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杨东平 《北京观察》1999,(11):40-41
有位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一个似乎很可笑的问题:许多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比如野象,都面临种族灭绝的命运,但为什么家牛没有灭种之虞?答案并不复杂:四处漫游的“无主”的大象属于公共资源,利益驱动使单个的偷猎者绝不会产生保护野象的动机;而生活在牧场的家牛属私人所有,同样因利益驱动,牧场主则会尽力多养牛,从而多获利。据说,非洲国家对保护野象就有这么两种不同的做法,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由政府立法禁止捕杀大象,但收效甚微,大象的数量仍在减少;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等国则使大象私有化,允许人们捕杀属于他们财产的大象,那些地主们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谓中国野象即中国境内,在自然状态下生存,非人工驯养的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别名称为印度象、野象、老象等),以下简称为野象。一、历史时期野象的分布野象今天在我国分布限于滇南的盈江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景洪、勐腊这五县以南的部分地区。据现代动物工作者1960—1975年间十多次考察访问,野象总数仅有168只(近据报道:“西双版纳、南滚河两自然保护区统计,大象已增至四百多头”),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然而七千多年以来,我国野象的分布曾北起河北阳原盆地(N40°06′),南达雷州半岛南端(约N19°多),南北跨纬度约20°多;东起长江三角洲的上海马桥附近(约E121°多),  相似文献   

3.
《今日民族》2016,(9):26-29
正2006年第一次在西双版纳野象谷看驯养大象,就开始把镜头对准这种丛林中的庞然大物,但拍多了驯服的大象,总觉得不过瘾,便想把目光转移到野生大象身上。西双版纳、普洱、临沧部分地区是中国境内有野生大象生存的区域,但由于数量稀少,非常难以见到。即便生活在西双版纳本地,甚至专门寻觅拍摄,看到野生大象的几率也相当低。2007年,我听说大荒坝出现野象,曾特意去跟踪拍摄,一路上  相似文献   

4.
怪案:西双版纳从未发生过类似事件:一群野生大象被杀,但象牙、象皮、象肉丝毫未取便被弃尸荒野……   2000年 7月 15日上午 8时许,坐落在山林中的尚勇林业公安派出所的林警们荷枪实弹,正准备奔赴亚罗深谷巡逻查访,忽然,一个看上去 40多岁的男性山民,气喘吁吁地跑进派出所大门,大声疾呼:“不知是谁杀死了野象!……”   “什么?杀害大象?”派出所所长魏林听罢大惊,急问,“在哪儿杀死的?快说个清楚!”   举报人喘息着答:“在离野象谷观象台几十里的瞎猛子山口附近,大象尸体已经腐烂。我是凌晨去瞎猛子山一带采野药时…  相似文献   

5.
《今日民族》2013,(9):10-11
这里是三七的故乡,这里是铜鼓的家园,这里就是神奇的文山。彩云南,舞文山。文山山高水长,云舞飞扬。这里生息着壮、苗、彝、瑶、汉等11个民族,这里是民族文化的大展示,这里是秀美山水的新注释。那火热绚丽的民族文化,那旖旎奇美的山水风光,都释放着文山的美丽和热情。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关于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研究,前人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当时作者的着眼点不同,因此对野象在历史时期分布的范围、野象分布变迁的情况及其原因,看法还有差别。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试从历史动物地理的角度出发,初步整理分析了历史文献,结合地理、动物、考古、文物、甲骨文、金石等方面的资料,辅以云南西南部等地的调查访问,着重探讨近六、七千年来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也许不是无益的。限于水平,错误恐所难免,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7.
<正>热带季风,摇曳着佛塔的风铃,吹过佛堂,倾听梵音千年绕梁,吹过"古茶树王"的枝杆,品味着茶王千年的沧桑。热情好客的布朗人,在竹楼的火塘边为客人煮茶,奉献一竹杯清香的茶水,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这是布朗人的礼节,也是章朗古村的传承。"章朗"是傣语,"章"即"大象","朗"为"冻僵",直译为:大象冻僵的地方。据说布朗族定居在这里已有2000多年,称这里为"祖先曾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印象里,西双版纳是这样的风景——充满热带气息的大森林,有竹林、竹楼,遍地是美丽的鲜花,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味,沁人心脾。大象在漫步、蝴蝶在飞舞,傣家姑娘身着华丽的服饰翩翩而舞,裙边野兔嬉戏,远处孔雀开屏……这样的情景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去那里看看。  相似文献   

9.
关于习惯     
刘华 《今日广西》2008,(19):66-66
寓言一,在印度和泰国,常常可以看到大象被驯象人用细细的链子牵着,大象不挣脱,也不反抗。人们不禁感叹,陆地上个头最大的动物反而是最温顺的。但人们不知道,这种敦厚温良也是培养出来的。当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驯象人用一条铁链将它拴在水泥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渐渐地,小象不再挣扎了,直到长成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它也不再挣扎。随着时光流逝,它已经习惯了那条链子,习惯了被束缚。  相似文献   

