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哲学,法律理论和法律教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法哲学与法律教义学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而不是法学的子学科。但人们也不可将法哲学视为 (一般 )哲学的一个特殊种类。哲学一直并以所有形式 ,与人的此在 ,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之为“包容”①的这一基本问题相连 ,质言之 ,这总是关涉哲学中的“究竟”问题。法哲学与哲学的其它分支相区别 ,不在于其有什么特殊性 ,要害是 ,它以哲学的方式去反映、讨论法的原理和法的基本问题 ,并尽可能给出答案。通俗地说 ,法哲学是法学家问 ,哲学家答。因此 ,一位训练有素的法哲学家必须兼通法学 ,哲学两门学问 ,对于那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 :是“纯哲…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犯罪”是两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前者是哲学概念,后者是法律概念,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淡”,无非就是谈它们的之间的哲学关系。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世人对全球化利弊优劣的争议从未间断, 用什么样的规则来厘定这一趋势,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纷纷抛出了济世的良方。上世纪末,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一个会议,对人类未来发了一个宣言:“人类在21世纪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回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从中汲取养分。”中国古代的哲学是有机的哲学,“和”是这一哲学的核心内涵。“和”文化起源于先秦时代,是在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中产生的, 和中国传统处世理念和审美理想。它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所追求的是整体的、动态的和谐。“和”是中庸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在法学领域,一种哲学兴趣正在悄然兴起,并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势头。中国人民大学陈兴良博士的最新著作《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就是其中一部有代表性的专著。该书80余万言,立意新颖,堪称中国刑学学界的一部上乘之作。 1.总观全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理论、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强烈热情。当刑法学界大量研究成果仅仅满足于一般性理论探讨的时候,陈兴良却对刑法学的困境及其出路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忧虑和自觉,这确实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态度,这也正是他写作《刑法哲学》的内在动力。 2.本书一开篇在导论部分首先讨论“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对“公正”、“谦抑”、“人道”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众所周知,这三个概念构成了法律后面的深层道德基底,这也正是刑法哲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所论述的“法治”观,其本质仍为“哲学王”的专制,这一点是和《理想国》、《政治家》中体现出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柏拉图在政治上的这种“权威主义”理论,其哲学上的依据是“理念论”。这种观念在近代思想界和社会中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孙聪聪 《法制与经济》2008,(10):125-125,12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贯的主题,其基本涵义是强调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在泛哲学化、泛道德化的环境中,在“天人合一”世界观指导之下源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法律也体现出鲜明的自然主义精神特色。本文拟从“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所体现出的自然主义精神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命”这个字有命名、生命、命运三重含义,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命”的深刻含义也就隐藏在这三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之中。“命”是对个人生命存在的限定或规定,是个人与社会环境和生活世界的联合体,关注“命”的问题是庄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他主张“安其性命之情”,可以称之为“安命”哲学,其内容包括对语言之“命”的悬置,对生命之“命”的保养,对命运之“命”的安顺。  相似文献   

8.
黄爱宝 《行政与法》2004,(10):10-11
作为一种特殊的部门哲学,行政哲学能否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关键在于能否从哲学视野中确定自己独特的“问题域”,而这又取决于哲学是否具有不同于作为具体科学行政学的独特的“问题域”。只有恰当地阐释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说明行政哲学能否可能、何以可能以及可能什么。  相似文献   

