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春鹰 《中国人大》2014,(23):19-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的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立法工作还要在新的起点上更上一层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立法工作的重点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它,从数量主导型立法转变为质量主导型立法,进一步提高立法  相似文献   

3.
法律正义是有局限性的。法律正义不仅体现于实体判决中也体现于程序效率中,马拉松似的诉讼是难于实现正义的。法律程序虽有其独立的价值,但程序与实体之关系,毕竟是实体决定程序,程序又反作用于实体,程序是为实体服务的。应该设计好的程序制度,提升和保持法律工作者的素质,实现有限的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绩效考核深嵌于分配正义,是人们追求正义的定在。绩效考核治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提高的过程,内含了流程把控机制、系统融汇机制、考核反馈机制。流程把控机制,主要是对绩效考核治理运行机制的诸多环节进行操控、调节;系统融汇机制,主要实现绩效考核治理运行机制之流程的全盘优化,达到提升最大效益的目的;考核反馈机制,主要通过考核主体和考核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考核客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业绩状况作出反馈,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提升绩效考核治理的实效。为了建设正义社会,实现分配正义,需要清醒认识并合理运作这三项机制,不断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意义上探讨分配正义范畴的起源、所指涉的基本问题、主要特征、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解读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范畴的涵义,得出以下结论: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是伦理学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分配正义的法制化。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当时政治经济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对象、分配主体、分配标准、分配方式等;具有阶级性与强制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立法理念的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能够起到比较合理地安排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制分配主体的权利,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往往依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实施。  相似文献   

6.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何创新地方立法工作? 一、认识发展趋势,把握地方立法工作的“变”与“不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地方立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结经验,分析趋势,我们认为在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地方立法工作需要把握“五个不变”,推进“五个转变”。  相似文献   

7.
周坚卫 《楚天主人》2011,(1):11-12,29
201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年。地方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体系形成,标志着地方立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为新形势下国家立法工作确定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迈进法治体系,是法治进路的内在规律,是法治国家的历史必然,是法治中国的现实任务。宪法至尊、民主政治、立法科学、法律权威、保障人权、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构成法治体系的核心要素。推进法治体系,必须系统把握法律规范与多元社会规则、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衡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虽然基本解决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有法可依”问题。但是,这并不表明,立法工作可以停滞不前、坐享其成了。无论国家立法还是地方立法,其立法工作仍然非常重要,立法任务依然比较繁重。就地方立法而言,除继续做好日常立法工作外,重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1.
坚持科学立法 弘扬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团卫 《人民政坛》2007,(11):14-15
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作为一项国家的基本政治活动,是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立法机关所立法律的数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是法治体系还没有形成,而且与真正意义上法治体系的形成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当我们作出这样的评断时,有两个基本概念是必须予以澄清的,也只有将这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问题主要集中在立法供给不足,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内容滞后,某些规定缺乏合理性、弊端明显,法律的可操作性较差,而且许多环境立法在立法技术上不合理等等,导致环境法不能很好的满足我国环境保护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蒋红 《人大论坛》2014,(3):48-50
作者手记:当每次面对见义勇为的勇士们,特别是面对那些失去了儿子的父亲、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失去了父亲的儿子们时,我都一次次被见义勇为的英雄们的事迹所感动,也为他们见义勇为的行为未得到应有的理解、不能享有应有的社会认同和关怀深感痛心、感慨,总希望贵州能够尽快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依法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作为全程参与条例起草、修改、论证工作的一员,如今我回首条例出台的历程,一路走来深感与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分不开,尤其是立法人们的辛勤付出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5.
立法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立法工作总目标。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标志着我们完成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从文革的无法无天到今日的有法可依,具有里程碑意义。欣喜之余,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呢?我认为,除了加  相似文献   

17.
李小健 《中国人大》2009,(13):23-26
到2010年,我国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围绕既定立法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住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下,加紧工作:一手抓法律制定,一手抓法律清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境法的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环境资源压力的加剧,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法体系调整环境资源关系尤为迫切。依系统论的观点,环境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在内部结构、构成要素、存在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以此为分析基础,结合我国环境法的现状,从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环境法的内部结构。透过结构分析指出现行环境法体系的缺陷,提出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人们往往热衷于探求司法权威,强调司法权威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性。殊不知,一旦立法偏离正义、缺乏权威,对于法治社会而言,为祸尤烈。  相似文献   

20.
王宝明 《人民论坛》2010,(12):48-49
中国当前立法的主要问题不是泛立法主义,而是立法如何更有效率地加速进行,通过制定符合实际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立法规划,迅速增加法律法规的总量,通过增加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资源提高立法质量,进行立法实验和实施效果评估,实行更有效地清理制度,使法律体系内部更趋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