10.
老莫 《台声》2002,(8):23-23
一只丛林里的大象,想吃一棵千年古树上的果子,因树太高,太大,大象只能望树兴叹!在无奈之余,低头看见树下有一群蚂蚁,围着自己的一堆粪便团团转。便灵机一动,怂恿这些小东西说:“你们怎么会这样傻?不知想办法去吃这大树上的新鲜果子,竟吃我的臭大便。何不让我们来合作,把这棵巨无霸推倒,你们吃果子、我吃树叶。”按照大象的意思,系叫蚂蚁先潜入树干里,把树干蛀空,再由大象负责把树推倒。哪知道这些蚁族没有听懂大象的话,误以为大象是叫它们爬上树梢去摇树。于是猴急地爬上树梢,摇呀摇呀!迄无所获之际,巧遇一阵狂风暴雨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发现,不长象牙的非洲象日趋增多。这种现象本是一种遗传变异的特例,本世纪初,不长象牙的大象只有2%左右,而进入90年代,已猛增至18%了。动物学家解释说,这是人们疯狂捕猎的结果。有象牙的大象,纷纷倒在偷猎者的枪口之下,而不长象牙的大象,则无...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畔的版纳傣乡 1962年8月16日,由省委边委书记吴志渊同志率领的工作组一行5人前往西双版纳,走到小勐养就可以看到大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那里有野象出没。路边出现了傣家竹楼。过了小勐养,前面就是澜沧江,远远看到景洪坝子是一片汪洋大海,原来是江水上涨,  相似文献   

13.
他就这样走来 坐在我面前的杜世军,只有33岁。他的年轻,一时无法让我把他与大象集团联系起来。 大象集团地处素有青岛后院之称的即墨市中心,下设大象食品有限公司、大象冷食公司、大象蔬菜加工厂、大象农副产品研究所、大象蔬菜基地、大象外贸进出口公司、北京万泉河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七个基层公司,固定资产1.2亿  相似文献   

14.
湛江民间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江民间舞蹈祝宇湛江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逢年过节便有民众表演,其中最受欢迎的有:傩舞“考兵”、“走成伥”、“舞二真”、“舞六将”、“人龙舞”、“舞鹰雄”、“舞”、“散花舞”及“屯兵舞”。历史悠久的傩舞粤西的傩舞历史悠久,且为粤西独有,主要流传于雷州半...  相似文献   

15.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它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我国南方的苗、侗、土家、仡佬、彝等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下面就黑龙江省蒙古喇嘛寺院中的傩舞作一探讨。 一、喇嘛寺院傩舞的传入 黑龙江省西部嫩江流域是蒙古族聚居区,早在辽金时期,蒙古杜尔伯特氏族、郭尔罗斯氏族就迁徙到这里游牧。到16世纪中叶,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从漠北呼伦贝尔东迁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省彝州这块土地上,有这样一支部队,当地群众习惯称他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插者”、“文明窗口的代表”。他们就是武警楚雄支队官兵们。失孩儿武警官兵寻亲忙拾钱包鹿城“打的”追失主1995年的火把之夜格外热闹,各地游客纷纷赶到鹿城参观旅游。7月21日这天22时许,鹿城街心花园处彝家“左脚舞”把远方客人带入如痴如醉的境界,客人们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彝家左脚舞的行里,尽情地欢乐。在这里执行任务的武警楚雄支队警通中队的官兵们,突然听到传来儿童呼喊父母的哭泣声,排长王宏伟对战友们说:“快!可能有小孩失散了。”Ic名武警…  相似文献   

17.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是云南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这里的七宣自然村对于人们来说也许是很陌生的,但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彝族"哑巴舞"就源于本村,至今有近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18.
在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路干休所社区街心花同,每天清晨都会响起“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的歌声。伴随那优美清脆的旋律,三五成群的老人身着红扇绿袖,或歌或舞,怡然自乐。老同志们婀娜的身姿及动听的歌喉,不时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赞叹声……这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东路街道办事处老年业余艺术团的50多位退休老同志聚集在这里进行晨舞。  相似文献   

19.
大象今天收到一条奇怪的短信息:“我有了,是你的!” 大象一直在回想,发短信息的是谁呢?在最近交往的女友中,有温柔可亲的羚羊小姐,有激情澎湃的斑马妹妹,有健康丰满的河马太太……但是,好象每次消魂的时候大象总是很小心,怎么会呢? 大象是森林足球俱乐部的王牌前锋。由于有一只灵活的鼻子,根据足球比赛的规则,用鼻子进球是有效的,所以大象的鼻子成为森林俱乐部每年夺冠的最锐利的武器。大象也是  相似文献   

20.
老达保是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基地之一,是唱响《快乐拉祜》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与歌舞为伴,与快乐相随。走进老达保,总是能听到他们歌唱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美妙歌声。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是全国闻名的拉祜族歌舞之村,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全村102户419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歌善舞,保留的拉祜族传统芦笙舞有64套、摆舞99套、古歌100余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