9.
孔子法哲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长建  杨龙 《政法论丛》2007,2(1):92-96
“正名”是孔子法哲学的本体论维度,“时中”是孔子法哲学的方法论维度,“人本”是孔子法哲学的价值论维度,而前两者是从属于后者的,“以人为本”的孔子法哲学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哲学思想的必然逻辑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宪法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什么是宪法哲学?这一问题必须从宪法哲学的定义、宪法哲学的问题域以及宪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回答。宪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什么是宪法?第二,人类为什么需要宪法?第三,人类需要什么样的宪法?宪法哲学的本质是政治哲学,宪法哲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而出现,主要是由于现代政治哲学的话语转换或学科分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法律学方法论辩说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林来梵  郑磊 《法学》2004,(2):3-10
将法学方法论视同于法学研究的方法是我国法学界的一个“固有的误解”。如果立足于广阔视角下的国际学术界的理论积淀 ,厘清几个相关的概念 ,就会发现 :“法学方法论”其实可转换为“法律学方法论”这一概念 ,它在内容上包括有关法律方法、对这种方法的外向性的哲学探究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这三部分理论 ,其本身又构成法理学 -法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法学理论中的确立 ,与其说必须具有一个特定先在的价值立场 ,不如说它只是具有某种可反证的、因而也是可替代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2.
本专题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研究”。这一主题,力求深入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础理论、重大命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既努力探索如何回到马克思原初的法哲学理论.又着重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之所以在当下“在场”的根本原因与“场中姿态”。 本专题无论是问题领域还是论述方式都务期鲜明而集中,它们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新发展的主体向度》、《“人本”法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新发展》、《价值概念辨析: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的澄清》、《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与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中国法学教育审思》凡六篇。  相似文献   

13.
科学批判与法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法哲学研究的缺陷勿庸讳言,我国法哲学研究的总体水平还很低,显得非常粗糙、肤浅和不成熟。老实说,许多所谓“法哲学”研究,很少有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法哲学意味。这当然首先是因为我国的法哲学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西方各国法哲学研究状况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也缺乏真正科学的吸收。但同时,笔者认为我国法哲学研究落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许多学者是在尚未具备法哲学思维从而尚未真正进入法哲学领域,即是在对法哲学之科学本性盲然无知的情况下,进行“法哲学”研究的。这样的研究不可能不成为“隔靴搔痒”之举。由…  相似文献   

14.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晚年在柏林大学任教的第三年(1821年)出版的,这部作品是黑格尔对自己庞大的哲学体系所作的最后的补充和发展。他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哲学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看法,这使得他的“法哲学”成为表现他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最保守的著作。事实上,黑格  相似文献   

15.
问:今年三、四月份在京召开的“两会”上,有人提出了“法学幼稚”的命题,随后在法学界引起了不少议论.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提出“法学幼稚”命题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戴逸先生.他同时还提出了“哲学贫困”、“史学危机”、“经济学混乱”等命题.我认为,戴逸先生的上述命题,主要是用来概括我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落后状况的.就法学的落后而言,我认为还不仅仅是幼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存在着贫困、危机和混乱.这几乎是无需论证,人们只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我国法学的现状就不难发现的.当然,这一现状的造成并不是法学界某一代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对“认识的本质是动能反映”这一基本论点提出的疑义,对反映自身的本质特征、历史发展及其作用作了考察,论证了反映的能动本质。并对否认反映能动性的一些观点作了评析,进一步论述了反映与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指出用“能动反映”范畴从哲学上概括认识的本质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一、“以人为本”价值观是哲学的基本价值观智者普罗泰戈拉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根本上来讲,哲学是关于人这个主体如何生存、发展的“人学”,主要研究“人这个主体与自然界、社会这些个客体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体通过实践  相似文献   

18.
“编著”是不是“抄袭”哲学界打著作权官司,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官司原告方是湖北省社科院的研究员被告方是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这是一场将成为中国学术史公案的官司2001年4月17日上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场著作权纠纷官司  相似文献   

19.
论21世纪的宪法学构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在哲学上涵盖宪法道德学、宪法文化学、宪法逻辑学三个层面 ,而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 ,要靠宪法实践作为原动力。作者认为“普遍主义”是宪法哲学的理论前提。作者还对 2 1世纪中国宪法学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法哲学是不是资产阶级法学的“独占品”?要不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这些都是当前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继文正邦同志《应当开展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研究》(载于《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一文之后,傅季重同志又发表了《法律哲学研究的对象及其任务》(载于《法学》1982年第3期)。这两位同志都明确否定法哲学为资产阶级法学所“独有”之说,阐发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建立这门学科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国法哲学研究和其他法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