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经济、政治制度改革,一次是公元前三五六年开始的秦代商鞅变法,一次是公元一○六九年开始的宋王安石变法,一次是公元一八九八年开始的清戊戌变法。这三次重大的改革,都被史书称之为变法,显然不是一种巧合,而有其必然性,它说明变法与改革有内在联系,说明法在改革中具有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法治的困境我国近代制度变迁的模式是变法型的,关于"变法"的含义,字典上的解释是:"指历史上当政者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自上而下的重大变革"。苏力老师认为:"我在本文中此称这种强调政府运用强制力规制经济和社会的法制建设模式为‘变法'模式。"自清末以降,中国一直采用变法(政府自上而下移植国外法律制度并运用强制力推行)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变革的,并且相当一部份人一直认为:只有变法,中国才有出路,中国的法制才能走向现代化。往往忽视了对本土的制度的研究,现在我们反思当初的想法,发现已经不适宜了。原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深刻的社会革命。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任何社会革命都是离不开运用法律开拓其道路,确定其形式,巩固其成果的。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运用法律在秦国推行改革,改变了秦国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大国,打下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伟大社会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其变法中也是以法律作为武器,进行社会改革的。清末戊戌变法,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正北宋历史上曾有过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一次是庆历年间的"庆历新政",另一次是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为后者做了很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因而其起先意义不容忽视。而提及"庆历新政"的推动者,则首推范仲淹。范仲淹为官30多年,始终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体恤民情,虽屡遭奸佞诬谤,多次被贬,而终怀忧国忧民之心。其"先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社会改革工程.这项社会变革工程虽然没有直接的蓝本可以借鉴.但中国有着千年历史,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变法实践中为当前的的法治建设汲取经验教训.本文立足于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中期(北宋)、晚清时期,以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及晚清变法为古代变法实践的典型,总结它们的得失经验,以求有助于当代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洪浩 《中国司法》2004,(5):78-80
商鞅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他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同时由于他在秦孝公在位时期先后任左庶长(拥有军政实权)、大良造(相国兼将军),有将其变法思想变为现实的政治基础,所以在法家思想当中,只有商鞅的思想真正付诸于实践,成为官方思想,并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而加快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步伐。因此,又可称其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 一种思想就像一座大厦,其中一定含有支撑这种思想的基石。那么,商鞅能够说服秦孝公变法的主要基石是什么呢?读过《商君书》后就一定会体会到其真正支撑商鞅变“法”思想的基石是法、信、权。下面就这三者在《商君书》的含义及关系作以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
管仲是出生于安徽颍上,而在齐国政坛大展身手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戊戍变法的主要发动者之一的梁启超,对管仲评价很高,说他是“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他的功绩与贡献,集中体现在“实能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生面”。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管仲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变时期的改革、进步路线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8.
历史就是客观存在的史实,清末大规模的变法修律活动,是清末统治者很不情愿但又只能选择的。符舍当时国情的社会变革活动。变法修律本身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但由于清朝统治者极力维护过时的封建集权体制,逆时代的大潮,变法修律的光彩随着政权的覆亡而湮灭了。透过历史的发展长河,从清末变法的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看到清米修律作为中国法律发展史中重要的一段历程,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政府法制》2012,(6):50-51
说起王安石,凡是上过中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语文课学过他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法之巧妙,自古以来被人广为称道。历史课也会提到王安石,讲的是他的变法改革。中国历史上,变法不少,但哪次也没有王安石变法惹起的争议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法改革有数十次之多,成为推动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积极活跃的因素。而历次变法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强政治吏,即通过法律手段强化中央集权下的官吏体系,提高官吏素质,惩贪治弊,促进吏治清廉,强化和巩固国家政权。历代政权的兴衰更证明,变法治吏直接关...  相似文献   

11.
黄春燕 《法学论坛》2012,(1):154-160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处在危亡之际,清政府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全方位的法律改革,开启了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历史航程。由于内忧外患的紧迫形势,变法图强成为第一要务,而对法律自身的发展规律关注不够,清末法律改革进行得非常艰难。由于不是社会内部力量的推动,而是在社会外部力量的冲击下被迫进行的一次改革,造成了法律与传统文化契合的艰难。自从清代法律改革,中国法律近代化、现代化已演绎百余年,直到今天,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法律现代化之间的对接、契合,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2.
吴革 《中国法律》2008,(3):36-37,101-10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不仅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蹟,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最好的变法图强时期。所谓的变法,更多的是学习借鉴他国的法律制度。短短三十年,就已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人称这是一个法律移植时代。回顾一下这个法律移植时代,我们发现移植的不仅仅是法律文本,而且包含法律思想、司法体制、法律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3.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五条中增加了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此作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一、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宪”,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国宪政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具有丞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封建制延续了几千年,实行的是人治,以掌握权力的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来治理国家,“联即国家,”皇帝的圣旨就是法律,所以…  相似文献   

14.
春杨 《政法论丛》2005,(2):23-27
在清末变法的大背景下,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传统司法体制弊端重重;同时,其变革的经济条件已趋于成熟,加之收回治外法权的呼声日益高涨,终于导致了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剧烈转型变革。清末司法体制的转型变革既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认真总结其成败得失将会给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改革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会议,对于我们胜利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方向、道路,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的中央全会,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一哲 《政府法制》2012,(8):28-28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不过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改革进行的同时,王安石也曾企图利用一些司法案件来达到政治目的,而他的企图却被一个默默无闻的法官所抵制。  相似文献   

17.
衡爱民 《法学评论》2012,(1):114-119
作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之洞以对其所处或所体认的时代大局的认知为前提,在本土文化主体自觉与中国法治开新图景的想望中,不断描绘其"中体西用"下"变法不变道"的法治构想。从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来看,有其历史之必然性,是近代民主、法治下以"变法不变道"为取向的法治构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变革以及中国法律向近代化迈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一法治构想中西杂糅,开拓与因循并存,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延安整风是我党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具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延安整风加强了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冲破了长期以来存在与党内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实现了思想大解放;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事业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续)谢怀第五节日本民法典一概说日本明治维新是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变法”,而变法,只是把西方法制移植到日本,用以取代全部旧有的法制。对于外国法的全面的、彻底的“继受”,像日本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历史上是少有的(...  相似文献   

20.
法学家们认为,由WTO推动的这场"变法运动",将是继清末大规模变法修律以来,中国对西方法学精神的一次重新体认.其对中国的市场机制及社会机制将产生旷日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