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地位与结构李杰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标志着唯物史观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唯物史观的一般方法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从而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新资本时代定位的事实依据 我们关于新资本时代及其相应的社会形态的探索,不是对马克思学说“照着说”,而是对马克思学说“接着说”,即对马克思关于资本时代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具体应用和发挥。它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的偾本论》和其他理论著作,根本的方法论是马克思发现并加以成功应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而其事实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直到今天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3.
石弘 《桂海论丛》2009,25(2):75-79
西方近代不少思想家立足于唯心史观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确立了其截然不同的研究历史规律性的方法论:历史规律性是根植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的,应当到那里去寻求历史规律.许多研究者把马克思早期根据西欧历史而概括出的"五形态"理论,错误地当作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没有看到马克思晚年在这个问题上所发生的看法的改变.真正可以代表马克思历史规律思想的,是"三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前社会发展研究的关系——兼谈当前社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视角问题范燕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理论界对中国各种社会发展的问题的探讨异常活跃。那么,在对当前中国的“后发式”发展的探讨过程中,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理论的缺失。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人文社会科学衔接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需要通过社会理论,才能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精华,从而进行创新发展。从方法论、具体内涵,以及思想史和实践意义的层面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与古典社会理论具有同构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持来自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独特的社会理论意义,其方法论核心是社会历史结构分析。因此,当代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突破点在于,要以社会结构“解剖”为逻辑中轴,建构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历史观与人的主体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体现马克思评价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尺度和主体尺度的有机统一性。这一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以它全新的时代内涵和多维的现实视角 ,重新展现它的生机与活力。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定位 ,这是我党在付出沉痛代价后所得的结论。江泽民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全面发展的新视角。重点性建设与全面性发展集中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深邃预见,它不但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李杰马克思为了研究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史,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了公社公有制的性质和形式以及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其结果是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从而改变了人类野蛮史与文明史...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现阶段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依据。一、初级阶段论丰宫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o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使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又进入到了学者们的视野中,说明了该命题对当代中国仍有现实意义。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在考察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时的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个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本质性认识的命题,同时也得出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众多特殊性规定,使该命题更加具体化了。抽象与具体也应是我们理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具体考察,有助于丰富马克思命题的理论内涵,及正确地看待中国市民社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特征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发展阶段飞跃的理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东方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生产形态的世界历史,为东方社会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摆脱资本主义的痛苦,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有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经济形态的理论。这个理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提出来了。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就把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分成三个大的阶段,这就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  相似文献   

13.
朱解放 《前沿》2014,(11):90-91
马克思社会经济管理与经济发展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不仅研究了社会经济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揭示了社会经济管理的作用和职能,而且也阐明了社会经济管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理论交 流》1986年第11 期,徐建一在《简介》中,谈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八个理论“突破口”:①由于方法论上的缺陷(马克思在方法论上有两个空白点:一是心理学,二是数学)所引起的结论过于简单化,以致与实际不一致。②由于缺乏实践或实践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没有预见或实践证明其预见不正确,例如马克思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③由于时间、地点、条件变了,某些原来的论述已经过时,例如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曾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在全世界或几个主要国家取得胜利。④马克思本人原来的论证正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的“社会形态”,混淆马克思原著文本新唯物主义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不同范畴的原意;是对马克思“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形态”三范畴与生产力原理不同关系混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马克思社会形态术语、概念的历史生成 ,辨舛所谓“社会经济形态”的误释 ,祛魅有违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说和“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7.
祝成生 《理论月刊》2001,19(2):22-24
本文简要分析了马克思晚年研究转向的直接动因,阐明了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剖析所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揭示了其研究成果对现实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意义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形态演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和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依据的论述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 ,是确定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水平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自创立唯物史观以来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始终重视对社会形态演进的研究。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五形态论 ,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包括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此外还有两形态论 ,把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为止称作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共产主义才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包含两个维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维度和立足现实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社会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哲学维度界定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从而实现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研究的范式转换,是马克思思想走向当代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东 《理论月刊》2006,1(2):33-36
“社会有机体”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总体性范畴。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是在实践基础上由自然环境、人口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要素构筑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