惊讶。2009年4月20日,蔡荣光告诉记者,张学良文化园区开放近半年以来,日均接待游客约500人,而春节8天高达5万人。当初新竹县政府提出“张学良故居重建工程”项目,起因在于张学良的幽禁之所就在此地,而建此园区的目的在于吸引观光客。  相似文献   

16.
慧眼识英才 1926年4月,万毅被任命为张学良司令部副官处少尉副官. 这已是万毅第二次到张学良身边工作了.1925年3月底,正值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时,18岁的万毅考入东北陆军军士教导队第四期步兵科学习,教导队队长是张学良.入学以后,万毅即显示出其优良品行和才能,深得同学的信赖,也得到众位教官的赏识.经过6个月的紧张学习训练,万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天津张学良司令部副官处当上士.后又调往他部.1926年春节后,万毅找到张学良司令部,写了个"签呈",请求录用,重新回到司令部工作.张学良批示:"考试,因才录用."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0月14日,世纪老人、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将军因病在美国檀香山逝世,享年101岁.张学良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传奇人物,他和杨虎城将军在1936年发动的"西安事变",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又执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受到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军法会审,此后,长期身陷囹圄,成为20世纪的中国的一大冤案.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声威显赫、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他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涯中,最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就数"西安事变"了.这一事变,后被著名史学家唐德刚盛誉为"张学良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扭转中国历史、改变世界历史的‘杀手锏'".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周恩来有幸相识并相见恨晚,彼此欣赏.  相似文献   

19.
<正>长期以来,关于"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张学良参加过国共内战,由于特殊的经历,出于对国共两党的深刻了解,他在晚年口述历史时,对这一问题作了有异于一般学者和其他当事人的总结。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也就是没有中心思想";"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国民党虽然一度是执政党,也控制过国家政权,但一直没有形成中心思想。张学良直  相似文献   

20.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抗日。消息传出,外界哗然。这一天,张学良等人多次给中共中央发电报。张国焘在所著的《我的回忆》中说:西安事变发生时,毛泽东在给张学良的复电中说,"蒋某确系卖国独夫,理应付之国法,弟等极力赞成由人民公审"。中共中央负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